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目标导航知识要点难点释疑第13课 东汉的兴亡解题技巧过关训练拓展阅读图片资料目标导航知识要点一、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
二、东汉建立
1.时间:公元 年。
2.建立者: (刘秀)。
3.都城: 。
4.国号:史称 。王莽新朝25光武帝洛阳东汉三、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 ,
减轻 ;合并郡县,裁减 ,加强
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
2.影响: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农民的负担刑罚官员 贪官污吏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四、戚宦交替专权
1.戚宦之争: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诛杀异己,政治腐朽不堪,形成了东汉后期
与 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五、黄巾起义
1.首领: 。
2.过程:创立 ,以在社会底层传教发展力量,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3.结果: 。
4.影响:沉重打击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外戚宦官 衰亡张角太平道失败东汉1.东汉戚宦之争的问题体现出东汉中央权力的弱化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尚书台作为东汉中央政务的中枢机关,既出诏令,又出政令,但职微权重,台官职位卑微,便于皇帝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和宦官的控制。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外戚、宦官专政时期,东汉政治日益腐朽,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难点释疑2.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外戚、宦官的争斗乱政;其二: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想要恢复权力,只有依靠身边亲近的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其三: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其四:地主土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其五: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3.易混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图片资料东汉铜奔马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说唱俑陶院落(模型)【例】《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每旦(晨)视(亲临)朝,日仄(夕阳)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半夜)乃寐(睡)”,此材料可以说明( )
A.光武帝懒于朝政,沉醉声乐享受
B.光武帝勤于政务,提倡经学
C.光武帝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监督
D.光武帝造就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解题技巧B正确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学习历史研究不能以偏概全。题中材料可翻译为:“光武帝每天天亮就上朝处理政务,黄昏才下朝。经常同文武大臣讲论典籍和事理,到了深夜才就寝。”因此只能说明光武帝是一个勤于政务,提倡经学发展的帝王。D项中的“光武中兴”是一种治世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靠光武帝勤于政务就可以造就的,故D项错误。A项和C项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来。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25年 D.公元222年
2.下列词组形容刘秀贡献的是( )
A.尊王攘夷,春秋争霸
B.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过关训练CC3.初一黄欣同学学习东汉史后记下笔记(如右图),据史实判断笔记的错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4.黄留珠曾评价某一帝王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他的‘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材料评价的帝王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C公元22年,刘彻称帝,沿
用汉的国号,定都长安,史称东
汉,刘彻即光武帝。D5.“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下列因素属于治世出现的原因的是( )
①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②释放奴婢增加社会劳动力
③轻徭薄赋提高劳动积极性
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增加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 D.①③B6.文物可以体现丰富的历史信息。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说唱陶俑”(右图)可以( )
①展现东汉超群的陶俑制作技艺
②佐证东汉时期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③体现说唱艺术在东汉已开始出现
④证明东汉盛行奢靡的墓葬风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
D.①③④B7.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此童谣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
A.政治腐败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时局动荡
8.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AD9.东汉末年,汉灵帝身边的张让、赵忠等宦官参阅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公然称:“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这反映东汉末年的政治问题是( )
A.外戚专权 B.宦官专权
C.累世公卿 D.幼帝登基B10.下列史料中能反映东汉政治腐败问题的历史现象是( )
A.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洛阳修建太学
B.东汉后期皇帝大都年幼即位,娃娃皇帝较多
C.光武帝刘秀先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D.汉灵帝时期公布卖官的价格,不同的对象价位不同D11.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陶制楼阁、宅院模型,大多有围墙、角楼、望楼、飞桥等军事设施,这一定程度上见证了( )
A.豪强大族占有大量土地的事实
B.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引发社会动乱
C.豪强大族拥有私人武装的事实
D.豪强大族与朝廷官员争权夺利C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中写道:“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救助于宦官,因而宦官能够专权。”该材料说明的是( )
A.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原因
B.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原因
C.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影响
D.东汉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A13.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发起的起义史称(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楚汉战争 D.黄巢起义
14.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纷逃亡。导致此等局面出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的大量农民受到残酷剥削
B.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C.政治极端腐败,百姓生活苦难
D.黄巾起义冲击腐朽黑暗的朝廷统治最终失败BD15.对黄巾起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从推翻东汉腐朽统治的角度来说,黄巾起义失败了
B.从冲击东汉腐朽统治的角度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并以宗教形式策动的起义
D.黄巾起义的推进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D二、综合题
16.
下图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七章、第八章的目录,读目录回答问题。(1)目录记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若要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的情况,可以查阅哪一章?
(2)读第七章的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统治者做过哪些努力造就了东汉前期国力强盛的局面?(至少列举三点)时期:东汉时期 ;章节:第七章。①平定地方割据势力;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借助儒家经学治国;④加强与西域的联系;⑤推动与朝鲜、日本、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脱离材料则错误)(3)读第八章目录,第八章主要介绍了东汉后期出现了哪些政治问题?(至少列举三点)
(4)除了阅读历史书籍,你还知道哪些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
问题:①外戚宦官轮番专权;②累世公卿局面形成;?③“党锢”事件;
④下层民众起义。途径:阅读历史地图,比较阅读;观看权威媒体制作的历史题材纪录片;采访历史经历者获得口述历史材料;参观各类出土文物等。六月己未,即皇帝位。……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是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拓展阅读原文大意:六月己未日这一天,光武帝即皇帝位。……光武帝在祝文里说:“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关怀苍生而降下大命,嘱托黎民给我刘秀,作为天下人的父母,刘秀其实不敢担当这个重任。……谶记上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卯金刘氏修德当为天子。’刘秀还是极力推辞,以至于第二次推辞,以至于第三次推辞。属下文武官员都说:‘皇天交付的重大使命,不可长久拖延搁置。’刘秀不敢不敬奉大命。”于是光武帝建立帝号为“建武”,赦免天下罪犯,改鄗县为高邑。
我的分析:________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