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2 17: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地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因此本着“减负提质”的思想,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以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感悟诗歌的意境,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有成的原因。感受本文中香菱、黛玉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播放《叹香菱》曲。
重点解读判词中的“平生遭际”(ppt简介香菱其人,突出一个画面:周瑞家的问香菱的身世,她只有一句可答:“都不记得了。”)“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比较赏析,探究文章内容
“诗言志,而志不能直言,以象言之”,钟灵毓秀却又命运多舛的香菱前后做了三首诗,我们试以诗中的物象入手,来探寻诗中所要传递的情志,评价一下这三首诗孰优孰劣。21·cn·jy·com
1、教师朗读三首诗歌,尽量用情感引导。
2、学生自读三首诗,再齐读三首诗歌。
3、小组品读三首诗歌。
问题探讨:三首诗哪首最好,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诗中真情。
明确: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21cnjy.com
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www-2-1-cnjy-com
三、论事知人
论事
?1、问题探讨:香菱何以进步如此神速?(提示思考角度:学诗的过程、具体的做法、师生的互动)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作答。
小结:香菱的进步既归功于香菱的苦心痴心学,也有赖于黛玉的热心慧心教。
2、学有所得
?师:香菱学诗作诗的经历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学生自由总结。
知人
?问题探讨:请同学们联系课前对香菱“平生遭际”的介绍来谈谈对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学诗时的处境,并联系贾宝玉对香菱的评价来思考问题)
小结:香菱的“平生遭际”的确“堪伤”,然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渴求精神的充盈富足的精神却值得人敬服。
??四、管中窥“红楼”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魅力究竟在哪儿呢?我们在《香菱学诗》中试着初步探寻一下。2·1·c·n·j·y
???师:只在本文中看,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那么这个形象与你所知的黛玉形象是否相同呢?
明确:在《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21教育网
???教师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与《香菱学诗》在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塑造上做一对比。
?小结:《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在于它的所有回目交错纵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网;它在故事情节中更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它的人物形象立体多面,不再呈脸谱化。www.21-cn-jy.com
五、拓展延伸。
1、师: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以“香菱学诗启发我……” 为开头说一两句话。
2、师小结: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确实,曹雪芹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通过这么一个鲜活的例子,教给我们许多学语文做学问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终生思考。
六、课堂小结
红楼中的女儿“心比天高”,却终归于“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嗟叹她们命运不济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她们对命运的抗争。香菱作为红楼众女儿之一,虽是命运多舛,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所向,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现阶段,就是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认识,不做那“提线木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