《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很经典。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篇是陆蠡的《囚绿记》。从单元提示来看,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精巧独特的艺术手法,一是品味优美隽永的语言,一是把握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情感。经过必修1几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大概形成了对于散文的感知能力。所以必修?2?的要求要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在了解散文的基础上,“进入审美境界”“增强散文鉴赏能力”。《荷塘月色》作为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明确“读什么”和“怎么读”,然后在阅读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
????因此,我考虑,上《荷塘月色》,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描写的妙处。况且,我觉得对文章的把握也要遵循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的规律,必须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而且,学生也容易被他优美的景物描写假象所迷惑,而不能把握到他真正的情感。21cnjy.com
?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及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散文文体的阅读、分析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本教学设计基于个人的三个语文教学理念:一是一节课的目标要集中,也就是少而精,《荷塘月色》可学可研究的东西很多,但目标也不宜多,更不必面面俱到,要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合适的目标,语文教师要学会取舍;二是以学定教,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三是语文课就是围绕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21·世纪*教育网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品读语言,揣摩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欣赏“荷塘”和“月色”的,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欣赏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欣赏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难点:
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欣赏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四、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品味散文的语言。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选择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借助书中注释或词典等工具来排除生字、词障碍;个别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查阅一些作者信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信息。
2.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而解决问题。
3.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播放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用多媒体展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来源:21cnj*y.co*m】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版权所有:21教育】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背影》)
2.通过提问,“在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月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正式导入课文。??
学生活动:通过回忆,激起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并通过提问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
3.带领学生通过看教材的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鉴赏重点。
在PPT上展示本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要求和重难点。??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并明确学习目标 ?
设计意图:在正式讲课前学生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和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集中精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三)、作者简介及解题
4.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春》时对作者的了解,以及预习时查的资料对作者和《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进行补充。www-2-1-cnjy-com
5.教师补充: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解题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21*cnjy*com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他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本文正是他带着“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学生活动:结合书下注释,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朱自清的介绍。个别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和预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补充,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苦闷。 ?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课前预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四)、跟读课文,疏通字词
6.播放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要求学生在跟读过程中纠正字音和语调。
7.PPT展示主要和较有难度的字词解释?????
学生活动:跟读课文体味散文的清新散淡纠正字音、疏通词义?
设计意图:在跟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纠正自己在预习时的读音错误,还能掌握朗读散文的语音语调。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思想线索
8.要求学生带着所给问题自己朗读全文,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月下散步?
??????(2).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21·cn·jy·com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宁静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寻找宁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说明作者的情感发生了那些变化?www.21-cn-jy.com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渴求宁静、自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5).作者在寻找宁静的过程中,荷塘月色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视角发生了那些变化??????【出处:21教育名师】
??? ???
?
????
?
?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分别找出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两个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感知全文,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抓住全文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六)、小结、布置作业
9.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10.作业: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学生活动:消化吸收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简要提及下节课能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检查两个同学背诵第4自然段
学生活动:其他同学在两名被抽查同学背诵时,跟着在心里默背。 ?
设计意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2.全班齐读本段,找出作者写到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3.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全班同学在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4.启发学生体会本段中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要点:
@景物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静转动;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叠词运用(曲曲折折、田田);比喻(明珠、星星);拟人(羞涩、袅娜);通感(简要介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答案: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2·1·c·n·j·y
学生活动:一人朗读,全班从原文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细致分析理解和初步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齐读使全班同学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培养学生从原文中找答案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和写作手法。2-1-c-n-j-y
三、学习5、6自然段
5.让学生仿照分析第4自然段的方法,赏析5、6两个自然段,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和指点。
6.对这两段中的几个关键点做简要总结
学生活动:模仿教师解析第4自然段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和鉴赏5、6段。
设计意图:经过第4自然段的透彻分析,学生已掌握了赏析散文的方法。这时把5、6两段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将知识学以致用。21*cnjy*com
四、小结第二部分
7.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
学生活动:快速回顾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复习。
五、讲读第三部分
8.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同时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找一名同学回答。
9.找两名同学翻译文中引用的《采莲赋》《西洲曲》,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10.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首作品。?????
学生活动:边读边思考本段内容
设计意图:清楚古文的文意,通过探究了解引用的意义。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疏通古文部分,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让学生看课后练习题三,通过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春》,讲《春》与《荷塘月色》进行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言语特色,散文风格。
?????这两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写景物,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语调较为低沉,《春》则显得热烈欢快。
?????《荷塘月色》和《春》很自然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立体、动态、诗意的荷塘月色图和春意盎然的艺术画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朴素自然,洗练清丽,音韵和谐,感情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习题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结合教师所给资料,说出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看法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从而客观评价作品
六、小结
11.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梳理文章结构;总结自己从文中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作手法。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从多角度回顾文章要点。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七、布置作业
12.熟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学生活动:背诵
?
?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
不宁静??????????????????宁静
日日的荷塘??????????????今晚的荷塘
?????????现实?????????平常的自己??????????????超出平常的自己????????理想的?荷塘
??????????????????????热闹??????????????????????冷静??????????????=精神的栖息地
??????????????????????群居??????????????????????独处
?
【第二课时】
荷叶:田田—多;亭亭—美;肩并肩;风致;???????????????????????
荷??荷花:零星点缀;白—色;袅娜、羞涩—态;明珠、星星—光;????????
? ?荷香:缕缕,仿佛渺茫的歌声;?????????????????????????????????21教育网
塘?河波:凝碧
????流水: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