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世界的遗产 人类的财富
学习目标与思想方法
【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同时,展示一些学生身边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以简单了解金华的地域文化。
2、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特别是适当开展网络学习和就近走访考察等学习方法,深入体会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深入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通过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在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分析和比较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同时,通过调查走访收集一些我校校园建筑的变迁以及金华典型的古老民居建筑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自豪感,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深刻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另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由近到远,小中见大。
【专题探究】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登陆标准;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意义;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
【学法点津】
1.学习本专题内容,应把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充分领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盒利用的关系,领会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理解保护是第一位的,利用时第二位的,从而正确处理保护盒利用的关系,树立保护遗产的自觉性。
3.参观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序篇:世界的遗产 人类的财富
【思维激活】
敦煌壁画被娄为"东方艺术明珠”,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进入洞窟,壁画迷人,彩塑精美,使人置身于一个博大精深,瑰丽宏伟的艺术殿堂,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宫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何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
【自主·预习·思考】
一、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1.定义: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就,积淀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分布:
(1)原始社会遗址:①非洲东南部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猿人生活遗址;③中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2)大河文明遗址:①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②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带古文明的摇篮;③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
(3)西方文明: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②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和拜占廷教堂;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宫殿与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雕塑,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4)东方宗教文化:①柬埔寨的吴哥窟代表着佛教艺术;②印度的阿旃陀石窟艺术是中国、日本佛教艺术的源头;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清真寺。
(5)中国文化:①极为丰富;唯一的从未间断过的文化;②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受佛教影响;③拉萨布达拉宫是少数民族的代表;④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明清故宫为悠久历史的见证。
3.评价:反映了世界不同区域历史发展的文化特征,也记录了各种历史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背景:近代人类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加强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2.目的: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共同保护世界遗产。
3.标志:1972年10月至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17届大会通过。中国1985年11月经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l3次会议批准,参加了世界遗产公约。
4.内容;(1)表现出人类创造才能和智慧的天才杰作。(2)在一定时期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遗产。(3)目前仍存在或存有少量证据、带有独特色彩的传统文明或传统文化。(4)显现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阶段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物和建筑群。(5)含有某种或多种文化特性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6)能引起人们共鸣,并且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与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等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
5.意义:(1)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2)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体现了人类传统的民间文化的特殊价值。(3)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创造更高级文明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三、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
1.背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保护它们是全世界面临的严肃课题。
2.标志: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观点。同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获得通过。
3.意义:(1)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我们应树立包括文化和自然在内的全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2)把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各缔约国制定保护环境的政策。
思考: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说文化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答案:(1)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与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2)作为自然界中高等生物的人,具有普通动物所不具有的创造性、社会性、实践性。所谓创造性是指人类能够制造物质产品和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以满足衣食住行、精神愉悦等基本需要,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和人之间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特性。所谓实践性,就是人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特性。
精要导学与方法策略
【要点·剖析·突破】
1.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1)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并获得有关授权部门认可的遗产才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三部分。世界遗产的类型有五种,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遗产项目时,只确定了前三种类型。文化景观这一类型是在1992年提出的,它代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则是在2000年才正式设立的,包括各种形式的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
(2)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是现代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且还昭示许多民族对全人类的特殊贡献与突出成就。《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将引导全人类共同努力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关于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的认定,体现了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一致的思想,这也是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重要原则。《世界遗产公约》还提出了“均衡”原则。
2.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的原因:文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进而对文化加以影响。具体说来:①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发生于一定地域中。因此,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区域内文化的形成。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不难想像,在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是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的。③环境条件差异性对文化形成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再加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就出现了。
【典题·引导·感悟】
题型一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
【例题】世界遗产的突出特征是()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比较。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其特征
答案:D
题型二 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例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下列关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就是文治教化
B.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C.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与“人类化”
D.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大自然没有自己的文化。
答案:D
迁移应用与探究创新
【自练·自查·自评】
1.上图是世界各地常见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 ( A )
A.世界遗产 B.文化遗产
C.自然遗产 D.联合国大团结局面
解析:B、C说法都不全面;A包括B、C;D与题干无关。故选A。
2.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中国和日本等的佛教绘画艺术的源头(B )
A.柬埔寨的吴哥窟
B.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C.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
D.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解析:柬埔寨的吴哥窟也是印度佛教传入后的产物,故A错;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与佛教无关,故C错;敦煌莫高窟本身就是印度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自己是自己的源头,故D错;只有印度是佛教创始地,阿旃陀石窟艺术才是中国和日本佛教绘画艺术的源头,故B正确。
3. 在世界宗教文化遗产中,代表佛教文化遗产的是 ( A )
①龙门石窟②敦煌莫高窟③吴哥窟④埃及的神庙建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埃及信仰多神教,特别是太阳神阿蒙,但都与佛教无关。故选A。
4.下列现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B )
A.原始森林 B.园林 C.喜马拉雅山 D.长江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运用能力。一片原始森林没有文化意蕴,但经过人类改造为园林,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和劳动技能,从而使园林进入了文化的范畴。
6.下列属于反映宗教文化的世界遗产是( D )
①柬埔寨的吴哥窟 ②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婆罗浮屠寺院③印度的阿旃陀石窟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实践·探究·创新】
1.古代罗马、希腊的文化遗产,是石头砌成的史书,因此有人说,经过人类“打磨”的石头,也属于“文化”的范畴,这是因为 (A )
①包含了人的创造性 ②注入了人的劳动技能 ③包含了人的社会性④注入了人的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文化”的历史范围,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A。
2.目前导致世界文化遗产损毁的原因包括 (C )
①自然界的风蚀 ②暴风雨 ③战争 ④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目前导致世界文化遗产损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自然的损毁,不可抗拒;另一种是人为损毁,这是目前文化遗产损毁的最主要原因。因此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C。
3.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融合为一观点的会议是 ( D )
A.联合国安理会 B.联合国大会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l7届大会 D.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解析:要注意不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l7届大会混淆,应选D。
4.南京的明孝陵,建国以后陆续修建了一些水泥路面,空中架设了许多电线、电缆,这违反了( A )
A.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原则 B.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
C.文化与自然协调原则 D.不可再生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明孝陵这种现象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明孝陵出现的水泥路面、电缆等改变了历史原貌。本题与自然无关,没有涉及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故不能选C项。不可再生是文化遗产的属性.不是保护原则,故D项不能选。
5.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青城山是人类认识哪方面文化的教科书( B )
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儒家文化 D.喇嘛教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内涵。青城山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的张道陵在这里创立了最早的道团五斗米教,后来逐渐形成十多处宫观建筑群和众多的道教遗迹和文化经典,为人们研究道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6. “敦煌学”的出现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哪个方面的价值( C)
A.认识历史文化B.增进各国相互了解和学习
C.推动学术研究D.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
解析:“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它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大量文书的发现。藏经洞文书成为我国西域乃至全国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敦煌学的出现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认识历史文化的程度上。题干与B项无关,D项是敦煌学出现的影响,故B、D都不能选。
7.《世界遗产公约》与《世界遗产名录》的关系是( D )
A.平等关系 B.相互依存 C.相辅相成D.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实施
解析:本题考查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具体实施。
8.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日本金阁寺 图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 图三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请回答:
(1)你能说出图中每处建筑代表的是哪种类型的宗教文化吗?
(2)根据材料,概括文化的特点,文化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这一特点?
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题,解题关键在于根据图片中建筑的特点和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归纳出其各自代表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再组织答案。
答案:(1)图一代表的是佛教文化;图二代表的是伊斯兰教文化;图三代表的是基督教文化。
(2)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丰富多彩,多样性的文化相互传播和交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和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往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和平共处,其次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
【问题·思考·提示】
【学习思考】
1.人类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答案:至今留存于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不朽足迹,它们代表各种独特文明,反映了世界不同区域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表现出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各个阶段的社会面貌。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属于全人类和全世界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了解我们的现代社会是怎样发展的,而否认或破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抹杀或割断人类自身的历史。要知道,这些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正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社会赖以建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
2.中国有哪些反映宗教文化的世界遗产?
答案:龙门石窟、大足石刻、武当山等。
3.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答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群或遗址等,不论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还是从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它们都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即所有的文化遗产,它们或表现出人类天才的智慧和创造性,或在历史上曾对人文环境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或代表着传统文明或传统文化,或与某些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等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交付给我们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本身又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许多人类文化遗产历尽沧桑,留存至今,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遭受毁灭,那么如何向后人交代?因此,保护世界遗产是人类社会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世界文化遗产又都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性。它们向我们证明,当今社会的现代文明,正是由人类历史上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而成的,今天的世界全球化趋势并不是要抹杀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也应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正是世界文化遗产所要宣示的要义。
4.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一个既能防洪,又有蓄水灌溉功能的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三百多万亩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这一水利工程选址恰当,工程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工省而效益大,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经过大力整治,现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扩大到一千多万亩。
【自我测评】
1.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内容,简述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答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了文化遗产的内容定义。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发掘遗址的区域。
2.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有哪些?
答案: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了遴选和确定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被登录的文化遗产必须至少符合以下六项登录标准中的一项:
①表现出人类创造才能和智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目前仍存在着、或已消失、或还存有少量证据的、带有独特色彩的传统文明或传统文化。
④显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重要阶段的建筑风格,或表现了建筑物和建筑技术结合的完美性,或与景观相宜相称的建筑和建筑群。
⑤含有某种文化特性或多种文化特性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这些地方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的存在也在逐渐消亡。
⑥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并且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的东西。
【材料阅读与思考】
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联系?
答案: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全球化趋势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密切关联的一个有利因素,但是,不应该因此而导致世界文化的一元化发展,不应该使一种或几种文化去支配其他文化,也不应该导致文化肢解。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摆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