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0 17: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识字、认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策略: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2、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教学过程:
回乡偶书
一、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回乡偶书》。
理解“偶书”,指导“偶”字的书写。
二、理解诗意
1、学生试读古诗,并认识生字“鬓”和“衰”。
2、范读,听录音。
3、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2)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台下同学可帮“小老师”解难。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家乡,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引导老师 同学等的口音去体会乡情)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作者年轻诗离乡,五十多年后回到故乡,当他听到儿童的问话,心里会想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情。
三、故事表演,体验情感
1、吟诵。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3、你们能根据想象的画面,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吗?让学生当编剧,试将《回乡偶书》改编成一个故事。(可独立或小组合作)
4、将各自编的故事交流一下,取大家的长处,在小组推选一个旁白、两个演员,合作演一演。
四、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老师这有第二首,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同学们自学第二首,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
赠汪伦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

高适

李白
渭城朝雨浥轻尘,
千里黄云白日曛,
故人西辞黄鹤楼,
客舍青青柳色新。
北风吹雁雪纷纷。
烟花三月下扬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孤帆远影碧空尽,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下谁人不识君!
惟见长江天际流。
2、
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拓展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