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1 16: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重点: 一、汉唐宋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王国问题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探究学习: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国。……然诸侯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从材料和图片看,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效果如何?材料三:“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列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思考:针对诸侯国尾大不掉,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羽翼丰满、王国问题削藩(2)汉景帝晁错削藩七国之乱探究学习: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3)汉武帝:作用: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王国越分越小,
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 《削藩策》和“推恩令”有何异同?推恩令后诸侯国(父)长子次子三子长子次子三子长子次子三子长子次子三子自主探究4: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能彻底解决王国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探究1、材料中赵匡胤所述局面指的是什么?
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一: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扩大课堂设问:探究2、赵匡胤是怎样采纳赵普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材料二: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兵1.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权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制)
在地方:1.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行政权)
2.设通判(监察);
3.文臣任州郡长官;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消除地方上的物质基础)兵权钱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利:
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
2.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局面。   宋太祖从“兵”、“权”、“钱” 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影响)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补充: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汉初
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推恩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
VS
地方分权小结练习:“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c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e ha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明太祖朱元璋(1)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1、明朝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1.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地教训;
②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洪武十三年(1380年) )

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设立内阁 ①原因:
废丞相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②设立过程:
明太祖时: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不决策,仅备顾问、协理奏章)
明成祖时:
设内阁(地位上升,权力增大,有 “票拟”权)“批红”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注意: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了皇帝提供顾问。探究: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依据材料说明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材料1: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2: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探究: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制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这种说法对吗?3、张居正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个人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一落千丈。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削弱作用探究结论:军 机 处南 书 房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达到顶峰过程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仅参与军务,后职权不断扩大。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a.设置目的、时间
地点、人选c.特点:简、速、密 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传达旨意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b.职能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大臣具有临时差遣值班的性质,任命后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
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只能跪奏笔录,谕旨撰写完毕后迅速将皇帝旨意直接传达给中央或地方各部去执行。
军机处机构简单,乾隆朝纂修的《大清会典》所列的官署中无“办理军机处”条目。结论:军机处的实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消极作用:
1、政治:
(1)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特点,易导致决策失误。
(2)易导致政治腐败,导致暴政。
2、经济:明清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文化专制束缚了人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最大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呈现两大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3、呈现出两大趋势:
(1)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
(2)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小结秦朝
形成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汉代“中朝”
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设置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从汉到元(发展完善)明清顶峰汉代郡国并行元代行省制度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史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单元小结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



方皇



权汉:郡国并行唐:安史之乱推恩令藩镇割据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明:废丞相,设内阁,皇权极大加强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五代十国秦:设丞相,百官之首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回光返照中央与地方问题基本解决秦:郡县制七国之乱景帝平叛重点理解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同?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是
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吗? (1) (2)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往往
充当“顾问”、“秘书”角色,并不是实质意义上
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