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昆曲表演剧照一 “百戏之祖”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
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戏
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
久,被誉为“近代百戏
之祖”。 2001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 顾坚始创“昆山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的艺术家魏良辅,在善唱北曲的张野塘、苏州洞箫高手张梅谷、昆山竹笛名师谢井泉、苏州曲师过云适等艺术家的帮助下,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历时十年获得成功。 万历末年达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水磨腔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水磨腔:细腻、宛转、清雅梁辰鱼将昆曲推上戏曲舞台 《浣纱记》是一出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它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冲突时,范蠡与西施这对情侣牺牲了爱情,共同作出无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献身国家。《浣纱记》的演出,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取得巨大成功。 昆曲的兴盛 明嘉靖年间,昆曲已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戏曲形式。明万历年间,昆曲大举进入北京,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景象,甚至进入宫廷表演。从明万历时期至清嘉庆初年,昆曲达到极盛。
昆曲兴盛的原因 一、由于明中叶新社会因素的萌发、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的社会文化需求;
三、人民对封建专制的日益不满;
四、一些知识分子借助昆曲反映现实、揭露黑暗。昆曲的衰败
(1)清朝屡兴“文字狱”影响了昆曲剧目的创作。 洪升因《长生殿》被削职;孔尚任也因《桃花扇》被罢官。自乾隆年间起,昆曲趋于因循守旧,活力渐失。
(2)新兴的花部诸腔大量吸收昆曲的精华,动摇了昆曲统领戏剧舞台的地位,昆曲由盛而衰。
(3)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日渐衰败,昆曲不再有昔目的繁荣。到民国初年,昆曲这一国之宝几乎成了“绝唱”。载歌载舞
声腔婉转,极其细腻
旋律缓慢
唱词优美,典雅深奥
故事至情至性. 成为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表演艺术.昆曲《牡丹亭》 昆曲的特点:【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 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剧本采用了宋、元杂剧 和传奇的形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 昆曲的唱词吸收了古代诗歌的精华,文词华丽典雅。昆曲的音乐继承了古典音乐传统,曲调统称为“曲牌”,各种剧情场面都有专用的曲牌。昆曲表演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各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从而形成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昆曲的服装、化妆、头饰、道具更是美轮美奂,它们与昆曲的曲牌和表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舞台艺术。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歌词与意境美妙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脚色为人物之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 因为它对京剧、越剧、川剧、湘剧等大部分后起剧种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些剧种无不从昆曲中吸收养分,不仅角色行当源于昆曲,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昆曲剧目、声腔和曲牌。昆曲由于剧目极为丰富,并能再现几百年前古典戏曲的原貌,因而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昆曲为什么有“百戏之祖”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