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超凡的技艺 文化的瑰宝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 超凡的技艺 文化的瑰宝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1 15: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 超凡的技艺 文化的瑰宝
【思维激活】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为什么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
【自主·预习·思考】
一、余音不绝的古琴
1.来由
(1)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丝弦乐器之一,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中国人就创造了琴。
(2)古代称“琴”或“瑶琴”,现代称“古琴”或“七弦琴”。
(3)古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和琴底代表天地。琴面外侧镶嵌的l3个圆玉石或螺钿叫徽,代表12个月及1个闰月。古琴有5根弦,代表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悼念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增加士气,又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2.故事
(1)《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钟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琴艺很高,并为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宋徽宗特设万琴堂供奉天下名琴,其中的“春雷”后来成为金朝章宗的殉葬品。
(3)南朝梁代琴曲《碣石调·幽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其他古琴曲中有寄托爱国思想的《胡笳十八拍》;抒写离别怀念之情的《阳关三叠》;反映人民生活艰辛的《与樵问答》;还有描绘大自然景物的《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3.评价:古琴艺术遗产丰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华丽典雅的云锦
1.来由和地位
(1)云锦源于元代以前的官营织锦,因其色彩绚丽、灿若云霞而得名。
(2)南朝时建康(今南京)就有官营锦署,元明两朝在南京设置官办织染局,清朝设江宁织造局。元、明、清三朝对织锦业的官营,奠定了云锦发展的基础。
2.用途
(1)云锦一直被作为皇家用品和朝廷礼品,明万历皇帝死时,大量云锦随葬于陵寝之中。
(2)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织锦业进入鼎盛阶段,除官营织局外,还有众多民间织户。清光绪年间江宁织造局撤销,云锦业渐趋衰败。
3.评价
(1)龙袍的织造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丝织工艺的高超技术,记录了织锦工匠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2)云锦也见证了皇室贵族的豪华奢侈。
(3)今天的人们应珍惜、继承这门独特的民间工艺。
三、《格萨尔》
1.史诗
(1)《格萨尔》是一部在藏、蒙民族中流传了千年的长篇英雄史诗。
(2)史诗讲述的是天神化名格萨尔下凡拯救百姓的故事。反映了藏族社会从分裂到统一,从征战到安定的历程。
(3)史诗在藏、蒙民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流传
(1)在藏族地区,专门说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叫“宗恳”,意为“说故事者”。
(2)《格萨尔》经口头传诵到后人用文字加工整理产生了60多个版本,约l50多万行。比印度长诗《摩诃婆罗多》和荷马史诗《伊里亚特》长得多。
3.保护
(1)从18世纪起,这部史诗被部分译成汉、俄、英等多种文字,但传唱乏人。
(2)为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能够流传,全民族都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思考:《格萨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第一个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第二个是它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是一种活形态的史诗。一个是长,一个是活,这是《格萨尔》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精要导学与方法策略
【要点·剖析·突破】
1.中国的古琴被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1)古琴具有成为人类创造天才代表的突出价值,琴与中国哲学观、文化观有密切的联系。琴与中国人的操守与追求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在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2)目前由于古琴艺术博大而精深,要求琴人具有文史和艺术多重修养,所以古琴的练习与传承需要的时间都很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3)中国共有3000余首传统古琴曲谱,但现在能演奏的不足百首,所以曲目整理很是关键。
(4)古琴名家,尤其是已过世的古琴名家的录音资料急需保存。
(5)现存并使用的古琴,即使保存条件较好也很难挽救,所以急需对古琴的保存与修复进行深入研究。
2.中国的云锦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1)鉴于云锦手工织造工艺的独特价值,时至今日,云锦古老手工传统技艺仍无法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符合“代表一种独特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天才杰作”的世界遗产标准。
(2)云锦起源于六朝,为皇室御用品,它集历代织锦工艺技术之大成,素有“中华一绝”之称。但现在面临绝境,急需保护。
【典题·引导·感悟】
题型一 对中国古琴的认识
【例题】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丝弦乐器之一,下列关于古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国人创造琴是在周代之前
B.古琴长为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
C.琴面外侧镶嵌的l2个小圆玉石或螺钿,代表一年12个月
D.古琴初有5根弦,后增至7根弦
解析:琴面外侧镶嵌的是13个小圆玉或螺钿,代表的是12个月加1个闰月。故选C。
答案:C
题型二 对中国古代云锦的认识
【例题】云锦的主要用途是 ( )
A.皇家用品和朝廷礼品 B.百姓的主要衣料
C.皇家专门用来随葬的葬品 D.帝王的龙袍冠带专用布料
解析:B明显错误;C、D只是用途的一部分,且属于A。故选A。
答案:A
【热点·链接·聚焦】
[背景资料] 新华网海南频道2012年3月24日电:月23日至25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海南陵水文化体育广场举行。本次展览主要以大幅图片展现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项目成果,重点体现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魅力的民间文化,以达到突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的效果。展览由序言、独特资源、辉煌成就、珍珠光彩、技艺表演、媒体展播等六大部分组成。展览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重点推介海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陵水入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等。
[考点链接]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思维训练] 13世纪中叶,江浙一带成为锦缎重要产地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经济中心的南迁 B.江浙人民勤劳能干 C.织锦技术的提高 D.统治阶级的鼓励
[解题思路]13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因此织锦养蚕的中心也在黄河流域,随着北方的多次战乱,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养蚕、织锦技术。故选A。
答案:A

迁移应用与探究创新
【自练·自查·自评】
1.古琴始创时只有5根弦,后来却增加到了七根,又称“七弦琴”,为古琴增弦的人是 ( D )
①周公 ②姜子牙 ③周文王 ④周武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中国唯一的文字琴谱是( A )
A.《碣石调·幽兰》 B.《高山》 C.《渔樵问答》D.《梅花三弄》
3.象征皇家气派的云锦为宫廷用品,在织造时除了用多彩丝线外,还大量使用 ( D )
①孔雀羽毛 ②纯银线 ③纯毛线 ④纯金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格萨尔》是一部流传了千年的长篇英雄史诗,主要流传的民族是( D )
A.藏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蒙、藏民族
5.在藏族地区,常有浪迹四方,走村串户,专门说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叫“宗恳”,意为 ( C )
A.流浪者 B.卖艺人 C.说故事者 D.民间说书人
6.作为世界遗产的《格萨尔》从l8世纪就被部分译成汉、俄、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对它的整修和研究工作也在大量进行,但仍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是指 ( D )
A.由于科学的进步,影响越来越少 B.妖魔天神越来越少
C.故事在流传中不断遗失 D.传唱乏人
【实践·探究·创新】
1.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幅名画,其中穿红袍、戴官帽的听琴者为 ( A )

A.赵佶 B.格萨尔 C.钟子期 D.俞伯牙
解析:首先判断出该画为宋徽宗《听琴图》,由此可以推断出穿红袍、戴官帽者为宋徽宗赵佶。故选A。
2.云锦因其色彩绚丽、灿若云霞而得名,其起源于( A )
A.元代以前的官营织锦 B.元、明、清三朝对织锦业的官营
C.清朝在江宁设置的织造局 D.元、明两朝在南京设置的官办织染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云锦的起源,元、明、清时期云锦业早已出现。故选A。
3.元、明、清时期,中国锦缎的主要产地是在 ( B )
A.中原地区 B.江浙一带 C.长江中上游一带 D.两广地区
解析:从l3世纪中叶,即南宋时期,江浙一带就成为锦缎的重要产区,所以元、明、清三代都在南京设置官办织染局或织造局。故选B。
4.特意设置万琴堂以供奉天下名琴的北宋皇帝是( B )
A.钟子期 B.赵佶 C.宋太祖 D.章宗
解析:钟子期根本不是皇帝,应排除A;C是北宋开国皇帝,并不好琴;章宗是金朝皇帝,而不是北宋皇帝,故只有宋徽宗赵佶正确。故选B。
5.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织锦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是 ( A )
①有庞大的官营织局 ②有众多的民间织户 ③仅南京就有三万台织机,三十多万织工 ④清朝官廷所需云锦转向民间作坊采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清光绪年间,江宁织造局撤销,清廷所需云锦向民间作坊采购,因此不是鼎盛时期的表现。故选A。
6.下图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现存古代文物,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它是《阳关三叠》的曲谱 B.它是中国汉代的《胡笳十八拍》
C.它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文字琴谱 D.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首先判断出它是梁代的《碣石调·幽兰》即可断定C正确;其余A、B明显不符;D是《渔樵问答》。故选C。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琴瑟在御,莫不静听”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材料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材料三: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茄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十八拍兮曲将终,响有余兮思无穷,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若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
材料四: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得出的成语是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反映了什么样的感情?
(4)材料四被改编成的千古名曲是什么?抒写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反映了古人与琴的关系,用琴来表达欢乐或忧伤的感情。
(2)高山流水。
(3)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女文学家蔡琰,字文姬。反映了母子离别忧伤和痛恨离乱,渴望国家和平的爱国之情。
(4)《阳关三叠》抒写了送别友人的离别怀念之情。
【问题·思考·提示】
【学习思考】
1.古琴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从琴身、琴的形状、琴名、琴的各部件名称等寓意来看蕴藏其中的文化精义;(2)从大量古典琴曲琴谱来看其中寄托的思想情操;(3)从古代社会中琴与人的关系看其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2.古琴被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对中国丰富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3.云锦织物有哪些特点?
答案:云锦有四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具有l 500年的织造史和700多年的皇家贡品史。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云锦图案布局严谨庄重,雍容华贵,风格粗犷饱满,典雅雄浑,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三是织造所用材料之广为其他织物所远远不及。四是织造工艺独特,许多工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器替代。代表云锦最高织造水准的妆花工艺和“斜身式大花楼提花织机”等已作为候选项目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格萨尔》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1)讲述了以格萨尔为主的英雄人物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的故事。(2)《格萨尔》反映的主题思想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自由和幸福的理想追求。
5.《格萨尔》这部史诗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答案:《格萨尔》之所以能够至今保留在民间,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们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些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被称作“宗恳”,在藏语中即故事家或精通故事的人。他们人才辈出,在漫长的岁月里,奔走于四方,活跃于藏蒙各地,进行着辛勤的传播、说唱和创作活动,用心血浇灌着《格萨尔》这枝文学奇葩,对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格萨尔》这部鸿篇巨制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自我测评】
1.列举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古琴曲。
答案:《广陵散》、《秋塞吟》、《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渔樵问答》、《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
2.《格萨尔》为什么受到藏、蒙人民的喜爱?
答案:《格萨尔》控诉社会黑暗,同情百姓大众;赞颂英雄,鞭笞邪恶。人民塑造的英雄人物格萨尔实际上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这两段材料后,你对云锦织工的生活状况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请写下来。
答案:这些歌谣反映出云锦织工的生活十分艰辛和悲惨,令人心酸。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回顾思考与体验升华
【要点扫描】

【知识整合】
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1)兴盛: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具体表现:①新剧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等。②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的分工,有利于演员的表演技艺的提高。③折子戏出现,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髓,获得观众的欢迎。这种折子戏的演出一直流传到今天。
(2)衰落:①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造成脱离人民群众,这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源。②三次“花雅之争”,其中以京腔、秦腔和以四大徽班为主的京戏成为北京剧坛的新盟主。③花部戏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诗通俗易懂,这是“花雅之争”中花部取胜的根本原因。④清朝的文字狱对昆曲的创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题】戏曲因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内容,常常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或禁止,其中以清朝“文字狱”最为典型,洪升因《长生殿》一举成名,也因《长生殿》而被削职。对他进行削职的皇帝可能是 (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咸丰帝 D.慈禧太后
解析:康熙帝从1661年即位,到1722年去逝,共在位61年,洪升l704年去逝,正值康熙年问,故选A。另昆曲是 “乾嘉以前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成同以后无戏无曲”,康熙帝在乾隆之前,而洪升又处于昆曲的鼎盛时期;咸丰皇帝和慈禧都在洪升之后。
答案:A
【走进高考】
高考趋势概述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年浙江高考、2010年江苏高考、2009年江苏高考都有考题出现;在学习中,该部分的重点应放在: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艺术价值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考题展示
考例1(2011·浙江自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人民日报》随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十五贯》演出成功。昆剧艺术和浙江昆剧团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地方成立了昆剧专业演出团体。昆剧这一曾濒临绝唱的古老剧种,终于在新中国迎来了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
——摘编自《昆曲与浙江》
材料二: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摘自《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理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1)问从《十五贯》的艺术成就、群众认可、领导肯定等多角度思考其巨大贡献。第(2)问从昆曲的艺术特征、历史地位与历史价值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原因:《十五贯》按照时代精神传承创新,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是昆曲艺术得到发展。
(2)理由: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中国近代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考例2(2009·浙江自选)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编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旋律优美,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但因其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不懂,出现“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因此面临着必须改革创新的现实。另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概念要加以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有形可见易为人们所知、所识,容易让人们了解其现实状态,维护比较方便;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是以艺术形式展示,相对“无形”,必须加以宣传、弘扬,并顺应时代需要而加以丰富,才能为人们所知、所识、所喜爱,其保护难度相对较大。在以上认识基础上,解题时需要按题目要求答题,审题要到位,并要利用好材料信息。
答案:(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
(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立、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体验高考
考例3(2012·浙江模拟)某戏“复社文人侯方域因反对阉党魏忠贤擅权而受到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慕,后来因侯方域投靠清廷丧失民族气节来换取了高官而遭到李香君的唾弃”。此戏激发了人们的故国之情和民族意识,以及对投敌卖国换取高官的民族败类的不耻。此戏应为 ( )
A.《长生殿》 B.《牡丹亭》 C.《桃花扇》 D.《浣纱记》
解析:根据李香君、侯方域两个人名即可知道该戏为《桃花扇》。故选C。
答案:C
考例4(2010·江苏单科)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材料一 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圆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
材料二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分)
(3)从上述材料中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4分)
命题立意: 该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文化价值的能力。以江苏境内著名的两类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关注区域历史的命题要求,并通过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格局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从“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上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后世的帝陵的影响考虑。第(2)问考查的是对中国戏曲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直接概括即可:近代百戏之祖。第二小问可以从主观:创作脱离实际;客观受到新剧种的冲击。第(3)问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从物质和非物质角度考虑。第二小问可以从文明传承、经济文化联系的方面作答。
答案:(1)前朝后寝;地面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
地位:规范明清两朝的帝陵风格。
(2)价值: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
原因: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际;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3)类别:明孝陵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属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文化遗产是创新文明、吸取借鉴的宝贵资源;还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课堂内外】
【十五贯】
十五贯,传统昆曲曲目,其主要情节为: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铜钱。因一句戏言,其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回来路过尤家,为偷走十五贯钱,斗胆将尤杀死。外城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众为误认为凶手,两人同押官府。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是此案的监斩官,在复查此案中查觉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为寻求真相,况亲临案发现场,他假扮算命人引娄阿鼠上钩,探得案情真相……另有同名电影、晋剧、潮剧、连环画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