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学情分析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为以后学习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生活现象。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氧气的性质有所了解,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学习二氧化碳有所帮助。二氧化碳其实是学生熟悉的物质,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过有关它的某些知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想要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教法
这节课综合采用创设情境、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讲授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
本节课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环境,采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猜一猜:它是谁?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
的“罪魁祸首”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根据生活常识由同学归纳出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每组一位同学吹气球,吹好以后打好结,松手,气球下沉到地上,引导学生,气球下沉说明气球比空气重,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学生分组实验,向事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水(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迅速盖上塞子,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老师归纳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1),瓶内外压强发生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板书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
1:1(通常状况)密度大于空气无色无味气体co2气体干冰为二氧化碳固体,易升华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老师演示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思考:
1、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下层的蜡烛先熄灭?总结: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死狗洞之谜”
意大利有个那布勒斯山谷,狗只要进入山洞中就会突然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人们长期不得其解,认为洞中住着一个”屠狗妖”,后来科学家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总结: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学生实验:
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中取出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
猜想: 是水把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是CO2把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CO2和H2O反应的生成物把紫色
变成红色
探究实验一纸花不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纸花变红CO2与水作用后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纸花不
变红CO2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纸花变红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结论:CO2与H2O作用后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CO2与H2O反应原理:CO2与 H2O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H2CO3
演示实验
加热变红的溶液,一段时间后红色溶液又变回紫色。碳酸不稳定发生了化学反应。4、探究CO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小心地向小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然后用吸管向其中吹气,观察现象。
板书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 + H2O H2CO3
H2CO3 CO2 + H2O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走进生活: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该怎么做?做灯火实验 为了使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Ca(OH)2〕抹的墙壁快点变干、变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你能解释这其中的奥秘吗?CO2 + Ca(OH)2 CaCO3 + H2O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分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设置了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但是在本节课中,提问方式不太好,且时间把握不到位,最后没有巩固练习的时间。在以后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