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分析比较、知识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从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文学艺术、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时代文化内涵等方面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播放《长城谣》
: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想一想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万众一心的长城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城的历史。
中国的长城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军事工程和最大的历史文物。历经两千多年,中国现存长城建筑及其遗迹的实际长度仍在5000公里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
(1)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争战频繁,各诸侯国在边境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及互相防范。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御匈奴,派大将蒙恬率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最终形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3
)汉朝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既采取“和亲”,又依托长城作军事防御和打击。汉朝长城向西延伸,保护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汉长城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4)魏晋至隋,对长城只是小修补,以后长城的的修建停顿下来。
(5)今天所见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到蒙古高原北部,但长期对明朝构成军事威胁,在辽东崛起的女真人人更是明朝的头号劲敌。因此长城的修建几乎贯穿整个明代。
(6)清代对蒙古贵族采取安抚、笼络的政策,不再需要用长城作为军事防御,长城的修建史至此结束了。
思考: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长城建筑特点
(1)建筑布局主要是“因地形,用险制塞”,以连绵漫长的城墙为主体建筑,再于重要地段设置关隘、城堡加强防御。
(2)长城线上还建有大量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3)这些军事设施相互依托,构成了古代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4)明代以来,由于火器广泛用于战争,长城也由过去的夯土版筑墙为主改为以砖砌和砖石混砌为主。
万里长城的功与过:
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过:统治者修筑长城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移民实边;汉武帝时大力发展屯成和屯田,进行农牧业生产。这些措施在许多朝代得以延续,长城成为保护北方边远地区屯田与开发的屏障。长城大体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自然分界线重合,但长城并没有阻隔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经济交往,长城内外经济相互依存,无论是历代朝廷主办的固定茶马贸易,还是民间私下的交易买卖,都十分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