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检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检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1 15: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人们常常这样评价昆曲的历史:“乾嘉以前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成同以后无戏无曲”,造成上述局面的
主要原因是
(
A
)
A.清政府屡次大兴“文字狱”B.鸦片战争后,外国文化的冲击
C.“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
D.社会衰败,经济停止发展
解析:清朝的“文字狱”严重影响了昆曲的创作,以致走上脱离现实,因循守旧的路子,活力渐失,因而目益衰落。故选A。
2.《长生殿》在北京上演后,“梨园弟子,传相搬演”,“朱门猗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可见轰动之大。这里所说的“梨园弟子”是指
(
C
)
A.种梨农民的子弟
B.接受教育的学生
C.学戏唱戏的艺人
D.烧制陶瓷的工匠
解析:唐代唐玄宗曾在梨园设戏园唱戏教戏,故以后人们给唱戏的人叫做梨园弟子。故选C。
3.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起源于
(
B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明朝嘉靖年间,因对昆腔进行革新,创造出曲调清丽委婉的“水磨腔”而被称为“昆腔之祖”的是
(
A
)
A.魏良辅
B.嘉靖帝
C.万历
D.粱辰鱼
5.清朝中期以后,昆曲开始由盛而衰,这一国之瑰宝几乎成为“绝唱”是在
(
C)
A.鸦片战争以后
B.清朝末年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以后
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出现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情况,这里所说的“一出戏”是指
(
A
)
A.《十五贯》
B.《烂柯山》
C.《牡丹亭》
D.《千钟禄》
7.昆曲的成功与拥有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剧作大师和不朽作品分不开,其中将昆曲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尊为曲坛的泰山北斗的是
(
C
)
A.魏良辅
B.汤显祖
C.洪升和孔尚任
D.梁辰鱼
8.被称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师”,并且由于剧目丰富,能再现几百年前古典戏曲原貌而又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是
(
A
)
A.昆曲
B.京剧
C.越剧D.川剧
9.2003年10月,法国首次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下图是此期间中国戏曲轰动巴黎的剧照,此剧照没有的角色是
(
C
)
A.老生
B.旦角
C.净角
D.小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昆曲的角色知识,脸部化妆正常的年轻男子为小生,脸部正常有胡须的老年男子为老生,女子角色统称为旦,剧照中都有;净角俗称花脸,剧照中明显没有。故选C。
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此时京剧应属于
(
D
)
A.正宗
B.雅部
C.曲坛主导
D.花部
解析:当时昆曲被文人奉为正宗,因唱词高雅,被称为
“雅部”,当时昆曲在戏坛上占主导地位,但因受到新型的花部挑战而开始动摇。故选D。
11.宋徽宗特设万琴堂供奉天下名琴,其中一架为“春雷”的古琴,强奏时宛如雷鸣,弱奏时恰似潺潺溪流。金朝章宗皇帝得后爱不释手,临终挟之以殉。“春雷”从宋徽宗之手落入金朝章宗之手的原因是
(
C
)
A.金朝章宗通过榷场购买的
B.宋金和议后,宋朝赠送的
C.
“靖康变”时金军抢掠的
D.金朝章宗派人偷盗的
解析:1127年,金军攻占北宋的都城开封,劫走徽钦二帝及妃子和大量财宝,其中包括“春雷”古琴。故选C。
12.13世纪中叶,江浙一带成为重要锦缎产地时的朝代是(
A
)
A.宋朝时期
B.清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解析:13世纪中叶可大致看成1250年,南宋是1276年灭亡。故选A。
13.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小说家,其祖父曹寅做过康熙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并死于任上,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
C
)
A.清政府在南京设立官办织染局
B.云锦开始进入皇宫,成为皇家专用
C.织锦业进入鼎盛时期
D.清朝宫廷所需云锦开始向民间作坊采购
解析:南京设立官办织染局的是元、明两朝,清朝设的是织造局,应排除A;云锦在元朝之前就已进入皇宫,故应排除B;清朝向民间采购是在光绪时期,应排除D;曹寅年龄与康熙相仿,任江宁织造时正值康熙年间。故选C。
14.中国要求或已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包括(
D
)
①西递、宏村古民居
②昆曲
③云锦
④苏州园林
⑤古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解析:西递、宏村的古民居和苏州园林都不属于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云锦虽属于物质,但是需要保护的不是古琴和云锦,而是古琴和云锦的技术。故选D。
15.藏族人民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在千年的流行中产生了无数个版本,其主要原因是
(
B)
A.藏蒙两族人民特别喜爱B.自产生后主要靠口头传诵
C.很多人同时进行文字整理
D.融入的故事、神话、方言格言太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6题24分,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1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幢憬、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材料二
昆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于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无不爱好。唱昆曲成为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期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2007年l0月1日至7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了“昆曲之美”的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钴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 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为什么 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2)材料二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要保护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当今是如何振兴昆曲的
答案:(1)角色:生、旦。
条件:能文善唱,扮相精美,做功精细。
(2)长期衰微的处境。
原因: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面临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改革。
(3)材料一反映了重新编剧,给传统名剧赋予新的活力;材料二反映了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和发扬。
(4)自由发挥,言之
有理即可。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培养青少年对昆曲的兴趣等。
17.阅读下列材料:
在国务院2006年5月23日颁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江苏有37项人选,数量仅次于浙江,名列第二。江苏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单:
吴歌、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江南丝竹、海州五大宫调、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昆曲、苏剧、扬剧、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剪纸、苏绣、扬州玉雕、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
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制扇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秦淮灯会、苏州角直水乡妇女服饰。
请回答:
(1)按照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上述37个项目大致可以分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几类 请写明类别名称。
(2)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任选其中一项,概述其入选的理由。
答案:(1)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要求结合文化遗产的三项评审标准,具体项
目具体分析。标准:①阐述申报项目的自身价值;②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保护该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③该遗产项目环境的协调和对不协调状况的克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