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0 23: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小雅?采薇》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3.关于玁狁 (注:课本上写作“ 狁”,电脑无法识别)
玁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属于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粮食与土地,玁狁与商王朝进行了多次战争,西伯侯姬昌以商纣王的名义讨伐玁狁,使玁狁臣服,之后,玁狁就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边各部落进行兼并战争,实际上为武王伐纣准备了条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周人与玁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周被玁狁所灭,美人褒姒也被俘虏。之后的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征战过程中,玁狁的名称就慢慢消失了,改为戎、狄,据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玁狁即《史记》中记载的匈奴。
自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文学常识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共收入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风 ”、“雅 ”、“ 颂 ”三部分。“ 风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赋 ”、“ 比 ”、“ 兴 ”三种。
3、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朗读 ② 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21·世纪*教育网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www-2-1-cnjy-com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思路脉络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
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2-1-c-n-j-y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春、夏、秋,后面回家时是冬天)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的主题;21*cnjy*com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内化提升
边 愁
崔 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
(1) 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2分)
(2) 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2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2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21·cn·jy·com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2·1·c·n·j·y
资料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处:21教育名师】
资料二:【清】刘熙载《艺概》:“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现在我归来时,漫天雪飞。)【来源:21cnj*y.co*m】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里正: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资料三:【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诗人体物(描摹事物)之妙,侔(相等)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资料四:【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21教育网
资料五:【清】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 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21cnjy.com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21*cnjy*com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以下八类: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版权所有:21教育】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www.21-cn-jy.com

布置作业:
1、将题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离骚》导学案
3、有能力的学生练习背诵《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