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公输
《墨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文学常识
作??者
墨子
别名
名翟
评??价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代表作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输:公输,名盘,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21教育网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音、词义、句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n nán)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2.重点实词
①?子墨子闻之(先生、老师)(?用在姓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见教)
③?北方有侮臣者(侮辱)
④?愿借子杀之(希望?)(?您?)
⑤?请献十金(?给?)(量词)
⑥?吾义固不杀人(?坚守道义?)(?本来)
⑦?不可谓智不可谓仁(说?)(聪明?)(?对人亲善、友爱??)
⑧?知而不争(知道、明白)(规劝、劝阻)
⑨?争而不得(?完成?)
⑩?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公输盘服(?理屈)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破车?)(?偷窃?)
?舍其锦绣(??精美鲜艳的衣服?)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短而粗的衣服??)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好饭好菜?)(粗劣的食物?)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高大的?)
??宋无长木(多余的)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巧妙的方式??)
?公输盘之攻械尽(?完)
3.通假字
①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②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③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④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⑤知而不争???(“争”通“诤”;直言劝告)
4.一词多义
(1)为: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呢,语气助词)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⑤?以牒为械。?(??当作)
(2)见:
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③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类:
①不知可谓知类??(名词,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名词,种类)
(4)子:
①子墨子闻之?(先生,老师)
②愿借子杀之??(您)
(5)说
①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②请说之??(解释,说明)
(6)然:
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可是)
③然,胡不已乎???(那么?语气助词)
(7)之:
①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②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8)起:
①起于齐??(出发、动身)???
②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9)以:
①将以攻宋??(凭借)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③以牒为械??(用)
(10)于
①胡不见我于王?(?给)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齐?(?从)
(11)已
①?胡不已乎(停止)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2)文
①舍其文轩?(彩饰?华丽)
②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文理)
(13)争
①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直言劝告)
5.古今异义
①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一种贵重的金属)
②舍其文轩?(古义:刺花纹,彩饰。???今义: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③方五千里?(古义:方圆 今义:今常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
今义:虽是这样,但是。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⑤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连用,意为:用来??的方法。???
今义:今常用作表示因果的关联词语。?)
⑥然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⑦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古义:到达、抵达???今义:值得)
⑧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6.词类活用
(1 )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 )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 )义不杀少而杀众?(众: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6)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7)犀兕麋鹿满之?(满: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圉的方法)
(9 )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7.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将以(之)攻宋
于是见(楚王)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1)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正常语序:宋有何罪
②?介宾结构后置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正常语序:子墨子闻之,于鲁起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正常语序: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
胡不见我于王
正常语序:胡不于王见我
今有人于此
正常语序:今于此有人
③?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为”表判断。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8.文句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个人欺侮了我,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3)吾义固不杀人。
我坚持道义,坚决不杀人。
(4)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牺牲不足的百姓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可以说是明智。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7)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8)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
(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可以说是明白道理。
(10)然胡不已乎?
但是为什么不停止呢?
(11)胡不见我于王?
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12)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患了偷窃病了。
(13)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土地方圆(不过)五百里,这就好比华丽的车子与破车子比。
(1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个有偷窃病的行为一样。
(15)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了他。
(16)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17)我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我知道你用来抵抗我的方法了,我不说。
(18)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杀了我,宋国就不能守,你们就可以进攻了。
(19)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池上等待楚国的入侵了。
(20)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杀不尽宋国的抵抗者。
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1~12)(13~16)(17~2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背景交代: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楚王曰“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1、研读第5~12段。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⑥“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⑦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2、研读第13~16段: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3、研读第17~22段: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⑥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⑦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三、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1、《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2、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五、总结升华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1cnjy.com
【类文阅读】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指吴王阖闾之子夫差。?②谏:劝谏,旧时指规劝君王使其改正错误。?③?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国王的侍从及官员。?④?少孺子:年轻人。⑤?弹:弹弓⑥委、曲:弯曲。附,通“跗”,脚背。⑦?傍:通“旁”?,旁边。⑧?前利:眼前的利益。⑨?务,一定,必须。21·cn·jy·com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A.子来,何苦沾衣如此????愿借子杀之(《公输》)
B.蝉高居悲鸣饮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C.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D.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知而不争(《公输?》)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
(2)?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他的旁边
4.这则故事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身后的祸患。
6.文中的侍从官为了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都作了积极的努力,结合选文说说他们在制止战争的这件事上所表现了什么精神?? www.21-cn-jy.com
答:?不辞辛劳,善于辞令(善于说理),以实际行动阻止战争。
附翻译
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2·1·c·n·j·y
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他的旁边;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他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停止了战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答: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21·世纪*教育网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2分)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全县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2分)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