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 星 变 奏 曲 》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化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诗歌要让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语言素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
知识目标1、巩固诗歌三美,简单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1教育网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2、在熟读过程中,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生活的不完美,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三美”的知识欣赏诗歌。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诗歌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知识在现代诗单元开始学习时就已经介绍说明。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跟学生比较遥远,所以,可以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第二个教学重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三美的理论并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2·1·c·n·j·y
突破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找出诗中的“物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老师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1·世纪*教育网
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联系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据此,我准备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配乐《爱的协奏曲》)在茫茫的夜空中,总是闪现着点点的光明,那就是星星,它喜欢把人的思绪扯得很远很远。对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泉的导火索,并因此而催生出了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www-2-1-cnjy-com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一至两遍,把握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揣摩语言
(老师抒情化地深情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活动一 寻美点
(1)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结合具体词语谈谈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提高鉴赏水平(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的苦难,老师适时展示北京奥运会上德国运动员施泰纳赢得金牌和美国运动员埃豪斯痛失金牌的有关报道,讲述个人的阅读感受)
(2)学生听朗读录音或看视频(通过听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来源:21cnj*y.co*m】
(3)集体朗读诗歌第一节。
2、活动二 解疑难
(1)个别朗读诗歌的第二节,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2)诗歌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联系《海燕》并对比一二两节的意象特点)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出处:21教育名师】
(3)简介作者及“朦胧诗”。
作者:江河,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1980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处女作,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 21cnjy.com
“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老师适当点拨。
3、根据诗歌三美的已有储备,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象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
四、拓展延伸
1、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完成后由4-5名同学上黑板展示。21*cnjy*com
2、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听郑智化的《水手》,显示歌词)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欣赏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并开展“朦胧诗阅读交流”活动
板书设计
星 星 变 奏 曲
江 河
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版权所有:21教育】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略)
说说互联网资源的应用:我这节课使用的多媒体和各项资源主要有(略)
运用资源 激趣开课——钢琴曲《爱的协奏曲》
运用资源 理解重点——朗读录音或视频 新闻资料
运用资源 突破难点——升华思想 《水手》
运用资源 知识延伸——资料共享 培养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各种功能室,充分整合互联网教育资源后,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意义。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并结合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整合性,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一、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成为“乐学者”,使学生从心里头想学、爱学、乐学,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教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钢琴曲,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乐意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容易感到乏味、疲倦,而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这课,研读阶段,我先拿出一些素材,然后讲到:生活中总是充满着苦难,大家看老师收集的资料,这时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并深入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苦难是生活的常态,是星光在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阻止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21·cn·jy·com
可见,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积极性,而且拓展了学生固有的思维空间,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www.21-cn-jy.com
三、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互联网教育资源,恰好符合语文课程,它具有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用相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21*cnjy*com
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有效的途径,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