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碳的多样性
第1课时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
[课标要求]
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了解碳元素的多种存在形态及碳的多种同素异形体。
3.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区别与鉴定。,
1.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C60等。
2.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主要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3.NaHCO3俗称小苏打,主要用于制造发酵粉;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4.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HCl===NaCl+CO2↑+H2O
Na2CO3+HCl===NaHCO3+NaCl
Na2CO3+CaCl2===CaCO3↓+2NaCl
1.同素异形体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如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O2和O3,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特别提醒]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2)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碳的同素异形体
物质
内容
金刚石(C)
石墨(C)
足球烯(C60)
外观
无色透明的晶体
深灰色、不透明的片状固体
灰黑色固体
结构
由正四面体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
由正六边形构成的平面层状结构
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排列而成的足球状分子
硬度
很大
质软,在纸上可留痕迹
导电性
不导电
易导电
不导电
1.下列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CaCO3和MgCO3 B.O2和O3
C.CO和CO2 D.H2O和H2O2
解析:选B 同素异形体是指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A、C、D三组物质均为化合物,故不属于同素异形体。
2.用短线连接Ⅰ和Ⅱ中相应的物质和用途。
解析:碳元素存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多种同素异形体,由于它们的颜色、光泽、透明度、质地、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用途。石墨质软,具有润滑性和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电极、电车滑块、润滑剂等;金刚石具有晶莹剔透、硬度大等性质,可用做装饰品和磨具等;C60具有一些特性,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催化剂或催化剂的载体。
答案:A-⑦ B-⑤⑥ C-①②③④
1.种类繁多的含碳化合物
碳的化合物
[特别提醒] (1)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2)碳元素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物理性质
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色态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粉末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溶解性
都易溶于水,Na2CO3的溶解度更大
水溶液酸碱性
都呈碱性,Na2CO3的碱性更强
(2)化学性质
①与足量盐酸反应
a.Na2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b.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
②与碱(NaOH)溶液反应
a.Na2CO3溶液与NaOH溶液不反应。
b.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③稳定性(后续探究)
(3)重要应用
①碳酸钠: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②碳酸氢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可以做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利用下图装置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问题思考]
(1)实验开始时,烧杯a、b中均有气泡冒出,能否说明Na2CO3和NaHCO3加热都发生了分解反应?
提示:不能;因为气体受热时膨胀,烧杯中都会有气泡冒出。
(2)实验时,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而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依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Na2CO3受热不易分解,而NaHCO3受热分解生成CO2气体,因此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3)若将大小试管中的Na2CO3和NaHCO3位置互换,能否给出相同的实验结论?
提示:不能;因为大试管中固体受热温度高而小试管中受热温度低,NaHCO3受热分解的原因也可能是温度高引起的。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
[问题思考]
(1)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中滴加同浓度的CaCl2溶液如图1、图2所示,产生的实验现象相同吗?原因是什么?
提示:不相同;图1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因为发生反应:Na2CO3+CaCl2===2NaCl+CaCO3↓。图2中无明显现象,因为NaHCO3与CaCl2不反应。
(2)利用该实验方法,能否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提示:因为两者的实验现象不同,故可以鉴别两种溶液。
1.鉴别Na2CO3和NaHCO3的方法
(1)固体鉴别法——加热法
给固体加热时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为NaHCO3,无明显现象的为Na2CO3。
(2)溶液鉴别方法
①沉淀法: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Na2CO3,无明显现象的为NaHCO3;
②气体法: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过一会才产生气泡的是Na2CO3。
2.Na2CO3与NaHCO3的除杂
混合物(括号内的为杂质)
除杂方法或所用试剂
Na2CO3固体(NaHCO3)
加热
NaHCO3溶液(Na2CO3)
通入足量CO2
Na2CO3溶液(NaHCO3)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3.Na2CO3与NaHCO3的相互转化
涉及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
2NaHCO3Na2CO3+H2O+CO2↑
NaHCO3+NaOH===Na2CO3+H2O
1.有两个试管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溶液,下列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判断
A
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沉淀者为Na2CO3
B
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
反应较剧烈者为Na2CO3
C
分别加入CaCl2溶液
产生沉淀者为Na2CO3
D
逐滴加入等浓度的盐酸
立即产生气泡者为Na2CO3
解析:选C A项,Na2CO3+Ca(OH)2===CaCO3↓+2NaOH,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B项,Na2CO3、NaHCO3分别与等浓度盐酸反应时,NaHCO3反应剧烈;C项,Na2CO3+CaCl2===CaCO3↓+2NaCl,NaHCO3与CaCl2不反应;D项,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先后发生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反应开始无现象,过一段时间产生气泡。
2.除去Na2CO3粉末中NaHCO3的方法是( )
A.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再蒸发结晶
B.直接加热
C.加入Ba(OH)2固体
D.加入盐酸
解析:选B 除去Na2CO3粉末中的NaHCO3,利用加热分解NaHCO3的方法。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 B.白磷和红磷
C.Na2O和Na2O2 D.氧气和臭氧
解析:选C 同素异形体的研究对象是单质。
2.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两种物质反应时,反应物用量或反应条件的改变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
A.C和O2 B.Na2CO3和盐酸
C.Na和O2 D.NaHCO3和NaOH
解析:选D A项,C+O2(足量)CO2,2C+O2(不足)2CO;B项,Na2CO3+HCl(少量)===NaCl+NaHCO3、Na2CO3+2HCl(足量)===2NaCl+CO2↑+H2O;C项,4Na+O2===2Na2O,2Na+O2Na2O2;D项,NaHCO3+NaOH===Na2CO3+H2O。
3.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化学药品,一瓶为Na2CO3,另一瓶为NaHCO3。无法将其鉴别开来的方法是( )
A.加热
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加入CaCl2溶液
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Ba(OH)2溶液
解析:选D 加热时,试管内壁有较多水珠生成,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A项正确;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可根据产生气泡的速度不同鉴别,B项正确;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沉淀,NaHCO3与CaCl2不反应,C项正确;两者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均没有明显现象,与Ba(OH)2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完全相同,D项不能鉴别。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不相同
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D.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解析:选D A项,根据碳原子守恒,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B项,发生反应:CO+H+===HCO,不生成CO2。C项,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NaHCO3产生的CO2多。D项,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时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反应中消耗H2O,且生成的NaHCO3溶解度小、质量多,故NaHCO3会结晶析出。
5.在下列的空白处填写最适宜的除杂试剂或方法。
(1)小苏打溶液中含少量苏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打固体中含少量小苏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Cl中含有少量碳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除杂时发生的反应分别为:(1)Na2CO3+CO2+H2O===2NaHCO3;(2)2NaHCO3Na2CO3+CO2↑+H2O;(3)NaHCO3+HCl===NaCl+CO2↑+H2O;(4)Na2CO3+2HCl===2NaCl+CO2↑+H2O。
答案:(1)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2)充分加热 (3)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4)加适量稀盐酸
1.“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的石墨烯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墨烯与金刚石、C60、C70是同素异形体
B.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C.石墨烯中碳原子的化合价为+3
D.石墨烯可导电,说明它是电解质
解析:选A B项,石墨烯不是有机物;C项,石墨烯中碳原子呈0价;D项,石墨烯是单质,不是电解质。
2.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
A.碳酸钙、CaCO3、生石灰
B.氢氧化钠、NaOH、纯碱
C.碳酸钠、Na2CO3、苏打
D.碳酸氢钠、NaHCO3、苏打
解析:选C A项中,生石灰是CaO;B项中,纯碱是Na2CO3;D项中,苏打是Na2CO3。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铅笔芯的主要原料是石墨,儿童在使用时不会引起中毒
B.CO有毒,生有煤炉的居室可放置数盆清水,这样可有效地吸收CO,防止煤气中毒
C.纯碱水溶液显碱性,但不属于碱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选B CO不溶于水,故居室内放置清水,不能减少CO的含量。
4.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
A.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稀盐酸
解析:选A 二氧化碳与Na2CO3反应而不与NaHCO3反应,A正确;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盐酸均能发生反应,B、C、D错误。
5.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是( )
A.Na2CO3溶液 B.CaCO3
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
解析:选C A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B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C项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D项既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不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6.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a2+、HCO、CO
B.K+、H+、CO、HCO
C.Na+、Ba2+、HCO、OH-
D.Ca2+、Ba2+、Cl-、HCO
解析:选D A项,Ca2++CO===CaCO3↓;B项,H++HCO===CO2↑+H2O,2H++CO===CO2↑+H2O;C项,HCO+OH-===CO+H2O,Ba2++CO===BaCO3↓。
7.下列试剂能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是( )
A.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NaCl溶液 D.NaOH溶液
解析:选A 由于盐酸与NaHCO3反应比与Na2CO3反应剧烈,A项可以;澄清石灰水与NaHCO3、Na2CO3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沉淀,B项不可以;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NaCl溶液均不反应,C项不可以;Na2CO3溶液与NaOH溶液不反应,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D项不可以。
8.有两份质量相同的NaHCO3,向第一份中加入盐酸使其充分反应;将第二份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冷却至原温度再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充分反应,则它们所耗用的盐酸的体积比为( )
A.2∶1 B.1∶1
C.1∶2 D.4∶1
解析:选B 不论NaHCO3是直接与酸反应,还是受热分解后的固体再与酸反应,其中的Na+均转化为NaCl,即有关系NaHCO3~NaCl~HCl,因此,所消耗盐酸的体积比为1∶1。
9.(1)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________。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 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CO与H+分两步反应,开始时发生反应:CO+H+===HCO,HCO浓度增大,随着盐酸不断滴入,发生反应:HCO+H+===H2O+CO2↑,HCO浓度减小
(2)2Na++CO+CO2+H2O===2NaHCO3↓
析出晶体(或溶液变浑浊) 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且溶剂质量减小,溶质NaHCO3结晶析出
10.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9 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1 g,求:
(1)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2)在剩余固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反应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析:(1)2NaHCO3Na2CO3+H2O+CO2↑ Δm
168 g 62 g
m 3.1 g
m=×168 g=8.4 g,
则碳酸钠的质量为:19 g-8.4 g=10.6 g。
(2)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g 22.4 L
(19-3.1) g V
V=×22.4 L=3.36 L。
答案:(1)10.6 g (2)3.36 L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
D.C60也是碳的单质
解析:选D 由金刚石、石墨组成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A项错误;由于金刚石、石墨的空间结构不同,才导致二者性质不同,B项错误;石墨、金刚石属于不同物质,二者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
2.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 )
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稀盐酸
解析:选A A项,NaHCO3+NaOH===Na2CO3+H2O;B项,NaHCO3+NaHSO4===Na2SO4+CO2↑+H2O,有气体生成;C项,NaHCO3+Ba(OH)2===NaOH+BaCO3↓+H2O或2NaHCO3+Ba(OH)2===Na2CO3+BaCO3↓+2H2O,有沉淀生成;D项,NaHCO3+HCl===NaCl+CO2↑+H2O,有气体生成。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B.Na2CO3比NaHCO3稳定
C.Na2CO3和NaHCO3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D.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解析:选D NaHCO3与石灰水反应时,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也不相同,但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都有CaCO3生成。当加入少量石灰水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OH)2===Na2CO3+CaCO3↓+2H2O;当加入过量石灰水时,化学方程式为NaHCO3+Ca(OH)2===NaOH+CaCO3↓+H2O,C正确;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可得到等量的CO2,D不正确。
4.关于Na2CO3和NaHCO3的比较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HCO3固体受热容易分解,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容易分解
B.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前者消耗盐酸的量比后者多
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加2滴酚酞溶液,前者颜色比后者深
D.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相同
解析:选D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知A正确;53 g (0.5 mol) Na2CO3消耗1 mol HCl,84 g (1 mol) NaHCO3消耗1 mol HCl,故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Na2CO3消耗盐酸的量比NaHCO3多,B正确;Na2CO3比NaHCO3水解能力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前者碱性更强,滴加酚酞溶液,前者颜色比后者深,C正确;Na2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CO===BaCO3↓,NaHCO3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HCO+2OH-===BaCO3↓+CO+2H2O,D错误。
5.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硫酸,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粉末,待Na2CO3和NaHCO3完全反应,则天平两边( )
A.放Na2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B.放NaH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C.仍保持平衡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 设两者的质量均为m g,则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m/106 mol,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m/84 mol,1 mol 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1 mol二氧化碳,1 mol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也生成1 mol二氧化碳,因为相同质量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大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故碳酸氢钠放出的二氧化碳多,即反应后放碳酸氢钠一端质量小,所以A项正确。
6.下列各组物质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就能鉴别的是( )
A.AgNO3溶液和NaCl溶液
B.BaCl2溶液和KHSO4溶液
C.C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
D.Na2CO3溶液和盐酸
解析:选D 不用外加试剂,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就能鉴别,必须是两种溶液改变互相滴加顺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D项,Na2CO3溶液滴入盐酸中:Na2CO3+2HCl===2NaCl+CO2↑+H2O,立即有气体产生,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时:HCl+Na2CO3===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开始无气体,后来产生气体。
7.将106 g 的Na2CO3和84 g 的NaHCO3都经充分加热,再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耗盐酸一样多
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
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
解析:选A Na2CO3+2HCl===2NaCl+CO2↑+H2O,106 g Na2CO3恰好与2 mol HCl反应,生成2 mol NaCl、1 mol CO2。2NaHCO3Na2CO3+CO2↑+H2O,84 g NaHCO3分解产生0.5 mol Na2CO3、0.5 mol CO2;0.5 mol Na2CO3再与HCl反应,消耗1 mol HCl,产生0.5 mol CO2、1 mol NaCl。B、C、D正确,A错误。
8.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解析:选A 由2NaHCO3Na2CO3+CO2↑+H2O Δm
2×84 62
m(NaHCO3) w1-w2
m(NaHCO3)=,
则m(Na2CO3)=w1-m(NaHCO3)=,Na2CO3的纯度为×100%=。
9.如图所示,向某Na2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CO2的过程。
(1)写出a点以前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点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Na2CO3溶液中含m mol Na2CO3,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使溶液中Cl-和H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滴入稀盐酸的物质的量等于________ mol(用m表示)。
解析:(1)a点以前无CO2产生,发生的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
(2)a点到b点产生CO2的量随加入盐酸的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CO2↑+H2O。
(3)当溶液中n(Cl-)∶n(HCO)=2∶1时,设n(Cl-)=x mol, 则n(HCO)= mol,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离子为Na+、Cl-、HCO,据电荷守恒规律可得:
x mol+ mol=n(Na+)=2m mol,
解得x=m mol。
由氯离子个数守恒得n(HCl)=n(Cl-)=m mol。
答案:(1)CO+H+===HCO
(2)HCO+H+===CO2↑+H2O
(3)
10.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Ⅰ中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X为Na2CO3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X为NaHCO3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可知此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鉴别Na2CO3和NaHCO3。
(2)Ⅱ装置能鉴别Na2CO3和NaHCO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Ⅳ装置均利用了Na2CO3和NaHCO3________性的区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实验Ⅳ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有的同学在盛Na2CO3的导管口观察到开始加热时也有气泡产生,据此该同学认为Na2CO3加热也能分解。你认为此观点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分析此现象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以上方法,请你再举出一例鉴别二者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a2CO3、NaHCO3均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故Ⅰ装置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2)Ⅱ装置中由于NaHCO3、Na2CO3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产生气体的速率不同(其中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从而鉴别二者。
(3)Ⅲ、Ⅳ装置均利用NaHCO3受热易分解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答案:(1)①CO+2H+===H2O+CO2↑
②HCO+H+===H2O+CO2↑ ③不能
(2)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加NaHCO3的气球膨胀较快且较大
(3)热稳定 2NaHCO3Na2CO3+H2O+CO2↑
CO2+Ca(OH)2===CaCO3↓+H2O
(4)NaHCO3 错误 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5)将Na2CO3、NaHCO3分别配制成溶液,然后分别滴加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生成白色沉淀的原溶液为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NaHCO3溶液
课件26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2课时
——————————————————————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
[课标要求]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2.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1.溶洞形成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2.高炉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
3.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C+O2CO2,C+CO22CO,FexOy+yCOxFe+yCO2。
4.水垢的主要成分:CaCO3、Mg(OH)2。
5.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CCO
1.CO2的产生和消耗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的形成(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
(1)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O2+H2O===Ca(HCO3)2。
(2)钟乳石、石笋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CO3)2CaCO3↓+CO2↑+H2O。
1.将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提示:CO2+2OH-===CO+H2O。
2.将足量CO2通入少量NaOH溶液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示:Na+、HCO。
CO2与碱反应产物的判断
CO2与碱反应时,产物与二者的量有关,当碱过量时,生成碳酸盐;当CO2过量时,生成碳酸氢盐。现以CO2与NaOH溶液反应为例,归纳如下:
NaOH过量时:CO2+2NaOH===Na2CO3+H2O①
NaOH不足时:CO2+NaOH===NaHCO3②
(1)当≤1时,发生反应②,所得产物为NaHCO3。
(2)当≥2时,发生反应①,所得产物为Na2CO3和H2O。
(3)当1<<2时,发生反应①和②,所得产物为Na2CO3、NaHCO3和H2O。
上述关系可用数轴表示如下:
1.CO2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CaCl2溶液 B.Ca(OH)2溶液
C.Ba(OH)2溶液 D.Ca(ClO)2溶液
解析:选A B中生成CaCO3,C中生成BaCO3,D中生成CaCO3,C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
2.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与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
A.1∶3 B.1∶2
C.2∶3 D.3∶2
解析:选A 根据碳原子守恒可得n(CO)+n(HCO)=0.8 mol,根据钠离子守恒可得2n(CO)+n(HCO)=1 mol,n(CO)=0.2 mol,n(HCO)=0.6 mol,同一溶液中,浓度之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为1∶3。
1.高炉炼铁
(1)原料:焦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2O3)。
(2)过程
①CO的产生:C+O2CO2、C+CO22CO。
②铁矿石被还原:Fe2O3+3CO2Fe+3CO2。
[特别提醒] 金属氧化物与CO反应时符合通式:
MxOy+yCOxM+yCO2。
2.木炭的燃烧
C、CO、CO2的转化关系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①2C+O22CO(不完全燃烧);
②2CO+O22CO2;
③C+O2CO2(完全燃烧);
④C+CO22CO。
[特别提醒] (1)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2)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具有弱氧化性,属于酸性氧化物。
3.水垢
(1)成分:CaCO3、Mg(OH)2。
(2)形成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a(HCO3)2CaCO3↓+CO2↑+H2O,
②Mg(HCO3)2MgCO3↓+H2O+CO2↑;
MgCO3+H2OMg(OH)2+CO2↑。
[特别提醒] (1)H2CO3的酸性比CH3COOH弱,所以生活中可以用醋酸除水垢。
(2)溶解性:Ca(HCO3)2>CaCO3,MgCO3>Mg(OH)2。
4.碳在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合成出有机化合物尿素[CO(NH2)2],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界限。
1.判断正误。
(1)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只显示还原性( )
(2)CO、CO2均属于温室气体( )
(3)用醋酸除水垢的离子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
(4)在Ca(HCO3)2CaCO3↓+CO2↑+H2O中,碳元素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
答案:(1)× (2)× (3)√ (4)×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来分离CO2和CO气体并干燥。图中a为活塞,b为分液漏斗的活塞,通过Y形管和止水夹c、d接两球胆,现装置内的空气已排尽。为使实验成功,甲、乙、丙分别盛入的溶液是( )
A.饱和NaHCO3溶液、12 mol·L-1盐酸、浓H2SO4
B.饱和Na2CO3溶液、2 mol·L-1H2SO4、饱和NaOH溶液
C.饱和NaOH溶液、2 mol·L-1H2SO4、浓H2SO4
D.18.4 mol·L-1H2SO4、饱和NaOH溶液、浓H2SO4
解析:选C 依据CO2、CO的性质可以判断,必须先将CO2吸收,收集CO后再将CO2释放出来。C项中饱和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2CO3溶液,浓H2SO4干燥CO气体,打开a、c,关闭b、d,可收集CO气体,然后关闭a、c,排尽装置中残余的CO后,打开b、d,Na2C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释放出CO2,并收集CO2气体。
1.转化关系图示
2.上图所示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C+O2(少量)2CO
②C+O2(足量)CO2
③CO2+2Mg2MgO+C
④2CO+O22CO2、yCO+FexOyxFe+yCO2
⑤CO2+C2CO
⑥CO2+2OH-===CO+H2O
⑦CO+2H+===CO2↑+H2O
⑧CO+CO2+H2O===2HCO
⑨HCO+OH-===CO+H2O、
2NaHCO3Na2CO3+CO2↑+H2O
⑩HCO+H+===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O2+OH-===HCO、
CO+CO2+H2O===2HCO
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
①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减小;②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成浑浊。
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一定含有CO2、H2O,至少含有H2、CO中的一种
B.一定含有H2O、CO,至少含有CO2、H2中的一种
C.一定含有CO、CO2,至少含有H2O、H2中的一种
D.一定含有CO、H2,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解析:选D 由①知至少含有H2O或CO2中的一种。结合②③④可知,一定含有CO和H2。
2.A、B、C、D、E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为二元碱,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E__________。
(2)写出下列两个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框图推断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眼”,然后围绕题眼展开推断。如本题中的“题眼”是:A为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二元碱,只能是Ca(OH)2。A为Ca(OH)2,Ca(OH)2与过量CO2反应生成B,B为Ca(HCO3)2,Ca(HCO3)2受热分解成C,C为CaCO3,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D,D为CaCl2。
答案:(1)Ca(OH)2 Ca(HCO3)2 CaCO3 CaCl2 Na2CO3 (2)HCO+H+===CO2↑+H2O
Ca2++2HCO+2OH-===CaCO3↓+CO+2H2O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用途源于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是( )
①作燃料 ②跟氢气合成甲醇(CH3OH) ③和水蒸气反应制H2 ④与灼热的Fe3O4反应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④ D.只有①③④
解析:选D ①O→O2,CO表现还原性;②O→H3OH,CO表现氧化性,H2表现还原性;③CO+H2OCO2+H2,CO表现还原性;④Fe3O4+4CO3Fe+4CO2,CO表现还原性。
2.欲除去氧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水中
B.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C.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
解析:选C A项CO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不正确;B项CO2+C2CO,除去CO2但又引入CO,不正确;C项CO2+Ca(OH)2===CaCO3↓+H2O,正确;D项CO2与Cu不反应,且2Cu+O22CuO,不正确。
3.将过量的CO2分别通入①BaCl2 溶液;②Ca(OH)2溶液;③饱和Na2CO3溶液。最终溶液中有沉淀析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③
解析:选D 根据酸与盐反应的规律知,CO2通入BaCl2溶液,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CO2通入Ca(OH)2溶液至过量,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最终生成Ca(HCO3)2而无沉淀产生;过量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Na2CO3+H2O+CO2===2NaHCO3↓,生成的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溶解度小而结晶析出。
4.向0.1 mol·L-1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A.Na+、CO B.Na+、HCO
C.HCO、CO D.Na+、OH-
解析:选B 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的反应为NaOH+CO2===NaHCO3,因此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的溶质主要是NaHCO3,主要离子为Na+、HCO。
5.如图所示为炼铁实验装置,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在A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处气体燃烧时产生________色火焰。
(3)写出B、C两部分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炼铁中的主要反应为3CO+Fe2O32Fe+3CO2,反应物CO过量,通过点燃将尾气中的CO处理掉。
答案:(1)铁架台 酒精灯
(2)红棕色粉末变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淡蓝
(3)CO2+Ca(OH)2===CaCO3↓+H2O
2CO+O22CO2
1.以下属于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过程的是( )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 ②以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与氨水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 ③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③④
解析:选D ②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人工合成过程,即为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过程。
2.下列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解析:选C 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炭层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解析:选D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要除去一氧化碳应选择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通过反应使其转化,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可将CO2中的CO转化为CO2。
4.高炉炼铁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C+O2点燃,CO2 ②C+CO2高温,2CO
③3CO+Fe2O3高温,2Fe+3CO2
④CaCO3高温,CaO+CO2↑ ⑤CaO+SiO2高温,CaSiO3
其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选B ①②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④⑤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①②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向饱和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其溶液导电性的变化是( )
A.由弱变强 B.由强变弱
C.由强变弱,再变强 D.由弱变强,再变弱
解析:选C 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2++2OH-+CO2===CaCO3↓+H2O,CaCO3+CO2+H2O===Ca2++2HCO。开始产生沉淀,离子浓度减小,导电性变弱;继续通二氧化碳,沉淀溶解生成Ca2+和HCO,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
CO+Ba2+===BaCO3↓
B.少量NaOH溶液与Ca(HCO3)2溶液反应:
HCO+OH-===CO+H2O
C.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
NaHCO3+H+===Na++CO2↑+H2O
D.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CO+Ca2+===CaCO3↓
解析:选A B项,应为Ca2++HCO+OH-===CaCO3↓+H2O;C项,应为HCO+H+===CO2↑+H2O;D项,不反应。
7.气体X与赤热的炭反应得到一种无色气体Y,Y和灼热的氧化铁反应又得到X和铁,则X和Y依次是( )
A.CO、CO2 B.H2O(g)、H2
C.O2、CO D.CO2、CO
解析:选D Y能将Fe2O3还原为Fe,则Y具有还原性,又知Y是炭与气体X反应生成的,故Y为CO,X为CO2。
8.下列现象可以说明溶液中有大量CO存在的是( )
A.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C.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且加入稀盐酸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且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解析:选C A项,溶液中含Cl-时加入AgNO3溶液也产生白色沉淀;B项,溶液中可能含有HCO;C项,反应原理为Ca2++CO===CaCO3 ↓,CaCO3+2H+===Ca2++CO2↑+H2O,CO2+Ca(OH)2===CaCO3↓+H2O;D项,若溶液中含HCO也能产生该现象。
9.(1)通常用小苏打的饱和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不能用Na2CO3饱和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写出NaHCO3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一定量Ca(OH)2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后,产生CaCO3白色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试回答:
①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OA段曲线和AB段曲线所消耗的CO2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
③B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④将B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见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小苏打与CO2不反应,能与盐酸反应;Na2CO3饱和溶液能与CO2反应。(2)OA段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AB段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B处溶液中的溶质是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沉淀。
答案:(1)HCO+H+===CO2↑+H2O
CO+CO2+H2O===2HCO
HCO+OH-===CO+H2O
(2)①CaCO3+CO2+H2O===Ca(HCO3)2 ②1∶1 ③Ca2+、HCO ④产生白色沉淀
10.A、B、C、D、E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①C和D在高温下反应生成B;②E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A和水;③B和氧气反应生成C;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生成A,继续通入C,则有E生成。
(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在________(填名称)工业上提供反应所需的还原剂。
解析:该题中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①C+DB,②E+NaOH―→A+水,③B+O2―→C,④C(少量)+NaOH―→A,C(过量)+NaOH―→E。结合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可推知A为Na2CO3,B为CO,C为CO2,D为C,E为NaHCO3。
答案:(1)Na2CO3 CO CO2 C NaHCO3
(2)CO2+C2CO 高炉炼铁
1.将Ca(HCO3)2加热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CO2 B.H2O
C.N2 D.O2
解析:选D Ca(HCO3) Ca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某实验工作者欲使1.6 g Fe2O3完全还原为Fe,则他实验前应准备的CO的体积(换算为标准状况)( )
A.为672 mL B.为336 mL
C.大于672 mL D.小于672 mL
解析:选C Fe2O3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根据反应3CO+Fe2O32Fe+3CO2可知,0.01 mol Fe2O3消耗 0.03 mol CO,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03 mol×22.4 L·mol-1=0.672 L=672 mL。实验前后还需消耗一部分CO,故准备的CO的体积大于672 mL。
3.“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解析:选B 可以依据如下反应流程进行分析:
碳酸钙高温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该方法的缺点是能耗大,A项正确;整个过程中,CaO和NaOH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B项错误;“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的是NaOH溶液和碳酸钙沉淀的混合物,只需过滤即可,C项正确;该方法吸收了CO2,并且对重新收集到的CO2进行利用,制备甲醇等化工产品,可减少碳排放,符合“低碳经济”原则。
4.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产生沉淀阶段:
CO2+2OH-+Ca2+===CaCO3↓+H2O;
②无沉淀产生阶段:
CO2+2OH-===CO+H2O,
CO+CO2+H2O===2HCO;
③沉淀溶解阶段:
CO2+CaCO3+H2O===Ca2++2HCO。
5.由气体甲开始,可发生如下四个变化:
甲气体乙气体丙气体乙气体丁固体,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
A.CO2、CO、O2、CaO B.O2、CO、CO2、CaCO3
C.O2、CO2、CO、CaCO3 D.CO、CO2、O2、Ca(OH)2
解析:选C 将各项物质代入,结合反应过程进行判断,只有C项符合题意。
6.适量CO2通入含0.8 g NaOH的碱溶液中,将所得的溶液在减压、低温下蒸干后得到1.37 g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物质的成分是( )
A.Na2CO3 B.NaHCO3
C.Na2CO3、NaHCO3 D.Na2CO3、NaOH
解析:选C n(NaOH)=0.8 g/40 g·mol-1=0.02 mol。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CO3,则m(Na2CO3)=×0.02 mol×106 g·mol-1=1.06 g;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HCO3,则m(NaHCO3)=0.02 mol×84 g·mol-1=1.68 g,因1.06<1.37<1.68,故固体物质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7.用足量的CO还原4.64 g某铁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 g,则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A.FeO B.Fe2O3
C.Fe3O4 D.Fe5O7
解析:选C 设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根据原子守恒,FexOy~yO~yCO~yCO2~yCaCO3
16y 100y
m(O)=1.28 g 8.0 g
所以m(Fe)=4.64 g-1.28 g=3.36 g
x∶y=∶=3∶4,则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8.为探究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和安全性均存在问题,该方案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4)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生成的产物中是否含有Na2CO3(简述所有试剂、实验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将此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即可;(2)甲、乙、丙三个实验均是利用CO2与NaOH反应后,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而发生一系列现象;(3)NaOH溶液具有腐蚀性,若用甲装置,操作不当可能会腐蚀手指;(4)证明产物中是否含有Na2CO3,利用CO与Ba2+反应产生沉淀。
答案:(1)CO2+2OH-===CO+H2O
(2)甲 试管内液面上升,烧杯内的液面下降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液体被压入试管中(或乙 气球胀大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使气球胀大或丙 烧杯内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液体压入锥形瓶)
(3)甲 (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有Na2CO3存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9.将一定体积的CO2通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为了测定溶液的成分,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加入35 mL盐酸时,所产生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 mL。
(3)溶液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像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及产生的CO2的体积可知,此溶液的溶质是NaOH、Na2CO3。OA段H+先与OH-反应生成H2O,再与CO反应生成HCO。AB段发生反应H++HCO===CO2↑+H2O。35 mL时产生的n(CO2)=n(H+)=(35-25)mL×10-3L·mL-1×1 mol·L-1=0.01 mol,则V(CO2)=224 mL。由H++CO===HCO,HCO+H+===H2O+CO2↑,则n(CO)=nAB(H+)=(45-25) mL×10-3 L·mL-1×1 mol·L-1=0.02 mol,n(OH-)=[25-(45-25)] mL×10-3 L·mL-1×1 mol·L-1=0.005 mol,所以n(NaOH)∶n(Na2CO3)=n(OH-)∶n(CO)=0.005 mol∶0.02 mol=1∶4。
答案:(1)H++OH-===H2O,CO+H+===HCO
(2)224 (3)NaOH、Na2CO3 1∶4
课件27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的石墨烯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墨烯与金刚石、C60、C70是同素异形体
B.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C.石墨烯中碳原子的化合价为+3
D.石墨烯可导电,说明它是电解质
解析:选A B项,石墨烯不是有机物;C项,石墨烯中碳原子呈0价;D项,石墨烯是单质,不是电解质。
2.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
A.碳酸钙、CaCO3、生石灰
B.氢氧化钠、NaOH、纯碱
C.碳酸钠、Na2CO3、苏打
D.碳酸氢钠、NaHCO3、苏打
解析:选C A项中,生石灰是CaO;B项中,纯碱是Na2CO3;D项中,苏打是Na2CO3。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铅笔芯的主要原料是石墨,儿童在使用时不会引起中毒
B.CO有毒,生有煤炉的居室可放置数盆清水,这样可有效地吸收CO,防止煤气中毒
C.纯碱水溶液显碱性,但不属于碱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选B CO不溶于水,故居室内放置清水,不能减少CO的含量。
4.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
A.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稀盐酸
解析:选A 二氧化碳与Na2CO3反应而不与NaHCO3反应,A正确;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盐酸均能发生反应,B、C、D错误。
5.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是( )
A.Na2CO3溶液 B.CaCO3
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
解析:选C A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B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C项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D项既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不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6.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a2+、HCO、CO
B.K+、H+、CO、HCO
C.Na+、Ba2+、HCO、OH-
D.Ca2+、Ba2+、Cl-、HCO
解析:选D A项,Ca2++CO===CaCO3↓;B项,H++HCO===CO2↑+H2O,
2H++CO===CO2↑+H2O;C项,HCO+OH-===CO+H2O,Ba2++CO===BaCO3↓。
7.下列试剂能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是( )
A.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NaCl溶液 D.NaOH溶液
解析:选A 由于盐酸与NaHCO3反应比与Na2CO3反应剧烈,A项可以;澄清石灰水与NaHCO3、Na2CO3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沉淀,B项不可以;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NaCl溶液均不反应,C项不可以;Na2CO3溶液与NaOH溶液不反应,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D项不可以。
8.有两份质量相同的NaHCO3,向第一份中加入盐酸使其充分反应;将第二份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冷却至原温度再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充分反应,则它们所耗用的盐酸的体积比为( )
A.2∶1 B.1∶1
C.1∶2 D.4∶1
解析:选B 不论NaHCO3是直接与酸反应,还是受热分解后的固体再与酸反应,其中的Na+均转化为NaCl,即有关系NaHCO3~NaCl~HCl,因此,所消耗盐酸的体积比为1∶1。
9.(1)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________。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 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CO与H+分两步反应,开始时发生反应:CO+H+===HCO,HCO浓度增大,随着盐酸不断滴入,发生反应:HCO+H+===H2O+CO2↑,HCO浓度减小
(2)2Na++CO+CO2+H2O===2NaHCO3↓
析出晶体(或溶液变浑浊) 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且溶剂质量减小,溶质NaHCO3结晶析出
10.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9 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1 g,求:
(1)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2)在剩余固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反应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析:(1)2NaHCO3Na2CO3+H2O+CO2↑ Δm
168 g 62 g
m 3.1 g
m=×168 g=8.4 g,
则碳酸钠的质量为:19 g-8.4 g=10.6 g。
(2)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g 22.4 L
(19-3.1) g V
V=×22.4 L=3.36 L。
答案:(1)10.6 g (2)3.36 L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
D.C60也是碳的单质
解析:选D 由金刚石、石墨组成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A项错误;由于金刚石、石墨的空间结构不同,才导致二者性质不同,B项错误;石墨、金刚石属于不同物质,二者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
2.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 )
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稀盐酸
解析:选A A项,NaHCO3+NaOH===Na2CO3+H2O;B项,NaHCO3+NaHSO4===Na2SO4+CO2↑+H2O,有气体生成;C项,NaHCO3+Ba(OH)2===NaOH+BaCO3↓+H2O或2NaHCO3+Ba(OH)2===Na2CO3+BaCO3↓+2H2O,有沉淀生成;D项,NaHCO3+HCl===NaCl+CO2↑+H2O,有气体生成。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B.Na2CO3比NaHCO3稳定
C.Na2CO3和NaHCO3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D.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解析:选D NaHCO3与石灰水反应时,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也不相同,但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都有CaCO3生成。当加入少量石灰水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OH)2===Na2CO3+CaCO3↓+2H2O;当加入过量石灰水时,化学方程式为NaHCO3+Ca(OH)2===NaOH+CaCO3↓+H2O,C正确;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可得到等量的CO2,D不正确。
4.关于Na2CO3和NaHCO3的比较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HCO3固体受热容易分解,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容易分解
B.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前者消耗盐酸的量比后者多
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加2滴酚酞溶液,前者颜色比后者深
D.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相同
解析:选D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知A正确;53 g (0.5 mol) Na2CO3消耗1 mol HCl,84 g (1 mol) NaHCO3消耗1 mol HCl,故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Na2CO3消耗盐酸的量比NaHCO3多,B正确;Na2CO3比NaHCO3水解能力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前者碱性更强,滴加酚酞溶液,前者颜色比后者深,C正确;Na2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CO===BaCO3↓,NaHCO3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HCO+2OH-===BaCO3↓+CO+2H2O,D错误。
5.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硫酸,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粉末,待Na2CO3和NaHCO3完全反应,则天平两边( )
A.放Na2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B.放NaH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C.仍保持平衡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 设两者的质量均为m g,则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m/106 mol,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m/84 mol,1 mol 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1 mol二氧化碳,1 mol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也生成1 mol二氧化碳,因为相同质量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大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故碳酸氢钠放出的二氧化碳多,即反应后放碳酸氢钠一端质量小,所以A项正确。
6.下列各组物质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就能鉴别的是( )
A.AgNO3溶液和NaCl溶液
B.BaCl2溶液和KHSO4溶液
C.C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
D.Na2CO3溶液和盐酸
解析:选D 不用外加试剂,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就能鉴别,必须是两种溶液改变互相滴加顺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D项,Na2CO3溶液滴入盐酸中:Na2CO3+2HCl===2NaCl+CO2↑+H2O,立即有气体产生,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时:HCl+Na2CO3===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开始无气体,后来产生气体。
7.将106 g 的Na2CO3和84 g 的NaHCO3都经充分加热,再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耗盐酸一样多
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
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
解析:选A Na2CO3+2HCl===2NaCl+CO2↑+H2O,106 g Na2CO3恰好与2 mol HCl反应,生成2 mol NaCl、1 mol CO2。2NaHCO3Na2CO3+CO2↑+H2O,84 g NaHCO3分解产生0.5 mol Na2CO3、0.5 mol CO2;0.5 mol Na2CO3再与HCl反应,消耗1 mol HCl,产生0.5 mol CO2、1 mol NaCl。B、C、D正确,A错误。
8.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解析:选A 由2NaHCO3Na2CO3+CO2↑+H2O Δm
2×84 62
m(NaHCO3) w1-w2
m(NaHCO3)=,
则m(Na2CO3)=w1-m(NaHCO3)=,Na2CO3的纯度为×100%=。
9.如图所示,向某Na2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CO2的过程。
(1)写出a点以前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点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Na2CO3溶液中含m mol Na2CO3,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使溶液中Cl-和H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滴入稀盐酸的物质的量等于________ mol(用m表示)。
解析:(1)a点以前无CO2产生,发生的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
(2)a点到b点产生CO2的量随加入盐酸的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CO2↑+H2O。
(3)当溶液中n(Cl-)∶n(HCO)=2∶1时,设n(Cl-)=x mol, 则n(HCO)= mol,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离子为Na+、Cl-、HCO,据电荷守恒规律可得:
x mol+ mol=n(Na+)=2m mol,
解得x=m mol。
由氯离子个数守恒得n(HCl)=n(Cl-)=m mol。
答案:(1)CO+H+===HCO
(2)HCO+H+===CO2↑+H2O
(3)
10.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Ⅰ中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X为Na2CO3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X为NaHCO3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可知此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鉴别Na2CO3和NaHCO3。
(2)Ⅱ装置能鉴别Na2CO3和NaHCO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Ⅳ装置均利用了Na2CO3和NaHCO3________性的区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实验Ⅳ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有的同学在盛Na2CO3的导管口观察到开始加热时也有气泡产生,据此该同学认为Na2CO3加热也能分解。你认为此观点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分析此现象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以上方法,请你再举出一例鉴别二者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a2CO3、NaHCO3均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故Ⅰ装置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2)Ⅱ装置中由于NaHCO3、Na2CO3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产生气体的速率不同(其中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从而鉴别二者。
(3)Ⅲ、Ⅳ装置均利用NaHCO3受热易分解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答案:(1)①CO+2H+===H2O+CO2↑
②HCO+H+===H2O+CO2↑ ③不能
(2)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加NaHCO3的气球膨胀较快且较大
(3)热稳定 2NaHCO3Na2CO3+H2O+CO2↑
CO2+Ca(OH)2===CaCO3↓+H2O
(4)NaHCO3 错误 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5)将Na2CO3、NaHCO3分别配制成溶液,然后分别滴加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生成白色沉淀的原溶液为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NaHCO3溶液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以下属于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过程的是( )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 ②以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与氨水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 ③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③④
解析:选D ②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人工合成过程,即为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过程。
2.下列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解析:选C 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炭层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解析:选D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要除去一氧化碳应选择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通过反应使其转化,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可将CO2中的CO转化为CO2。
4.高炉炼铁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C+O2点燃,CO2 ②C+CO2高温,2CO
③3CO+Fe2O3高温,2Fe+3CO2
④CaCO3高温,CaO+CO2↑ ⑤CaO+SiO2高温,CaSiO3
其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选B ①②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④⑤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①②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向饱和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其溶液导电性的变化是( )
A.由弱变强 B.由强变弱
C.由强变弱,再变强 D.由弱变强,再变弱
解析:选C 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2++2OH-+CO2===CaCO3↓+H2O,CaCO3+CO2+H2O===Ca2++2HCO。开始产生沉淀,离子浓度减小,导电性变弱;继续通二氧化碳,沉淀溶解生成Ca2+和HCO,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
CO+Ba2+===BaCO3↓
B.少量NaOH溶液与Ca(HCO3)2溶液反应:
HCO+OH-===CO+H2O
C.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
NaHCO3+H+===Na++CO2↑+H2O
D.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CO+Ca2+===CaCO3↓
解析:选A B项,应为Ca2++HCO+OH-===CaCO3↓+H2O;C项,应为HCO+H+===CO2↑+H2O;D项,不反应。
7.气体X与赤热的炭反应得到一种无色气体Y,Y和灼热的氧化铁反应又得到X和铁,则X和Y依次是( )
A.CO、CO2 B.H2O(g)、H2
C.O2、CO D.CO2、CO
解析:选D Y能将Fe2O3还原为Fe,则Y具有还原性,又知Y是炭与气体X反应生成的,故Y为CO,X为CO2。
8.下列现象可以说明溶液中有大量CO存在的是( )
A.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C.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且加入稀盐酸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且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解析:选C A项,溶液中含Cl-时加入AgNO3溶液也产生白色沉淀;B项,溶液中可能含有HCO;C项,反应原理为Ca2++CO===CaCO3 ↓,CaCO3+2H+===Ca2++CO2↑+H2O,CO2+Ca(OH)2===CaCO3↓+H2O;D项,若溶液中含HCO也能产生该现象。
9.(1)通常用小苏打的饱和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不能用Na2CO3饱和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写出NaHCO3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一定量Ca(OH)2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后,产生CaCO3白色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试回答:
①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OA段曲线和AB段曲线所消耗的CO2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
③B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④将B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见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小苏打与CO2不反应,能与盐酸反应;Na2CO3饱和溶液能与CO2反应。(2)OA段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AB段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B处溶液中的溶质是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沉淀。
答案:(1)HCO+H+===CO2↑+H2O
CO+CO2+H2O===2HCO
HCO+OH-===CO+H2O
(2)①CaCO3+CO2+H2O===Ca(HCO3)2 ②1∶1 ③Ca2+、HCO ④产生白色沉淀
10.A、B、C、D、E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①C和D在高温下反应生成B;②E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A和水;③B和氧气反应生成C;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生成A,继续通入C,则有E生成。
(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在________(填名称)工业上提供反应所需的还原剂。
解析:该题中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①C+DB,②E+NaOH―→A+水,③B+O2―→C,④C(少量)+NaOH―→A,C(过量)+NaOH―→E。结合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可推知A为Na2CO3,B为CO,C为CO2,D为C,E为NaHCO3。
答案:(1)Na2CO3 CO CO2 C NaHCO3
(2)CO2+C2CO 高炉炼铁
1.将Ca(HCO3)2加热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CO2 B.H2O
C.N2 D.O2
解析:选D Ca(HCO3) Ca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某实验工作者欲使1.6 g Fe2O3完全还原为Fe,则他实验前应准备的CO的体积(换算为标准状况)( )
A.为672 mL B.为336 mL
C.大于672 mL D.小于672 mL
解析:选C Fe2O3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根据反应3CO+Fe2O32Fe+3CO2可知,0.01 mol Fe2O3消耗 0.03 mol CO,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03 mol×22.4 L·mol-1=0.672 L=672 mL。实验前后还需消耗一部分CO,故准备的CO的体积大于672 mL。
3.“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解析:选B 可以依据如下反应流程进行分析:
碳酸钙高温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该方法的缺点是能耗大,A项正确;整个过程中,CaO和NaOH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B项错误;“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的是NaOH溶液和碳酸钙沉淀的混合物,只需过滤即可,C项正确;该方法吸收了CO2,并且对重新收集到的CO2进行利用,制备甲醇等化工产品,可减少碳排放,符合“低碳经济”原则。
4.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产生沉淀阶段:
CO2+2OH-+Ca2+===CaCO3↓+H2O;
②无沉淀产生阶段:
CO2+2OH-===CO+H2O,
CO+CO2+H2O===2HCO;
③沉淀溶解阶段:
CO2+CaCO3+H2O===Ca2++2HCO。
5.由气体甲开始,可发生如下四个变化:
甲气体乙气体丙气体乙气体丁固体,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
A.CO2、CO、O2、CaO B.O2、CO、CO2、CaCO3
C.O2、CO2、CO、CaCO3 D.CO、CO2、O2、Ca(OH)2
解析:选C 将各项物质代入,结合反应过程进行判断,只有C项符合题意。
6.适量CO2通入含0.8 g NaOH的碱溶液中,将所得的溶液在减压、低温下蒸干后得到1.37 g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物质的成分是( )
A.Na2CO3 B.NaHCO3
C.Na2CO3、NaHCO3 D.Na2CO3、NaOH
解析:选C n(NaOH)=0.8 g/40 g·mol-1=0.02 mol。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CO3,则m(Na2CO3)=×0.02 mol×106 g·mol-1=1.06 g;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HCO3,则m(NaHCO3)=0.02 mol×84 g·mol-1=1.68 g,因1.06<1.37<1.68,故固体物质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7.用足量的CO还原4.64 g某铁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 g,则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A.FeO B.Fe2O3
C.Fe3O4 D.Fe5O7
解析:选C 设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根据原子守恒,FexOy~yO~yCO~yCO2~yCaCO3
16y 100y
m(O)=1.28 g 8.0 g
所以m(Fe)=4.64 g-1.28 g=3.36 g
x∶y=∶=3∶4,则此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8.为探究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和安全性均存在问题,该方案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4)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生成的产物中是否含有Na2CO3(简述所有试剂、实验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将此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即可;(2)甲、乙、丙三个实验均是利用CO2与NaOH反应后,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而发生一系列现象;(3)NaOH溶液具有腐蚀性,若用甲装置,操作不当可能会腐蚀手指;(4)证明产物中是否含有Na2CO3,利用CO与Ba2+反应产生沉淀。
答案:(1)CO2+2OH-===CO+H2O
(2)甲 试管内液面上升,烧杯内的液面下降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液体被压入试管中(或乙 气球胀大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使气球胀大或丙 烧杯内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液体压入锥形瓶)
(3)甲 (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有Na2CO3存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9.将一定体积的CO2通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为了测定溶液的成分,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加入35 mL盐酸时,所产生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 mL。
(3)溶液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像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及产生的CO2的体积可知,此溶液的溶质是NaOH、Na2CO3。OA段H+先与OH-反应生成H2O,再与CO反应生成HCO。AB段发生反应H++HCO===CO2↑+H2O。35 mL时产生的n(CO2)=n(H+)=(35-25)mL×10-3L·mL-1×1 mol·L-1=0.01 mol,则V(CO2)=224 mL。由H++CO===HCO,HCO+H+===H2O+CO2↑,则n(CO)=nAB(H+)=(45-25) mL×10-3 L·mL-1×1 mol·L-1=0.02 mol,n(OH-)=[25-(45-25)] mL×10-3 L·mL-1×1 mol·L-1=0.005 mol,所以n(NaOH)∶n(Na2CO3)=n(OH-)∶n(CO)=0.005 mol∶0.02 mol=1∶4。
答案:(1)H++OH-===H2O,CO+H+===HCO
(2)224 (3)NaOH、Na2CO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