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风筝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风 筝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生命写照。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走近作者: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等16部。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写作背景: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要求: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情感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回 答﹚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课文分为三部分。该怎样划分?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听录音、细致揣摩、圈点勾画) ~ ~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抄的内容;
5.……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圈点勾画符号系统: chà línɡ dīnɡ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 仃 嫌 恶 可鄙shí huánɡ sè shù什物 惊 惶 瑟缩 宽恕zhì nüè duò yì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ɡōnɡ chénɡ憔 悴 模样 蜈 蚣 惩罚正音辨形: shí什物什么什shén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模mó劳模mú模样嫌xián 嫌恶 赚zhuàn 赚钱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堕duò 堕落坠zhuì 下坠恕shù 宽恕nù 愤怒怒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
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厌恶。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令人鄙视。
形容忽然醒悟。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伶仃:
憔悴:
嫌恶:
笑柄:
可鄙: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理解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回 答﹚
悲哀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围绕风筝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线索作用,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②、“我”中年读书后感到无限懊悔。
③、“我” 现在想补过而不得。4、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㈠、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1、2段﹚
㈡、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3---11段﹚
㈢、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12、13段﹚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序 、倒叙、插叙。
本文采用的是﹙倒叙﹚。1、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什么?悲哀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为什么说春天“久经失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一二处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精读第一部分: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
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
的心情。4、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1、生字带拼音抄写四次。
2、完成《新课标新练习》基础题。
3、预习品味课文的其它段落。
4、课文搜集鲁迅的诗《自嘲》。本课作业:1、童年事件中,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精读第二部分:2、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弟我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愤怒 即刻伸手抓断、掷、塌扁傲然走出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同情弟弟体弱多病(瘦弱)惊呼、跳跃(痴迷风筝、天真活泼)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弱、胆小)做出蝴蝶风筝(心灵手巧、聪明)哥哥可鄙(老成持重)“伸手抓断
踏扁 (粗暴专横)
傲然走出”3、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文中运用了﹙动 作﹚描写、﹙神 态﹚描写、﹙外 貌﹚描写。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鲁迅把这件事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说严重了,是夸大其辞?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境界?
“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6、“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
(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失 败7、“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我悔恨自责,讨弟弟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表达作者想弥补却又无法弥补的痛苦而遗憾的心情。 8、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
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
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
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9、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10、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12、“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11、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1、为什么作者认为“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只有不看见春天,不看见风筝,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所以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2、“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精读第三部分: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我”为什么要毁坏弟弟的风筝? ①、从表面看,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②从深层意义看,是“我”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2、对待早年的过错, “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挖掘主题:3、“我”爱弟弟吗?
手足亲情,荡漾在:为了弟弟有出息,我蛮横毁坏风筝的愤怒里;荡漾在: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悲哀里;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
4、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4.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和封建伦理道德。总结: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艺术特色 : 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游戏的看法。生活链接: 听歌曲,忆亲情,诉真情
想一想,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内疚,或让你-----让我们倾吐心声,诉说真情。
诉说真情 亲情是和煦的春风;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
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诉写真情我来写:
亲情是亲情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筝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便会惬意,于是不会孤独。便能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滚滚的生命能汪洋漫延。
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我们曾经因为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因而彷徨。亲情便是那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每一刻都等待我们从大风大浪中回归,在这里我们放心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扬帆出航。 亲情亲情是风,她吹面不寒;亲情是雨,她沾衣欲湿。
亲情是星星,明澈的双眸也不知道他的数量;亲情是太阳,枯干的心灵也不知道他的能量。
亲情是天,你根本无法诉说她的博大;亲情是地,你根本无法探知她的宽厚。
人类有了娅当合夏娃的开始,亲情便没有了结束:新婚燕尔之时,缔结亲情;洞房花烛之夜,创造亲情;寿比南山之日,筑造亲情;福如东海之时,享受亲情。
世界有多大,亲情就有多大:成功之时有亲情,失望之时亦有亲情;痛苦之时有情亲,幸福之时也有亲情。
亲情是一根长长的金线,线的两端是父母
亲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的彼岸是故乡
亲情是一个不老的民族,那个名字是祖国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5、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6、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旧体诗: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通过以上的学习,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我们共同研讨!质疑问难1、师生一起完成课
后思考与练习。
2、完成《大视野》
中的阅读理解题。
3、课外搜集关于孩子放风筝的诗句。
4、预习第五课。 我的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