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课时达标训练+教学案):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课时达标训练+教学案):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3 16:24:18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预读材料—细读教材填要点
思维启迪——辨析问题解疑惑
预习导引区
zizhuxuexi
sfulizhugan自主学习梳理主干
思维日启迪
提讴知

经N几。
价作烟览新重
课堂互动区
合作探究
史料探究,步步推进稳根基
考点突破
角度扫描,题题对点提认知
师生共研突破重难SAis6
enggon
gyan
tupozhongnan


权权
联邦宪洇
邦联条例》
联邦‖权
攻党政浴[两党制度
谢(共48张PPT)
预读材料—细读教材填要点
思维启迪——辨析问题解疑惑
预习导引区
zizhuxuexi
sfulizhugan自主学习梳理主干
思维日启迪
提讴知
i设
lI(VIuS
标志
志帝国宪法

帝国体制

项权
议会
价作烟览新重
课堂互动区
合作探究
史料探究,步步推进稳根基
考点突破
角度扫描,题题对点提认知
师生共研突破重难SAis6
enggon
gyan
tupozhongnan
封建主义
军国主义
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国

形式
标志
形式)(局限
《法兰西总统制
《德意志帝君主立保留军
第三共和共和制
国宪法》宪制
国主义
国宪法》
和帝制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果调
节社会矛盾、推进民主化进程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颗小结与测评
●●●●●●
谢课时达标训练(二十)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革命中,曾建立了共和国,也经历过封建王朝的复辟,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下列对这一变化理解错误的是(  )
A.革命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B.符合英国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
C.这一过程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D.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3.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主要是指(  )
A.光荣革命胜利
     
B.《权利法案》颁布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进行议会改革
4.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5.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
A.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6.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材料不能说明
(  )
A.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力
C.所有的提案都必须由两院同时通过才能生效
D.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7.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8.有人说19世纪前期的英国,“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权利法案》颁布
B.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C.1832年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的进行
二、非选择题(18分)
9.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废除丞相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以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二 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名。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三 18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必须联合起来集体负责。
(1)材料二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三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4分)
(2)范例:2013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布莱尔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边。阅读范例,根据材料三说明下列问题。
①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4分)
②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如果女王伊丽莎白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
(4分)
(3)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不同?这两种制度对各自产生的影响是什么?(6分)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
1.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尽管过程反复曲折,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不能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2.选B 注意材料“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加大,国王权力不断。
3.选B 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4.选D 由材料信息可知,议会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以法律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继承习俗,实现了政治的稳定,这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项正确。A、B、C三项属于英国政体的形式而非本质。
5.选D 沃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位首相,推动了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
6.选B 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最高权力中心,但是女王仍然拥有基本的政治权力,故选B。
7.选B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抓住关键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其结果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选举权。
8.选C 材料表现出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取得了相同的政治地位,这应是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答案为C项。
9.解析:本题前两问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中西方内阁制的不同;第二小问分析各自的制度对自己国家产生的影响。
答案:(1)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2)①赞同。内阁成员与首相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共同进退。(或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必须联合起来集体负责)②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3)不同点:中国属于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英国属于以议会内阁制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影响: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期。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一) 美国1787年宪法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2.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其称赞的是(  )
A.三权分立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两党制
4.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美国联邦政府
州政府
权力
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统一联邦宪法,全国范围适用;国际交往主体;不能任命、监督、考核州官员或其施政行为
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本州宪法、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无效。不干涉联邦事务
A.美国的国家结构是邦联制
B.美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C.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都赋予联邦政府
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分享的政治权力相当
6.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独立之初就拥有的13州之一,曾拥有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1787年以后弗吉尼亚将会丧失(  )
A.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
B.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C.征兵权、征税权、制定法律权
D.征兵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7.两党政治是美国政治的重要特色。历史上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是在(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8.“驴象本一家”(如右图所示)是一幅反映美国两党制的漫画。它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  )
A.历史传统大致相同
B.群众基础日趋合流
C.政治分歧基本消除
D.根本目的完全一样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信
材料二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10分)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一)
1.选D 注意时间信息“1787年”,结合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以判断,华盛顿所说的“现行制度”是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故选D。
2.选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总统缔结条约或任命大使等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权力的制衡关系。
3.选B 美国联邦体制之下,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中央政府拥有很大的统领权,所以才会“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地方州政府也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所以才“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
4.选B 英国《权利法案》不属于“宪法”,只是“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5.选C 从材料可以分析出,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都赋予联邦政府,这是联邦制而不是邦联制,由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A、D两项不准确;美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度,B项排除。
6.选A 1787年,美国联邦制建立,收回了各州所拥有的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法律,故答案为A。
7.选C 根据所学史实两党制对峙格局是在19世纪30年代初步形成,而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故选C。
8.选D 虽然交替上台执政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面临的问题;第二小问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如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第(2)问,应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及相关的教材知识来归纳其不同点;可从中央、地方权力的大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途径: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第2课
美国1787年宪法
课程标准:1.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机构。
2.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原因
1781年,“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2.表现
(1)经济上:对外贸易方面,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国内市场商品流通不畅;无力偿还八年独立战争所欠的巨额债务。
(2)政治上:英国、西班牙威胁着美国的安全;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常备军,无力应付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宪法的产生
1787年9月,费城制宪会议通过。
2.主要内容
(1)规定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2)根据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拥有否决权。
②最高立法权归于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
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其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国会批准,他们除非犯罪,否则终身任职。
3.原则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4.评价
(1)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人口按3/5的比例折算,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从“邦联”到“联邦”
1.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产生
(1)1789年1月,美国选举产生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2)1789年3月,选出了第一届国会。
(3)主要政绩:
①中央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②总统和国会颁布国会法令和司法条例。
③整顿货币,发行公债,发布税收法令,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
④1791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银行。
2.联邦体制的作用
(1)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2)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四、两党制的雏形
1.确立过程
(1)独立战争时期的民主派和保守派。
(2)美国建国初的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
(3)19世纪50年代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4)19世纪后半叶,两党制度正式确立,由此延续至今。
2.两党制的实质
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美国的联邦制原则
联邦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如行政长官——总统,立法机关——国会,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另一方面指联邦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公立(横向),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也实行分权(纵向)。
2.美国总统的产生方式
美国总统选举不是选民直选,不是国会选出,而是由各州议会组成的选举团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由于总统不经国会选出,因此,不对国会负责。
3.下图漫画《拿手好菜》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争、对峙的格局。谈谈你对漫画的理解。
图片首先反映了美国实行两党制;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主题一
美国体制的创新
[史料探究]
材料
上图反映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的时局。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谈谈你对1787年宪法的看法。
提示:问题:松散的邦联体制使国家面临危机,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维护国家利益。解决:颁布1787年宪法,变邦联制为联邦制。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避免集权,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允许奴隶制度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拓展升华]
美国的体制创新
(1)宪法规定了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很大的权力,并在联邦制原则中规定各州保留较大的自治地位。
(2)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
(3)民主共和制是从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上看,美国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4)总统制是从国家的行政中心和权力中心上看,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对点训练]
1.某同学根据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原则设计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看法最合理的是(
)
A.正确,体现了美国政府将国家权力分割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
B.正确,反映了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C.错误,违背了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在权力的天平上大于另外两项权力的原则
D.错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会,立法权应大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解析:选C
根据美国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在权力的天平上大于另外两项权力。而某同学设计的示意图,显然和这一原则不相符。
主题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比较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材料二
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是有必要的,条件是任何权力都不得被滥用;政府不能建立在对善良和品德的完全信赖之上,要利用权力的对立实现对权力的制约,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引导个人私利,从而服务于公众利益。
——(美)廷德尔等著《美国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1)材料一反映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在国家权力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中丘吉尔的一席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
提示:(1)材料一表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实现制约与平衡。
(3)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没有实权,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政体,总统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英国由首相协调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而美国总统受到国会的制约。
[归纳总结]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区别
(1)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职权不同。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限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的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拥有较大的权力;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只是国家的象征,是虚君,没有实质性的权利。
(2)行政首脑与议会的关系不同。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首相必须对议会负责。
(3)议会的构成及产生方式不同。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两院都由选举产生,参议院代表各州,众议院代表人民;英国的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议员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下院议员才由选举产生。
[对点训练]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B.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要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美国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而英国则不是
解析:选A
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故A项正确。两国政体都是适应本国国情的产物,无优劣之分,B项错误。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非世袭,C项错误。“分权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普遍原则,D项错误。
考点一
1787年宪法
命题角度:1.1787年宪法颁布的目的
2.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典题例析]
[例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判断
A
材料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高低
×
B
材料强调了国会和总统各有自己的权力

C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总统权力至上”不符合材料和史实
×
D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国会处于权力中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
×
[答案]
B
[题组冲关]
1.有学者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以下制度最符合这位学者观点的是(
)
A.中国古代的郡县制
B.元代的行省制
C.雅典城邦制
D.美国联邦制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这位学者认为中央集权应该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这符合美国的联邦制,D项正确。A、B两项过分强调中央集权,没有地方分权;C项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无中央与地方之分。
2.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
)
①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
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允许保留奴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理解。宪法涉及联邦与各州、州与州以及总统与参议院、众议院等之间的关系。①是联邦对州的妥协,②是各州之间的关系,④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
③是无关项。故选D。
考点二
美国民主共和制
命题角度:1.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
2.美国两党制
[典题例析]
[例2]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新体制主要体现在(
)
①资产阶级共和制
②议会由两院构成
③三权分立
④联邦制
⑤政党政治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3.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后建立了崭新的国家体制。“崭新”的含义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政府
B.规定了人民民主权利
C.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
D.在美国确立了共和制
解析:选D
美国1787年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在当时是一个制度上的创新,故答案为D项。A项在古代中国就已建立;B项既不是国家体制创新,也没有在1787年宪法中得到体现;C项在古希腊雅典时期就已经实行了。
4.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中写道:“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形象描述
B.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美国实质上是一党专政
D.美国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是两党交替执政,互相监督,并非一党专政,故C项表述错误。
——————————————[课堂小结·建通史]————————————————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刚刚独立的美国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权力极小,无法解决面临的困境。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3)美国政党政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了两党制。第1课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课程标准: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2.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光荣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处死国王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3.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1649-1658年,克伦威尔统治英国。
4.“光荣革命”
(1)原因: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资产阶级进行反攻倒算。
(2)概况:1688年,议会发动政变,赶走国王詹姆士二世,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新国王。这一事件被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3)意义: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
(1)时间:1689年颁布。
(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等。
2.《王位继承法》
1701年颁布,进一步限制王权,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
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形成
(1)“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它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
2.意义
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背景
(1)原有的议会选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选举制度。
(2)原有选举制度引发了资产阶级和工人的斗争。
2.1832年议会改革
(1)内容:降低了对选民的高额财产限制,扩大了选民的范围;重新分配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
(2)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议会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光荣革命”至19世纪70年代。
(2)主要表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
2.内阁权力上升
(1)主要表现:
①控制了一部分立法权: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重大问题由内阁制定具体的实行细则。
②内阁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
③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
(2)结果: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1.有人说“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你如何理解?
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的权力大于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颁布《权利法案》后,议会执掌立法权,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2.英国政治家老威廉·皮特曾在演讲中说道:“即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
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强调在英国,财产权是神圣的,所以再贫穷的人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
3.巧记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演进
(1)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
(2)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3)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逐渐下移到公民民主。
主题一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完善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君主立宪制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下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1)解读材料一信息,分析“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创新的表现。其创新有什么作用?
提示:(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表现:内阁制度的形成。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拓展升华]
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连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无不体现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不断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英国各种政治机构和制度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旧的机构和制度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政治体制日益完善。
[对点训练]
1.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解析:选B
“光荣革命……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表明其采用和平的方式,“此后……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表明英国代议制演变的渐进性,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主题二
英国责任内阁制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在2005年5月举行的英国大选中,工党以赢得议会646个议席中的355席获得大选的胜利,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第三次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布莱尔在大选获胜后6日受女王之命组成新内阁。
材料二
2007年5月17日,财政大臣布朗正式接受英国工党领袖职务提名,也是惟一的竞争者。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本届工党政府的任期要到2009年5月届满,因此,布朗当选工党领袖后将自动成为首相,并于6月27日布莱尔辞去首相职务之时出任英国新首相,完成工党剩余不到两年的任期。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公民要想成为首相必须具备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探究布莱尔首相辞职的主要原因。英国内阁成员将何去何从?为什么?
提示:(1)所在党必须在下院大选中获胜成为多数党;必须是国会议员兼保守党领袖;由国王任命。
(2)原因:丧失该党领袖职位。英国内阁成员集体辞职。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归纳总结]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多元一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2)议会至上: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以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3)国王至尊: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力有限,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对点训练]
2.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解析:选C
A项错误,英国首相拥有实权,排除;材料看不出首相的“为官清廉”,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一
限制王权的法案
命题角度:1.“光荣革命”的意义
2.《权利法案》的影响
[典题例析]
[例1]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判断
A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限定条件,即1688年、不流血的方式。由此可判断是发生于1688年的推翻英国君主专制的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因此本项符合题意

B
在“光荣革命”后、责任内阁制形成前英王仍掌有行政权,但议会掌握立法权,实现以法律限制王权
×
C
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
×
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是在19世纪之后
×
[答案]
A
[题组冲关]
1.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解析:选C
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这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
2.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两党制的形成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光荣革命”的胜利
解析:选C
《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由此,英国由专制走向了民主,C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命题角度: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责任内阁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
[典题例析]
[例2]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的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判断
A
“内阁会议上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
×
B
首相与普通阁员是不同级别的职务,在权力上也是不平等的
×
C
“说同样的话”表明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内阁辞职”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D
“政党之间的斗争”说法错误
×
[答案]
C
[题组冲关]
3.下列关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相同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通过选举产生
B.是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C.都对君主负责
D.首辅或首相由君主任命
解析:选D
明朝内阁成员是皇帝任命,英国内阁由选举产生;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对皇帝负责;英国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英国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后,名义上需由国王任命。
4.假如英国议会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
A.要么下台,要么解除首相职务
B.要么下台,要么重新进行议会选举
C.要么解散议会,要么让英王下台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英王调解
解析:选B
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者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课堂小结·建通史]————————————————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英国成为典型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3)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进一步完善了代议制度。第3课
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程标准: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震荡中的法国
1.政权更迭
法国大革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政局特点
党派林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运动与人民斗争此起彼伏。
3.保皇派
梯也尔和麦克马洪积极准备恢复帝制。
二、“一票共和”
1.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
2.1875年宪法的内容
(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任期七年;他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员间接选出,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3)确定《马赛曲》为法国国歌,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进宪法。
3.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1)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
1.背景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了统一。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①确立了德国的联邦体制:帝国掌握军事、外交、海关与银行立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行政权属于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3.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1)局限性:确立了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2)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4.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总体认识
(1)基本特征:选举、议会立法、分权与制衡。
(2)历史意义:
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③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下图为英国的漫画家创作的题为《玛丽·安娜女郎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如果把“帽子”比喻为法国政体,那么法国先后挑选了哪几顶“帽子”?说明了什么?
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说明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仅以一票多数通过说明了什么?
法国大革命以来社会变革曲折多变,党派林立,帝制和共和主张杂陈,加上巴黎公社革命和普法战争的影响,法国政局呈现出政治势力多重和政治斗争复杂的局面。“一票多数”可以说是这一社会政治现象的折射,也预示着法国社会以后的民主共和道路注定是充满曲折和变数的。
3.德意志帝国体制
4.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独裁的决策特点相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德国保留了原来的封建专制主义,是有浓厚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主题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
[史料探究]
材料
图一
图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1)图一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有何鲜明特点?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拥有巨大权力,首相、内阁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联邦议会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帝国议会权力很小。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从法律上确定了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却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
(2)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从此,在帝国政府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归纳总结]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及成因
(1)特点:帝国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通过宪法使皇帝和首相控制了政府和军队,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议会虽行使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2)成因:德意志的统一是由封建邦国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的,并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统一后掌握实权的是原来普鲁士的贵族。由此体现出其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另外帝国的军队、军人地位至高无上,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对点训练]
1.右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解析:选B
从讽刺画“俾斯麦”“议会”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目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A项表述错误,皇帝主宰议会;D项在讽刺画中没有体现出来;C项仅是表面现象。
主题二
法、德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描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点?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提示:(1)材料一描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制衡特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参众两院共掌制定法律之权,总统和内阁共掌行政权,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在参议院同意下可解散众议院。这些都反映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分权与制衡特征。
(2)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联邦体制,明确了在代议体制中,德国皇帝握有大权。
[拓展升华]
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
(1)不同点:
①德国保留了皇帝,皇帝按照法律管理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废除了皇帝,选举产生的总统行使国家元首之职,实行共和制。
②德国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任命只对他本人负责的帝国宰相执行政府的决策,同时还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法国总统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
③在德国,议会受皇帝控制;在法国,议会处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它不但行使立法权,政府内阁也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
(2)相同点:
①两国政体都有很强的妥协因素。在法国,参议院议员除一部分终身任职外,其他部分则由地方选举团选举产生,实际上是保守力量的大本营,在德国,除了保留皇帝外,由各邦君主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行使比法国参议院更大的立法权,使得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成为粉饰门面的摆设。
②两国的宪法都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和自由。
[对点训练]
2.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两国国家元首(
)
A.都是军队最高统帅
B.都有权否决议会的议案
C.都由议会选举产生
D.都直接主持内阁的工作
解析:选A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有权否决议院的决议案,总统没有否决议会议案的权利。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不是选举产生的;宰相主持内阁,皇帝不直接主持内阁。因此,B、C、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考点一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命题角度: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2.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原因
[典题例析]
[例1]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解题思路]
[答案]
C
[题组冲关]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
)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
解析:选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这一规定吸取了法国的历史教训,是为了防止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掌握政权之后改变国家的政体,故选D项。
2.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
)
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
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可知,“共和国”字样的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说明了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①表述与题干材料含义相矛盾,题干材料没有体现④。故选B。
考点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命题角度: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典题例析]
[例2]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判断
A
1871年初,普鲁士王国完成德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在帝国内延续,使得德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B
19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完成了王朝统一
×
C
19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D
19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本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答案]
A
[题组冲关]
3.右图是世界帝国兴衰丛书——《德意志帝国》,人们研究德意志帝国初期的历史,正确的史实是(
)
①“临朝不理政”的君主开始出现
②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③政府各部门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④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代议制产生
⑤德国迈入了资本主义门槛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③⑤
D.④⑤
解析:选D
皇帝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等大权,故①不适合;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故②错;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主宰议会,故③错。宪法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同时也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④⑤正确。
4.观察右图,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能做出“俾斯麦下野”决定的是(
)
A.德意志帝国议会
B.德意志帝国皇帝
C.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
D.德意志帝国选民
解析:选B
本题切入点是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德意志帝国的宰相由皇帝任免,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故选B。
——————————————[课堂小结·建通史]————————————————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
大革命后的法国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保皇派与共和派斗争非常激烈。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德意志完成统一后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共42张PPT)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预习导引
预读材料
细读教材填要点
思维启迪
辨析问题解疑惑

自主学习梳理主干
zizhuxuexi
shulizhugan
思维日启迪
提讴知
价作烟览新重

合作探究——史料探究,步步推进稳根基
考点突破
角度扫描,题题对点提认知
互动区
shishenggongyan
tupozhongnan师生共研突破重难
资本主义发展
内阁议会传统
资产阶级革命
制内阁形成
《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
国议会中的
立宪制
第三院
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谢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二) 民主政治的扩展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他实际上结束了法国的(  )
A.君主立宪制
B.君主专制制度
C.共和制
D.内阁制度
3.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标志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1791年宪法的通过
C.《拿破仑法典》的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的特点不包括(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实行代议制民主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5.“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为改变这一局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查理一世
B.威廉二世
C.俾斯麦
D.罗伯特·沃尔波尔
6.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B.“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皇帝是国家元首”
7.“当会议桌上发生争执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之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当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专制主义思想盛行
B.与英国的政体极其相似
C.军国主义色彩深厚
D.议会代表都是军人
8.19世纪70年代,德国与法国先后确立了代议制。但法国民主程度较高,德国民主极其脆弱。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  )
A.法国人民比德国更加爱好民主
B.两国政体形式不同
C.两国领导人能力不同
D.两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不同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大国崛起》中的部分解说词,回答问题。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说,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的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6分)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12分)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二)
1.选B 法国在民主化过程中道路曲折艰难,
既建立过君主立宪制,也建立过民主共和制,因而成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2.选C 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了第一共和国的历史,实行专制统治。故选C。
3.选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4.选D A、B、C三项是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属性。而D项依据不够,在当时法国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是相互制约的。
5.选C 改变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的关键人物是俾斯麦。
6.选D 
A、B、C三项都是指皇帝掌握实际权力。国家元首只是国家的象征,并不一定掌握国家权力,不能证明材料观点。
7.选C 材料反映了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C项正确。
8.选D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深层次原因”。A、B、C三项均为表面原因,法国经受过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洗礼,而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封建势力扫荡不彻底。故选D。
9.解析:本题以德美两国的教育为切入点,其实质是考查两国的政治制度。第(1)问,要注意结合对“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的认识以及对“奴仆”“太阳”的理解来分析。第(2)问,结合近代两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政体的形式及特点分析。
答案:(1)德国:带有专制色彩;美国:自由民主。
(2)因为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制定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民主共和政体,确保了政局的长期稳定;而德国的近代化过程不够彻底,没有触动原有的统治阶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与防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