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将这些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文章进行批驳,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感受民族自信力。 理解时代背景。 由时代背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作者名片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文体常识本文是杂文,也是驳论文。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直接批驳包括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间接批驳就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的论题相反的论点为真, 从而批驳敌论点的反驳方法。3、掌握字音kǎi xuán xǐnɡ cuī jǐ 慨叹 玄虚 省悟 摧残 脊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4、理解词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省悟: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光耀:课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识记作者介绍、文体常识。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识记文体常识,拓展知识,为学习驳论文作铺垫。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作铺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理解论证思路同学们,这篇杂文批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什么观点?论证思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1、敌人的论点是什么?点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点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点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探究批驳过程同学们,面对这种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的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下面问题体会探究鲁迅先生严密的批驳。1、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点拨: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2、悲观失望的那些人根据什么提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点拨:找敌论据。敌人的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3、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点拨: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4、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点拨:作者在第6至8段,另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小结:这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三、理解深层含义同学们,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6.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点拨:“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总结:鲁迅先生在对比中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四、品味语言特点同学们,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同学们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小组讨论后展示: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探究下面问题。结合内容理解文章的论点、结论、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结合语句分析直接批驳、间接批驳的过程。结合上下文语句,理解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和结论、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文章的论述过程和论证方法。理解直接批驳、间接批驳的方法,培养学生把握驳论的能力。培养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特点。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地大物搏 怀古伤今 舍身求法B、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前扑后继C、玄虚之至 筋骨脊梁 求神拜佛D、自欺欺人 状元宰象 为民请命点拨:C(A、博;B、仆;D、相)2、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D、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点拨:B3、链接中考——2017年烟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寒门再难出贵子”吗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 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1.第③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观点。点拨:举例论证 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2.简要分析下面加点短语的作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点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点拨:恰当,因为 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学生进行抢答赛。思考探究中考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链接中考试题,加强议论文的阅读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8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强欺侮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自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有自信,中华民族有自信,所以,我们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战胜敌人,赢得了胜利。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有没有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认真思考,理解文章的思想。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茫(miǎo) 搽(chá) 诓骗(kuānɡ)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4.文学常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 和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和 三种,本文以批驳_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21*cnjy*com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二、阅读理解题。
(一)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1教育网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来源:21cnj*y.co*m】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21·cn·jy·com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⑦段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4.文中加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卷)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www-2-1-cnjy-com
④剑之利靠科 技,剑之雄靠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 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版权所有:21教育】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www.21-cn-jy.com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2-1-c-n-j-y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A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音的把握,B中“脂”应读“zhī”;C中“宰”应读“zǎi”;D中“脊”应读“jǐ”。【出处:21教育名师】
2.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把握。B项中“为民请命”的正确解释为“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引号作用的理解,这里作者是用“他信力”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先前的只依靠迷信或国联,却不能自己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的软弱行径。
( http: / / www.21cnjy.com )
5. 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意逗号与分号的区别:从停顿时间看,逗号短,分号稍长;从表示并列区别,逗号表示连贯、分号表示句与句之间并列。C项,分号的使用不准确,前后不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改为逗号。2·1·c·n·j·y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用意: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一段论证的内容:“中国人”具有的“自欺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内容的分析与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的筛选。第一问,本文第一段三次强调是事实,实则是在强调对方论据是事实的基础上,来反驳对方的论据,指出这三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第二问,论证内容的概括,从本段的三个事实的内容来看,表现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自信,他们一味的相信神佛,相信别人,就是在自欺欺人,用下文出现的短语来表述,就是论证了“中国人”具有的“自欺力”。
2.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筛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本内容,根据理解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第④段的“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一句,暗示了自信力的重要。
3. D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史”是指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前一句所列举的四类人,是无法进入正史记载的,但作者认为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虽然无法记载入“正史”但却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所敬佩,可以判断前后两句之间应是转折关系,应选择:D。
4.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补充论据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补充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只能从“现当代中国”的事例中选择。21·世纪*教育网
(二)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 点的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本文的标题“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2.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其作用的把握。解题时,首先应清楚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然后分析这一段写的是抗美援朝的例子,作用是证明了这一段的中心,即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
3.“恐高症”原指因害怕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蛾±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词语赏析要先理解其本意,再联系文本解释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最后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5. 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议论文知识以及对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A项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B项应是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进行论证,最后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C项从文章第⑦段可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与主宰。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将这些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文章进行批驳,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感受民族自信力。
出示学习目标
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1
2
3
4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作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
文学常识
本文是杂文,也是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直接批驳包括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间接批驳就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的论题相反的论点为真, 从而批驳敌论点的反驳方法。
慨叹 玄虚 省悟 摧残 脊梁
掌握字音
xuán
xǐng
k i
诬蔑 诓骗 渺茫 搽粉 抹杀
miè
cuī
kuāng
chá
mi o
jǐ
mǒ
理解词义
玄虚:
省悟:
舍身求法:
光耀:
前仆后继:
摧残:
自欺欺人: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课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这篇杂文批驳了什么观点?论证思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理解论证思路
敌人的论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理解论证思路
1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理解论证思路
2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理解论证思路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理解论证思路
4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面对这种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的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下面问题体会探究鲁迅先生严密的批驳。
探究批驳过程
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1
探究批驳过程
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悲观失望的那些人根据什么提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
2
探究批驳过程
敌人的论据是: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
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3
探究批驳过程
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探究批驳过程
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4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小结:
这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探究批驳过程
同学们,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理解深层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理解深层含义
“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
理解深层含义
“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
理解深层含义
“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
理解深层含义
“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5
理解深层含义
“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6
理解深层含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总结:
鲁迅先生在对比中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理解深层含义
同学们,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同学们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
品味语言特点
小组讨论后展示: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品味语言特点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品味语言特点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大物搏 怀古伤今 舍身求法
B、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前扑后继
C、玄虚之至 筋骨脊梁 求神拜佛
D、自欺欺人 状元宰象 为民请命
C
博
仆
相
课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B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练习
3、链接中考——2017年烟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 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
课堂练习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
课堂练习
1.第③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简要分析下面加蓝短语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举例论证
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课堂练习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课堂小结
同学们,8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列强欺侮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自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有自信,中华民族有自信,所以,我们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战胜敌人,赢得了胜利。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有没有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布置作业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树立靶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直接批驳
敌论据
自欺力
他信力
间接批驳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看地底下
得出结论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