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香菱学诗》优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香菱学诗》优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2 17: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后,在黛玉的指导下,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矢志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天性,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还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及《红楼梦》的主旨,起到关键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较为认真。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基础得以夯实,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而且学生通过影视、网络等渠道,对《红楼梦》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的学习应该不会太难。www-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把握课文内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情感: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叹香菱》音乐,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介绍作者、《红楼梦》、香菱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他的代表作。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香菱出身乡宦世家,三岁被拐卖。长大后被卖为呆霸王薛蟠为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2.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文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并概括文意。
需积累的词语: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王维??杜甫 李白 陆游
文意:香菱苦志学诗,最终成功。
三、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吗?
2.你喜欢香菱的哪首咏月诗?为什么呢?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可见,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21cnjy.com
2.喜欢第三首。因为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即可。)
3.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得以显露出来。21教育网
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四、精读课文,赏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
1.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你能在课文里找到相应的句子吗?能作简短点评更好。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好学)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苦学)
?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乐学)
“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善学)
2.学练结合,提高能力。
3.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香菱这个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五、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1.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读《红楼梦》的人,大都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给人的印象是多愁善感、孤傲尖刻。但是本文中的黛玉,是这样的吗?
3.本文中除了香菱黛玉之外,还有很多人物,你能说出其中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吗?
明确:
1.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21·cn·jy·com
2.?本文中的林姑娘,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
探春结海棠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远嫁等;宝钗扑蝶、宝钗羞笼红麝串、宝钗黛玉互剖金兰语、宝钗嫁宝玉等;宝黛共读西厢、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路谒北静王等;李纨教子、李纨评诗、李纨理家等。惜春出家、惜春和尤氏决裂等。www.21-cn-jy.com
六、拓展延伸、探究思考??
香菱,文化底子不深,却学诗成功,她成功的经历,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
生1:要多读;???生2: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生3:学一流的诗。“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
助力中考:①要自信。②要做学习的有心人,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⑤勇于实践,不怕失败。2·1·c·n·j·y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终生思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八、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学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我最熟悉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课外阅读《红楼梦》
附: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 好
香菱??乐??善??????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