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0 23: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2-1-c-n-j-y
2. 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 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教师点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2. 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
二. 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
三. 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21·cn·jy·com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
[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www.21-cn-jy.com
〈一〉 让学生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洁明快、准确扣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2·1·c·n·j·y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游荷缘起
第1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明了此时的心境:‘烦躁、不安’, 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定下了一个忧郁孤寂的基调。要更好的了解颇不宁静,我们还得先说说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蒋介石正在发动叛变,大势搜罗革命人士,置原本早已乱成一团糟的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知识分子,岂有不为祖国的渺茫前途深感忧虑,然而手无寸铁徒手上阵那也只是白耗精力,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怎能不去信步释怀,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佳境而感怀,愤然提笔以为枪而成词佳作。
小结:第一部分: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月下抒感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1.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对景物的描写正是为抒哀愁之情创造情景,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2.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21·世纪*教育网
小结: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荷塘佳境
第4段: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比喻放在下一课时修辞部分讲授)
形态美
1.荷叶:弥望的、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更见风致。
2.荷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动态美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荷波: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静态美
5.流水:脉脉的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若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反觉呆板。“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静静地泻下来”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达到意境的高度浓缩的美感。www-2-1-cnjy-com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上是阴沉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用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小结:三〈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
追忆旧俗〈 7-8〉: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承接上文拓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猛将作者拉回现实之中,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21cnjy.com
小结:四〈7-8〉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升华了文章的情感,进一步的表现了作者苦楚下的强乐心境。21*cnjy*com
行踪: 家 荷塘【来源:21cnj*y.co*m】
(心境颇不宁静) 想起荷塘,欲游,排遣 (暂时超脱)
寄托愁思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情感回归
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
情感互撞,情景交融
〈正所谓“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
荷叶:田田的、亭亭的、风致
月下荷塘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似星星
荷香:丝丝缕缕、渺茫如歌
荷波:凝碧的波痕
月下 月光如水
荷塘 塘上月色 薄雾似纱 正写月色
花叶若梦
光影似曲
黑影班驳
荷塘四周 杨柳依依 侧写月色
远山隐约
联想采 采莲赋 淡淡的喜悦 踱步回家 心境依旧不宁静
莲佳境 西洲曲 淡淡的哀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着重解析课文第二、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作者描摹景物的技法。
2. 深入认识文章对生活话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规划
一.多角度感受对景物的描摹
1.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2.动静交替,可见与可想错杂:
静态与动态结合而物物借“动”,“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21教育网
3.大量运用各种修辞,加强了对景物的立体感,感官互移。

二.高超的修辞艺术
〈一〉 比喻与通感
1.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名学者 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版权所有:21教育】
如: 1.“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 湿 ”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 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21*cnjy*com
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2. 比喻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析:用舞裙与叶子自然舒展时形状的形似进行形象的比喻,将静物化动了。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二〉动词,叠字、修饰语
1. 动词:带——“掩、关”〈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沿着——通往:“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
踱——走: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情景融合的神韵。
泻——“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出处:21教育名师】
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
2.叠字修饰语: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突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使用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曲折、幽僻、寂寞——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色调是淡淡,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 层层——描其高低有序
两种树影: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小结:形象美——多样的手法 语言美——新颖别致
生动的比喻 自然传神
鲜明的对比 通俗流畅
强烈的烘托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形象的拟人 意境美——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传神的通感
画面————美丽的 美
荷塘月色 气氛————宁静的 静 三位一体,有机地组构了一幅荷塘佳境
格调————雅致的 雅
结语:“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