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物质
摩尔质量/(g·mol-1)
密度
1
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
g·cm-3
①________
Fe
55.85
7.86
g·cm-3
②________
H2O
18.02
0.998
g·cm-3
③________
C2H5OH
46.07
0.789
g·cm-3
④________
H2
2.016
0.089
9
g·L-1
⑤________
N2
28.02
1.25
g·L-1
⑥________
CO
28.01
1.25
g·L-1
⑦________
解析
返回
相同条件
结论
公式
语言叙述
T、V相同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n、T相同
物质的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T、p
相同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T、p、V
相同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
其摩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
解析
返回
H2
O2
H2O
物质的量
2
mol
0.5
mol
1
mol
分子数
2NA
0.5NA
NA
原子数
4NA
NA
3NA
质量
4
g
16
g
18
g
体积
44.8
L
11.2
L
(液体)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课时跟踪检测(三)
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的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的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选B 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微粒数目的多少,A错误,B正确;若状态不同,气体的体积大小和分子数多少不能判断,C错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1,若不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所占的体积可能不是22.4
L,D错误。
2.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 )
解析:选D 等质量时,摩尔质量最小的CH4的物质的量最大,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最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CO和1
mol
N2所含分子数相等,质量相等,它们所占的体积也相等
B.22.4
L
H2和71
g
Cl2恰好反应生成2
mol
HCl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不是22.4
L
D.1
mol
HC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22.4
L
解析:选D A项中,分子数、质量相等,但是没有指明是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不一定相等;B项中,22.4
L
H2不一定是1
mol,所以不一定恰好反应;C项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可能是22.4
L;D项中,HCl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2和1
mol
N2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NaCl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为2
mol
解析:选D A项没有指明条件,无法判断;B项,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应是L·mol-1;C项,标准状况下,NaCl不是气态,它的体积远小于22.4
L;D项,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又因为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氮原子,因此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为2
mol。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4
g
H2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C.32
g
O2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解析:选C A项为非标准状况下的体积,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B中,4
g
H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
L;D项中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一定相同。
6.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密度为1.25
g·L-1,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2.5
B.14
C.28
D.30
解析:选C 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上等于其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等于1
mol该气体的质量,1
mol气体体积此时为Vm=22.4
L·mol-1,M=1.25
g·L-1×22.4
L·mol-1=28
g·mol-1,所以Mr=28。
7.同温同压下,下列有关比较等质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密度比为16∶11
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
D.体积比为16∶11
解析:选A SO2与CO2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等质量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反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44∶64=11∶16,同温同压下,密度比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64∶44=16∶11。
8.标准状况下,同质量的气体A和B,已知B的体积大于A,则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关系是( )
A.MA=MB
B.MA>MB
C.MAD.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大,气体的分子数多,物质的量大,由m=n·M知,M=m/n,质量一定时,n越大,摩尔质量M越小,即MA>MB。
9.某气体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该气体有m
g,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3)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
答案:(1) (2) (3)
10.(1)质量之比为16∶7∶6的三种气体SO2、CO、NO,其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氧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1.7
g
NH3的体积为________L,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____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H。
(3)某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解析:(1)三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6∶7∶6,其物质的量之比为∶∶=5∶5∶4,即分子数之比为5∶5∶4,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5∶5∶4,氧原子数之比为10∶5∶4。(2)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
mol×22.4
L·mol-1=2.24
L,1.7
g
NH3中含有0.3
mol
H,与0.15
mo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H,则标准状况下0.15
mol
H2S的体积为0.15
mol×22.4
L·mol-1=3.36
L。(3)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其物质的量为=0.02
mol,摩尔质量为1.28
g÷0.02
mol=64
g·mol-1,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16×2=32。
答案:(1)5∶5∶4 10∶5∶4 5∶5∶4
(2)2.24 3.36
(3)64
g·mol-1 3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
C.标准状况下,1
mol
O2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D.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
解析:选C A项中未指明气体所处状况,不能判断;B项未指明物质的状态,不能判断;C项中1
mol
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D项,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2.在标准状况下,下列物质占体积最大的是( )
A.98
g
H2SO4
B.6.02×1023个N2分子
C.44.8
L
HCl
D.6
g
H2
解析:选D A为1
mol
H2SO4,B为1
mol
N2,C为2
mol
HCl,D为3
mol
H2,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SO4的体积远远小于1
mol气体的体积,而对于相同状况下的气体,其物质的量越大,所占体积越大。
3.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O2比O3的质量小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选D 根据题意,等体积、等密度,两者等质量,B项错误;等质量的O2和O3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压强和分子数不相等,A、C两项错误;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等质量的O2和O3原子数相等,D项正确。
4.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标准状况下m
g
O2和N2的混合气体含有b个分子,则n
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应是( )
A.
L
B.
L
C.
L
D.
L
解析:选A 设O2与N2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由题意得m/M×NA=b,M=mNA/b,n
g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M=nb/mNA,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nb/mNA(L)。
5.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相同。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0体积气体A2跟30体积气体B2化合生成20体积某气体C,则气体C的化学式为( )
A.AB
B.A2B
C.AB3
D.AB2
解析:选C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A2、B2、C三种气体在该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2。假设反应前1
mol
A2(含2
mol
A)、3
mol
B2(含6
mol
B),反应后生成2
mol
C(总共含有2
mol
A和6
mol
B),那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mol
C中含有1
mol
A和3
mol
B,即1个C分子中含有1个A原子和3个B原子,C的化学式即是AB3。
6.在同温同压下,某集气瓶充满O2时为116
g,充满CO2时为122
g,充满气体A时为114
g,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44
B.32
C.28
D.17
解析:选C 设空瓶质量为m。据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得
==
得m=100
g,MA=28
g·mol-1。
7.下列关于a
g
H2和b
g
H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H2和He的体积比是a∶2b
B.同温同压下,若a=b,则H2与He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C.体积相同时,He的质量一定大于H2的质量
D.同温同压下,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其体积也相等
解析:选D n(H2)=a/2
mol,n(He)=b/4
mol,同温同压下,V(H2)∶V(He)=n(H2)∶n(He)=2a∶b,A项错误;若a=b,n(H2)∶n(He)=2∶1,B项错误;C项中,此时的温度和压强没有确定,不能比较;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D项正确。
8.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解析:选B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由于>1,所以M(甲)>M(乙);由于甲、乙质量相等,所以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甲的分子数比乙少;由于外界条件相同,所以甲、乙摩尔体积相同。
9.对一定量气体体积的探究。
(1)已知1
mol不同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
化学式
条件
1
mol气体体积/L
H2
0
°C,101
kPa
22.4
O2
0
°C,101
kPa
22.4
CO
0
°C,101
kPa
22.4
H2
0
°C,202
kPa
11.2
CO2
0
°C,202
kPa
11.2
N2
273
°C,202
kPa
22.4
NH3
273
°C,202
kPa
22.4
(2)从上表分析得出的结论:
①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______。
②1
mol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__________(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相等。
(3)理论依据:相同条件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在标准状况下,4
g
O2的体积为多少升?(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2)从(1)的数据可以看出,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
L;1
mol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不一定相同。(3)因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同,所以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4)4
g
O2的物质的量n(O2)==0.12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25
mol×22.4
L·mol-1=2.8
L。
答案:(2)①22.4
L ②不一定
(3)①气体分子数目相等 ②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等
(4)V(O2)=n·Vm=·Vm=×22.4
L·mol-1=2.8
L。
10.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
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体积为11.2
L(标准状况),则:
(1)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________g;
(2)混合气体中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L;
(3)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____g·L-1。
解析:n(CO2)==0.5
mol,假设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解得:
m(CO)=0.25
mol×28
g·mol-1=7
g,
V(CO2)=0.25
mol×22.4
L·mol-1=5.6
L。
ρ(混)===1.6
g·L-1。
答案:(1)7 (2)5.6 (3)1.6(共34张PPT)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10-9m
10-9~
10-7
m
>10-7
m
分散质微粒种类
单个小分
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
分子聚合体
巨大数目的
分子聚合体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性
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
尔效应
有丁达
尔效应
静置分层
或沉淀
解析
返回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
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
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直接电离
溶于水或熔融状
态下,能直接电离
溶于水和熔融状
态下,都不能电离
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水合离子或溶质分
子与水合离子共存
只有溶质分子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所含物
质类型
酸:H2SO4、HNO3、H3PO4、
H2CO3、CH3COOH
碱:NaOH、Ca(OH)2、
NH3·H2O
盐:NaCl、KNO3、
NaHSO4、CaCO3
活泼金属氧化物:
Na2O、CaO、MgO
非金属氧化物:
SO2、SO3、CO2、CO、P2O5
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
部分有机物:
蔗糖、乙醇
解析
返回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
(2)
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4)
非电解质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
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解析
返回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第三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及微粒间的距离。
其中,气体微粒间的距离远大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2.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Vm表示,在0
℃和
101
kPa条件下,即标准状况下,Vm=22.4
L·mol-1。
3.V、Vm、n之间的关系:V=n·Vm。
4.阿伏加德罗定律是指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
都具有相同的体积。
1.物质的聚集状态
(1)宏观物质的聚集状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固态可分为晶体(如氯化钠、纯碱等)和非晶态物质(如石蜡、玻璃等)。
(2)从微观上考察,物质是原子、分子或离子的聚集体。
2.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微粒之间的距离。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下表中的相关数据。(说明:固体、液体密度均为293
K时的测定值,气体密度为1.0×105
Pa、273
K时的测定值)
根据以下数据,计算1
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物质
密度
1
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
g·cm-3
①________
Fe
55.85
7.86
g·cm-3
②________
H2O
18.02
0.998
g·cm-3
③________
C2H5OH
46.07
0.789
g·cm-3
④________
H2
2.016
0.089
9
g·L-1
⑤________
N2
28.02
1.25
g·L-1
⑥________
CO
28.01
1.25
g·L-1
⑦________
提示:①10.0
cm3 ②7.10
cm3 ③18.1
cm3
④58.4
cm3 ⑤22.4
L ⑥22.4
L ⑦22.4
L
2.结合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分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何1
mol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
提示:
(1)
(2)当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中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故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1.1
mol任何物质中的微粒数目都是相同的,即约为6.02×1023。因此,1
mol物质的体积大小主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和微粒之间的距离。
2.固态或液态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1
mol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中微粒的大小不同,因此,1
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同的。
3.对于气体来说,微粒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微粒本身的直径,1
mol气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微粒之间的距离。而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受温度和压强等外界条件影响,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1
mol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
4.等物质的量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无规律;同温同压等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1.下列四种因素:①温度和压强、②所含微粒数、③微粒本身大小、④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态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 )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故微粒本身的大小对气态物质体积无显著影响。
2.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如果不同,请你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气体分子的大小不同
B.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不同
C.气体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同
解析:选B 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分子间的距离和气体分子的数目(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不是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当温度和压强确定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就确定了,所以此时气体体积的大小只决定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体积不同,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
2.单位:L·mol-1或m3·mol-1。
3.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_L·mol-1。
4.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n)、体积(V)与气体摩尔体积(Vm)之间的关系V=n·Vm。
[特别提醒]
(1)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体,非气体不研究摩尔体积,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一定是Vm=22.4
L·mol-1,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不一定等于22.4
L·mol-1。
(3)22.4
只是个约数,不是准确值。
1.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
L吗?
提示:不是。物质的状态有气体、固体或液体,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而1
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均不是22.4
L。
2.当1
mol气体的体积为22.4
L时,能否说明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提示:不能。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均约为22.4
L,但1
mol气体的体积为22.4
L时,并不一定说明该气体处于标准状况下,比如适当的升高温度(气体膨胀)、增大压强(压缩气体),也能使1
mol气体的体积变为22.4
L。
3.气体摩尔体积适用范围是气体,是否必须为纯净气体?
提示: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但是以混合气体中气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为前提。如标准状况下0.2
mol
H2和0.8
mol
O2的混合气体约为22.4
L。
1.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
(1)标准状况(0
℃、1.01×105
Pa)。
(2)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为气体,若不是气体或非标准状况均不能用22.4
L·mol-1进行计算。
(3)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计算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②气体的密度ρ===。
③气体的分子数N=n·NA=·NA。
④气体的质量m=n·M=·M。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H2的体积约为22.4
L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O占有的体积为22.4
L
C.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D.只要不是标准状况,1
mol气体的体积就不是22.4
L
解析:选C 使用气体摩尔体积一定要看清条件,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A项错误,C项正确;在标准状况下,H2O的状态不是气态,不能使用22.4
L·mol-1作判断,B项错误;在非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D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②0.5
mol
H2所占体积为11.2
L;③标准状况下,1
mol酒精的体积为22.4
L;④标准状况下,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⑤各种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⑥标准状况下,体积相同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A.①③⑤
B.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⑥
解析:选B ①中6.02×1023个分子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不一定是22.4
L,因为这1
mol分子不一定是气体;②中没有指明气体所处状况,因此,0.5
mol
H2的体积不一定是11.2
L;③中的酒精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错误;④中是混合气体,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二者以任意比例混合,其摩尔质量数值不变,28
g
N2与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才是22.4
L·mol-1,故⑤错。
3.某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在标准状况下7.6
g该氧化物的体积是2
240
mL,则此氧化物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解析:由m=n·M得M===76
g·mol-1;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所以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答案:76
g·mol-1 14
4.14
g
Fe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消耗HCl的质量是多少?生成FeCl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标准状况下最多可以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多少?
解析:Fe
+
2HCl===FeCl2 + H2↑
56
g 2×36.5
g
1
mol 22.4
L
14
g m(HCl) n(FeCl2)
V(H2)
m(HCl)==18.25
g
n(FeCl2)==0.25
mol
V(H2)==5.6
L
答案:消耗18.25
g
HCl,生成0.25
mol
FeCl2,最多可收集到5.6
L
H2
[方法技巧]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只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并使上下(同一物质)单位相同,左右(两种物质)量相对应,都可以列出比例式,直接求解,如:
Zn
+
H2SO4(稀)===ZnSO4
+
H2↑
微粒数
1
1
1
1
质量
65
g
98
g
161
g
2
g
物质的量
1
mol
1
mol
1
mol
1
mol
65
g
1
mol
1
mol
2
g
1
mol
1
mol
1
mol
22.4
L
65
g
98
g
161
g
22.4
L
1.阿伏加德罗定律——“三同定一同”
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相同条件
结论
公式
语言叙述
T、p相同
=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T、V相同
=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n、T相同
=
物质的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T、p相同
=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T、p、V相同
=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解析:选B 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O2,另一个装有CH4,则两瓶气体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原子总数
C.密度
D.分子数
解析:选D 两瓶内的气体具有同温同压同体积的关系,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两瓶内气体的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等。又由于O2的摩尔质量与CH4的摩尔质量不同,故两者的质量和密度不相等。O2与CH4分子内原子数目不等,故等物质的量的O2和CH4所含原子总数不同。
[方法技巧]
使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易错点
易错点一 适用范围: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易错点二 定律中的同温同压,不一定指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1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易错点三 定律中包含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物质的量),只要其中有任意三个相同,则必有第四个相同,即“三同定一同”;若只有两个相同,则另外两个必定成比例,即“二同定比例”。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相同物质的量的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
A.粒子大小不同
B.粒子质量不同
C.粒子间距离不同
D.粒子的状态不同
解析:选A 决定固体或液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都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
B.含1
mol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
L
C.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标准状况下,11.2
L蔗糖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解析:选A 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一定要看清条件,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A项正确;B项中,氦气为单原子分子,1
mol体积应为22.4
L;C项不是标准状况;D项,在标准状况下,蔗糖的状态不是气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A个CO2分子
B.标准状况下,4.48
L
CO含有0.2NA个原子
C.22.4
L
Cl2中含有NA个Cl2分子
D.标准状况下,1.12
L
O2和1.12
L
CO2均含0.1NA个氧原子
解析:选D A项,常温常压下,22.4
L
CO2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B项,因CO为双原子分子应含有0.4NA个原子;C项未指明标准状况;D项,标准状况下,1.12
L气体物质的量为0.05
mol,一分子O2和CO2中均含2个氧原子,则氧原子的个数均为0.1NA。
4.在标准状况下,4
g
H2、11.2
L
O2、1
mol
H2O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含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
解析:
H2
O2
H2O
物质的量
2
mol
0.5
mol
1
mol
分子数
2NA
0.5NA
NA
原子数
4NA
NA
3NA
质量
4
g
16
g
18
g
体积
44.8
L
11.2
L
(液体)
答案:H2 H2 H2O H2O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的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的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选B 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微粒数目的多少,A错误,B正确;若状态不同,气体的体积大小和分子数多少不能判断,C错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1,若不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所占的体积可能不是22.4
L,D错误。
2.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 )
解析:选D 等质量时,摩尔质量最小的CH4的物质的量最大,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最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CO和1
mol
N2所含分子数相等,质量相等,它们所占的体积也相等
B.22.4
L
H2和71
g
Cl2恰好反应生成2
mol
HCl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不是22.4
L
D.1
mol
HC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22.4
L
解析:选D A项中,分子数、质量相等,但是没有指明是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不一定相等;B项中,22.4
L
H2不一定是1
mol,所以不一定恰好反应;C项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可能是22.4
L;D项中,HCl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2和1
mol
N2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NaCl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为2
mol
解析:选D A项没有指明条件,无法判断;B项,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应是L·mol-1;C项,标准状况下,NaCl不是气态,它的体积远小于22.4
L;D项,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又因为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氮原子,因此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为2
mol。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4
g
H2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C.32
g
O2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解析:选C A项为非标准状况下的体积,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B中,4
g
H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
L;D项中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一定相同。
6.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密度为1.25
g·L-1,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2.5
B.14
C.28
D.30
解析:选C 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上等于其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等于1
mol该气体的质量,1
mol气体体积此时为Vm=22.4
L·mol-1,M=1.25
g·L-1×22.4
L·mol-1=28
g·mol-1,所以Mr=28。
7.同温同压下,下列有关比较等质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密度比为16∶11
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
D.体积比为16∶11
解析:选A SO2与CO2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等质量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反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44∶64=11∶16,同温同压下,密度比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64∶44=16∶11。
8.标准状况下,同质量的气体A和B,已知B的体积大于A,则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关系是( )
A.MA=MB
B.MA>MB
C.MAD.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大,气体的分子数多,物质的量大,由m=n·M知,M=m/n,质量一定时,n越大,摩尔质量M越小,即MA>MB。
9.某气体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该气体有m
g,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3)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
答案:(1) (2) (3)
10.(1)质量之比为16∶7∶6的三种气体SO2、CO、NO,其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氧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1.7
g
NH3的体积为________L,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____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H。
(3)某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解析:(1)三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6∶7∶6,其物质的量之比为∶∶=5∶5∶4,即分子数之比为5∶5∶4,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5∶5∶4,氧原子数之比为10∶5∶4。(2)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
mol×22.4
L·mol-1=2.24
L,1.7
g
NH3中含有0.3
mol
H,与0.15
mo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H,则标准状况下0.15
mol
H2S的体积为0.15
mol×22.4
L·mol-1=3.36
L。(3)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其物质的量为=0.02
mol,摩尔质量为1.28
g÷0.02
mol=64
g·mol-1,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16×2=32。
答案:(1)5∶5∶4 10∶5∶4 5∶5∶4
(2)2.24 3.36
(3)64
g·mol-1 3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
C.标准状况下,1
mol
O2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D.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
解析:选C A项中未指明气体所处状况,不能判断;B项未指明物质的状态,不能判断;C项中1
mol
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D项,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2.在标准状况下,下列物质占体积最大的是( )
A.98
g
H2SO4
B.6.02×1023个N2分子
C.44.8
L
HCl
D.6
g
H2
解析:选D A为1
mol
H2SO4,B为1
mol
N2,C为2
mol
HCl,D为3
mol
H2,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SO4的体积远远小于1
mol气体的体积,而对于相同状况下的气体,其物质的量越大,所占体积越大。
3.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O2比O3的质量小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选D 根据题意,等体积、等密度,两者等质量,B项错误;等质量的O2和O3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压强和分子数不相等,A、C两项错误;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等质量的O2和O3原子数相等,D项正确。
4.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标准状况下m
g
O2和N2的混合气体含有b个分子,则n
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应是( )
A.
L
B.
L
C.
L
D.
L
解析:选A 设O2与N2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由题意得m/M×NA=b,M=mNA/b,n
g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M=nb/mNA,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nb/mNA(L)。
5.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相同。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0体积气体A2跟30体积气体B2化合生成20体积某气体C,则气体C的化学式为( )
A.AB
B.A2B
C.AB3
D.AB2
解析:选C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A2、B2、C三种气体在该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2。假设反应前1
mol
A2(含2
mol
A)、3
mol
B2(含6
mol
B),反应后生成2
mol
C(总共含有2
mol
A和6
mol
B),那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mol
C中含有1
mol
A和3
mol
B,即1个C分子中含有1个A原子和3个B原子,C的化学式即是AB3。
6.在同温同压下,某集气瓶充满O2时为116
g,充满CO2时为122
g,充满气体A时为114
g,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44
B.32
C.28
D.17
解析:选C 设空瓶质量为m。据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得
==
得m=100
g,MA=28
g·mol-1。
7.下列关于a
g
H2和b
g
H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H2和He的体积比是a∶2b
B.同温同压下,若a=b,则H2与He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C.体积相同时,He的质量一定大于H2的质量
D.同温同压下,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其体积也相等
解析:选D n(H2)=a/2
mol,n(He)=b/4
mol,同温同压下,V(H2)∶V(He)=n(H2)∶n(He)=2a∶b,A项错误;若a=b,n(H2)∶n(He)=2∶1,B项错误;C项中,此时的温度和压强没有确定,不能比较;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D项正确。
8.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解析:选B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由于>1,所以M(甲)>M(乙);由于甲、乙质量相等,所以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甲的分子数比乙少;由于外界条件相同,所以甲、乙摩尔体积相同。
9.对一定量气体体积的探究。
(1)已知1
mol不同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
化学式
条件
1
mol气体体积/L
H2
0
°C,101
kPa
22.4
O2
0
°C,101
kPa
22.4
CO
0
°C,101
kPa
22.4
H2
0
°C,202
kPa
11.2
CO2
0
°C,202
kPa
11.2
N2
273
°C,202
kPa
22.4
NH3
273
°C,202
kPa
22.4
(2)从上表分析得出的结论:
①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______。
②1
mol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__________(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相等。
(3)理论依据:相同条件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在标准状况下,4
g
O2的体积为多少升?(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2)从(1)的数据可以看出,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
L;1
mol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不一定相同。(3)因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同,所以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4)4
g
O2的物质的量n(O2)==0.12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25
mol×22.4
L·mol-1=2.8
L。
答案:(2)①22.4
L ②不一定
(3)①气体分子数目相等 ②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等
(4)V(O2)=n·Vm=·Vm=×22.4
L·mol-1=2.8
L。
10.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
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体积为11.2
L(标准状况),则:
(1)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________g;
(2)混合气体中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L;
(3)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____g·L-1。
解析:n(CO2)==0.5
mol,假设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解得:
m(CO)=0.25
mol×28
g·mol-1=7
g,
V(CO2)=0.25
mol×22.4
L·mol-1=5.6
L。
ρ(混)===1.6
g·L-1。
答案:(1)7 (2)5.6 (3)1.6第四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
[课标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并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1.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
的混合体系称为分散系。
2.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其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为分散质微粒直
径介于10-9~10-7
m之间。
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和吸附性。
4.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5.酸、碱、盐、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水都是电解质,而多数非金属氧化
物、NH3、蔗糖、酒精等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1.分散系
(1)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类:
[特别提醒]
分散系是混合物,纯净物不可能是分散系。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含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②应用:鉴别胶体与溶液。
(2)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净水。
3.胶体的应用
(1)铁盐和铝盐用作净水剂。
(2)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
(3)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4)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1.如下图所示,把两只小烧杯置于暗处并进行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盛Fe(OH)3胶体的烧杯中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盛CuSO4溶液的烧杯中没有看到光亮的通路。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2.在两只烧杯中各放等量的浑水,再向其中一只中加入Fe(OH)3胶体,观察发生的现象?为什么有此现象?
提示:加入Fe(OH)3胶体的烧杯中,溶液变得澄清,这是由于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而不是有无丁达尔效应,但利用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胶体。
(2)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10-9m
10-9~10-7
m
>10-7
m
分散质微粒种类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分子聚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聚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1.如图是聚光电筒照射“淀粉溶于水后形成的分散系”的照片。下列关于该分散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可能是胶体
B.该分散系中粒子直径小于10-9
m
C.该分散系是电解质溶液
D.该分散系具有较强的导电性
解析:选A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可以发现:烧杯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发生的丁达尔效应。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B.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胶体、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解析:选D 胶体和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A项错误;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的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B、C项错误;从物质分类角度看,D项正确。
1.概念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H2O等化合物。
(2)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等。
2.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电离方程式
(1)H2SO4:H2SO4===2H++SO
(2)KOH:KOH===K++OH-
(3)NaCl:NaCl===Na++Cl-
4.从电离角度理解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1.分别用相同浓度的①蔗糖溶液、②盐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氯化钠溶液、⑤酒精溶液做导电性对比实验。
(1)如图闭合开关K,现象是灯泡亮的一组有________;灯泡不亮的一组有________。
提示:②③④ ①⑤
(2)灯泡亮的一组是电解质吗?
提示:不是,因为都是混合物。
(3)只根据这一现象能否来判断该溶质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提示:不能,水溶液能导电的,该溶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SO2、CO2的水溶液都导电,但SO2、CO2是非电解质。
2.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该元素或原子团在此化合物中所显示的化合价,但正、负号应写在电荷数字的后面;
(2)将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的右下角数字改成右边离子符号前的计量数而表示离子的个数;
(3)右边的原子团不用括号。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直接电离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直接电离
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电离
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水合离子或溶质分子与水合离子共存
只有溶质分子
所含物质类型
酸:H2SO4、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H2O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 Na2O、CaO、MgO
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应注意的问题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2)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金属铜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液态HCl等。
(3)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它们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电解质。
(4)BaSO4、BaCO3等物质很难溶于水,测不出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在水中溶解的微量部分能完全电离,且熔化时能完全电离,故属于电解质。
(5)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而分散质离子不是由它本身电离出来的,但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也属于电解质,如CaO、Na2O等。
(6)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其所带电荷的多少,与其电离程度无必然联系。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电解质溶于水后,生成水合离子,但为了书写方便,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原子团、离子一般不能拆开。例如:KClO3===K++ClO。
(3)不同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形式不同。
NaHSO4===Na++H+
+SO
NaHCO3===Na++HCO
4.对酸碱盐电离的理解
(1)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虽能电离出H+,但因阳离子不全是H+,故不属于酸,而符合盐的定义,属酸式盐。
(2)能电离出OH-的物质不一定是碱,Cu2(OH)2CO3虽能电离出OH-,但因阴离子不全是OH-,故不属于碱,而符合盐的定义,属碱式盐。
1.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NH4HCO3===NH+HCO
B.Ba(NO3)2===Ba2++2NO
C.Al2(SO4)3===2Al3++3SO
D.Ca(OH)2===Ca2++(OH)
解析:选D D项应写为Ca(OH)2===Ca2++2OH-。
2.下列物质中:①NaCl(固) ②H2SO4(纯) ③HCl(气) ④NaOH(固) ⑤蔗糖 ⑥Fe ⑦石墨 ⑧KNO3溶液 ⑨CO2 ⑩CaO KCl(熔融) BaSO4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有:NaCl、H2SO4、HCl、NaOH、CaO、KCl、BaSO4。属于非电解质的有:蔗糖、CO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有:Fe、石墨、KNO3溶液。能导电的是:Fe、石墨、KNO3溶液、KCl(熔融)。
答案:(1)①②③④ (2)⑤⑨ (3)⑥⑦⑧
(4)⑥⑦⑧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
A.水
B.氯化钠溶液
C.泥浆水
D.淀粉溶液
解析:选A 氯化钠溶液属于溶液,泥浆水为悬浊液,淀粉溶液为胶体,溶液、悬浊液和胶体均为分散系。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NaOH
B.H2SO4
C.蔗糖
D.NaCl
解析:选C NaOH、H2SO4、NaCl分别属于碱、酸、盐,都为电解质,蔗糖不论是熔融状态还是其水溶液都不导电,蔗糖为非电解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C.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D.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解析:选A 电解质是根据化合物能否电离出离子划分的,不是根据化合物的水溶性划分的,B项错。氧化物有的是电解质,如Na2O、CaO等;有的不是电解质,如CO2、SO2等,C项错。氢化物有的是电解质,如HCl、HF等;有的不是电解质,如NH3等,D项错。
4.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OH===Na++O2-+H+
B.FeCl3===Fe3++Cl
C.Ca(NO3)2===Ca2++2(NO3)2-
D.H2SO4===2H++SO
解析:选D NaOH电离出的是Na+和OH-,A项错误;B项应为FeCl3===Fe3++3Cl-,错误;C项应为Ca(NO3)2===Ca2++2NO,错误。
5.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⑩氯气。
Ⅰ.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
(2)
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4)
非电解质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Ⅱ.写出②③⑧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0种物质中稀硫酸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属于电解质。HCl溶于水可电离出H+、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导电,CaCO3属于难溶性电解质。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其与水分别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NH3·H2O和H2CO3,故属于非电解质。铜和金属汞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能导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电离前后质子个数相等,电荷守恒,即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答案:Ⅰ.(1)稀硫酸、空气 (2)HCl (3)CaCO3
(4)NH3、CO2 (5)铜、金属汞、稀硫酸
Ⅱ.②H2SO4===2H++SO ③HCl===H++Cl- ⑧NaCl===Na++Cl-
1.2015年12月中、下旬,我国华北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大雾弥漫,能见度降低,使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
A.乳浊液
B.溶液
C.胶体
D.悬浊液
解析:选C 雾属于胶体。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H3·H2O
B.Cl2
C.NH4HCO3
D.SO2
解析:选D 选项中四种物质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是否属于非电解质,要按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范畴是化合物,B是单质,不符合题意;SO2水溶液虽能导电,是因为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H+和HSO使溶液导电,而不是SO2直接电离出导电离子,D项符合题意。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解析:选C 固体氯化钠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因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选项A错误。铜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选项B错误。SO3本身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SO3是非电解质选项D错误。
4.大气污染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之一,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约为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分散质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PM2.5最接近的是(1微米=10-6
m)( )
A.石灰水
B.豆浆
C.泥水
D.蔗糖水
解析:选C Ca(OH)2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水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泥水中夹带泥沙,属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豆浆是一种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到10-7m之间。空气中PM2.5颗粒直径为2.5微米,为2.5×10-6
m,故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PM2.5最接近。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加工到纳米级(直径为1~100
nm,1
nm=10-9
m)的超细粉末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微粒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浊液
解析:选C 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10-7m,C项符合题意。
6.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实验,按照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在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
解析:选C A项,NaCl固体不导电,但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NaCl是电解质,错误;B项,NaCl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错误;C项,NaCl溶液通电时灯泡亮,说明NaCl发生了电离,正确;D项,NaCl溶液中,NaCl电离出大量离子,H2O只电离出少量离子,错误。
7.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0-9~10-7m之间
B.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它们都属于混合物
D.颜色相同
解析:选C 从分散系角度分类,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不同,A不正确;氯化铁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正确;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而氯化铁溶液为棕黄色,D不正确。
8.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溶液通电时,电解质才能发生电离
C.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D.难溶物质肯定不是电解质
解析:选C 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属于混合物,因此都不属于电解质,A项错误;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导电,B中的说法颠倒了电解质溶液导电与电解质电离的因果关系,B项错误;有些化合物(如CO2、SO2、SO3、NH3等)虽然其水溶液能导电,但不是自身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产物发生电离而导电,所以这些化合物并不属于电解质,C项正确;某些化合物如BaSO4、AgCl等,虽然其溶解度很小,但其溶于水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这些物质都是电解质,D项错误。
9.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对属于酸、碱、盐的物质分别写出其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①HNO3 ②氨水 ③NaHSO4 ④Ba(OH)2
⑤SO3 ⑥CaO
答案:① ④ ③
HNO3===H++NO;Ba(OH)2===Ba2++2OH-;NaHSO4===Na++H++SO
10.下列物质中:A.NaCl晶体;B.CH3CH2OH(酒精);C.H2SO4溶液;D.单质铜;E.HNO3溶液;F.熔融氯化钾;G.SO2气体;H.液态氯化氢
(1)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溶于水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于水也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需溶于水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导电,但也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液态氯化氢不是氯化氢溶液,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2)SO2气体溶于水后发生反应SO2+H2O===H2SO3,H2SO3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SO2电离出离子,因此SO2不是电解质;(3)CH3CH2OH溶于水也不能导电,因为CH3CH2OH是非电解质;(4)NaCl晶体中虽然有Na+和Cl-,但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需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才能导电;(5)金属单质铜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另外,H2SO4溶液、HNO3溶液虽然能直接导电,但它们是混合物,也不是电解质;(6)NaCl晶体、液态氯化氢都是电解质,液态氯化氢需溶于水才能导电,SO2不是电解质。
答案:(1)C、D、E、F、 (2)G (3)B (4)A、G、H
(5)C、D、E (6)A、H
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5.5~36
nm(1
nm=10-9m)之间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质
D.将所得分散系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
解析:选B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0-9~10-7
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磁流体的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5.5~36
nm(1
nm=10-9
m)之间,因此磁流体属于胶体,A项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项正确;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剂,C项错误;胶体能透过滤纸,D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盐酸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D.凡是能电离的物质一定能导电
解析:选B A项,金属能导电,但金属不是电解质;C项中盐酸导电是由于HCl电离出H+和Cl-,并非在电流作用下电离;D项,能电离的物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晶体,纯硫酸等。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盐酸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用品尝的方法即可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解析:选B A项,可在暗室里用光照法鉴别;B项,不能用品尝的方法来鉴别化学试剂;C项,静置以后,粉笔末与水的浊液中产生沉淀,豆油与水的浊液分层;D项,NaCl溶液没有颜色,CuSO4溶液显蓝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融状态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解析:选D 硫酸钡不溶于水,只是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是溶解的那部分能电离,是电解质,A不正确;H2CO3在水中有微弱的电离,而不是CO2的电离,B不正确;磷酸在熔融状态下不能电离,不能导电,C不正确。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均不导电,故HCl和KCl皆为非电解质
B.NH3、SO2水溶液都能导电,故二者均为电解质
C.铜和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D.蔗糖、乙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解析:选D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虽不能导电,但其水溶液能导电,故HCl、KCl是电解质,A项错误;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溶质,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发生电离的是该化合物与水反应的产物而不是化合物本身,这样的化合物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B项错误;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C错误。
6.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凡在水中能生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物质
C.氧化钠溶于水能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尽管氧化钠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并非氧化钠本身电离,因而氧化钠是非电解质
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因而是能导电的化合物
解析:选D A中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如熔融金属单质也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B同A,如Cl2溶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能电离出H+、Cl-、ClO-,但不是电解质;C中熔融Na2O可电离出Na+和O2-,故Na2O是电解质。
7.胶体是一种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的一缕缕光束
B.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Fe(OH)3胶体可用于净水
D.一束平行光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解析:选B 清晨在密林中看到一缕缕光束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用于净水是利用了其吸附作用,一束平行光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AgCl,其微粒直径大于10-7m,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凡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固体氯化钠不导电,熔融态的氯化钠可以导电
D.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液态氯化氢也能导电
解析:选C 电离不需要电流,A项错误;NaHSO4溶于水后电离出H+,NaHSO4===Na++H++SO,但NaHSO4不是酸,B项错误;NaCl为电解质,熔融态可以导电,但固态时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故不导电,C项正确;HCl溶于水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Cl-,可以导电,但液态HCl不电离,故不导电,D项错误。
9.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液态SO3;③硫化氢气体;④汞;⑤BaSO4晶体;⑥纯蔗糖;⑦酒精;⑧熔融KNO3;⑨O2。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以上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__;
(2)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3)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4)以上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
(5)以上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解析:①NaCl晶体是电解质,但其Na+、Cl-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②液态SO3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③硫化氢气体溶于水能导电,是电解质,但硫化氢不导电;④汞是金属单质,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⑤BaSO4晶体尽管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部分BaSO4能全部电离,且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⑥纯蔗糖无论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⑦酒精无论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⑧熔融KNO3能电离出K+和NO,能导电,是电解质;⑨O2是非金属单质,不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1)④⑧ (2)①③⑤⑧ (3)②⑥⑦ (4)①②③⑧ (5)④⑨
10.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由题可知水雾在空气中形成胶体。打开暖瓶(内有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或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
——————————————————————————————————————
[课标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认识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含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NA、质量、微粒数的关系。,
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
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NA近似为6.02×1023
mol-1。
3.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在以g·mol-1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物质的微粒数、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n==。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相应物质的微粒数之比和物质的量之比。
1.物质的量
(1)含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意义:物质的量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特别提醒]
“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理解,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质量”等。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如同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0.012_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近似为6.02×1023_mol-1。
(2)1
mol的标准:1
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_kg_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n·NA。
4.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
(2)数值:当微粒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3)关系: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与摩尔质量(M)之间存在的关系为n=m/M。
1.1
mol
H,1
mol
H+,1
mol
H2的涵义一样吗?为什么?
提示:涵义不同,尽管都是1
mol微粒,但微粒种类不同,它们分别表示1
mol氢原子,1
mol氢离子,1
mol氢分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吗?
提示:不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
kg
C 12所含有的原子数,其近似为6.02×1023
mol-1。
3.0.5
mol
H2O中含有的分子数是多少?含有的氢原子数是多少?
提示:0.5NA;NA。
1.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表述要确切。
如:“1
mol
O”表示1
mol氧原子,“1
mol
O2”表示1
mol
氧分子,“1
mol
O2-”表示1
mol氧离子,而不能说“1
mol
氧”。因为“氧”是元素名称,而不是微粒名称。
2.用“摩尔”可以计量所有的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但不能表示宏观物质,如不能说“1
mol大米”。
3.NA指1
mol任何微粒的微粒数,一定要明确指出是何种微粒,如1
mol
CH4含有的分子数为NA,原子总数为5NA。
4.涉及稀有气体时要注意He、Ne、Ar为单原子分子,O2、N2、H2等为双原子分子,臭氧(O3)为三原子分子等。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H2中含有6.02×1023个H
B.1
mol氧含有6.02×1023个O2
C.1
mol
NaCl中含有1
mol离子
D.1
mol
H+中含有H+数为NA
解析:选D A选项,应为1
mol
H2中含有6.02×1023个H2;B选项应为1
mol氧气含有6.02×1023个O2;C选项未指明离子的种类;D选项正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
B.18
g水中含有水分子数为NA
C.O2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D.1
mol
CO的质量为28
g·mol-1
解析:选B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A项错误;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分子数为NA,B项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二者只是在数值上相等,C项错误;质量的单位是g,1
mol
CO的质量为28
g,而不是28
g·mol-1,D项错误。
3.O2、SO2、SO3三者的质量比为2∶4∶5时,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4∶5
B.1∶2∶3
C.1∶1∶1
D.2∶2∶3
解析:选C 由题意可设O2、SO2、SO3的质量分别为2
g、4
g、5
g,又知O2、SO2、SO3的摩尔质量分别为32
g·mol-1,64
g·mol-1、80
g·mol-1,由m=n·M,得n=m/M,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g÷32
g·mol-1,
4
g÷64
g·mol-1,5
g÷80
g·mol-1,其比值为1∶1∶1。
1.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公式)
主要应用
注意事项
n=
在n、N和NA中,已知任意两项可求第三项
①NA有单位:mol-1②求n或N时,概念性问题用NA;数字性问题用6.02×1023
mol-1
n=
①在M、n和m中,已知任意两项可求第三项②先求M,后求Mr
M的单位取g·mol-1时,m的单位取g
=n=
①在m、M、NA和N中,已知任意三项可求第四项②以n恒等列代数方程式解答较复杂的问题
与N有关的问题莫忽视微粒的组成和种类
[特别提醒]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和微粒数目之间计算的桥梁,已知物质的质量求其微粒数目或已知物质的微粒数目求其质量都是先转换成物质的量,再计算微粒数或质量。
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推导过程(以H2与O2反应生成H2O为例)
2H2
+
O2
2H2O
质量之比
4
g
∶
32
g
∶
36
g
计量数之比
2
∶
1
∶
2
微粒数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
mol
∶
1
mol
∶
2
mol
(2)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微粒数之比,也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列比例式计算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
g水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46
g二氧化氮和46
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C.2
mol硝酸镁固体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D.1
mol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解析:选D A项,18
g
H2O为1
mol,含H原子数为2NA,正确;B项,依据化学式进行计算,正确;C项,Mg(NO3)2===Mg2++2NO,2
mol
Mg(NO3)2中含有NO
4
mol,正确;D项,未指明是哪种微粒,不正确。
2.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要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A.1
mol
B.0.10
mol
C.0.50
mol
D.0.05
mol
解析:选D 2NaOH+H2SO4===Na2SO4+2H2O
2
mol 1
mol
0.10
mol n(H2SO4)
n(H2SO4)==0.05
mol。
3.已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1.76
g
D,则由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C的质量m(C)=16
g+20
g-31.76
g=4.24
g,而生成C的物质的量n(C)=0.04
mol,由m=n·M得M(C)=m(C)/n(C)=4.24
g÷0.04
mol=106
g·mol-1。
答案:106
g·mol-1
[方法技巧]
摩尔质量的三种计算方法
(1)M=m/n
(2)Mr=m/m(C 12),M=Mr
g·mol-1
(3)M=m(粒子)·NA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或质量
B.1
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C.水的摩尔质量是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1
mol
CO2含有1
mol碳原子和2
mol氧原子
解析:选D 物质的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基本物理量,A项错误;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B项中“氢”指代不明,错误;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而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C项错误。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
g
Na变成Na+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B.0.2NA个H2SO4与19.6
g
H3PO4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
N2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NA个O2与NA个H2的质量比为8∶1
解析:选B A项,2.3
g
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由N→N+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错误;B项,19.6
g
H3PO4的物质的量为0.2
mol,等物质的量的H2SO4与H3PO4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正确;C项,28
g
N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2NA个N原子,错误;D项,NA个O2的质量为32
g,NA个H2的质量为2
g,则其质量比为16∶1,错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OH的摩尔质量是56
g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C.硫原子的质量就是硫的相对原子质量
D.氦气的摩尔质量当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选D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而不是g,A不正确;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碳原子质量除以一个C 12原子质量的1/12所得的比值,B不正确;硫原子的质量除以一个C 12原子质量的1/12所得的比值才是硫的相对原子质量,C不正确。
4.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ol
Al3+含有电子数为NA
B.0.2
mol
H2O所含的H数为0.2NA
C.0.1
mol
NH3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D.28
g
N2和CO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NA
解析:选D 0.5
mol
Al3+含有5
mol电子,即电子数为5NA,A错误;0.2
mol
H2O中含H
0.4NA,B错误;1
mol
NH3含10
mol电子,故0.1
mol
NH3所含电子数为NA,C错误;N2和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
g·mol-1,故28
g两者的混合物,其物质的量等于1
mol,D正确。
5.147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0.5
mol
H2SO4的质量是__________g,其中含有__________mol
H,含有________mol
O;2
mol
H2SO4中含有硫酸分子数为________个,含氢原子数为________个。
解析:n(H2SO4)===1.5
mol;0.5
mol
H2SO4的质量为49
g,其中含2×0.5
mol
H;4×0.5
mol
O;按N=n·NA得2
mol
H2SO4中有H2SO4分子数为2
mol×6.02×1023
mol-1=1.204×1024,同理可得氢原子数为2.408×1024。
答案:1.5
mol 49 1 2 1.204×1024 2.408×1024
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每摩尔物质都含有NA个指定微粒
C.1
mol
H就是指1
mol氢
D.18
g
H2O中含有6.02×1023个原子
解析:选B 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其单位。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但如果说“1摩尔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不符合要求。1
mol水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18
g
H2O就是1
mol
H2O,一个H2O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18
g
H2O中应含有3
mol原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H2SO4的质量为98
g·mol-1
B.SO2的摩尔质量为64
g·mol-1
C.SO2的摩尔质量与SO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1
mol氧的质量为32
g
解析:选B A中1
mol
H2SO4的质量是98
g;C中两者数值相等,单位不同;D中1
mol氧指代不明。
3.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是NA
B.0.012
kg
C 12含有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0.1
mol
H2中约含有6.02×1022个氢分子
解析:选A 0.012
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是NA,6.02×1023
mol-1是NA的近似值,而不是准确值,A错误,B、C正确;0.1
mol
H2中含有的氢分子数为0.1
mol×6.02×1023mol-1=
6.02×1022,D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H2的质量是1
g
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
解析:选D 1
mol
H2的质量为1
mol×2
g·mol-1=2
g,A不正确;质量的单位是g,B不正确;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C不正确,D正确。
5.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
B.2
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
mol水摩尔质量的2倍
C.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D.水的摩尔质量是氢气摩尔质量的9倍
解析:选D 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B项,摩尔质量的数值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而与物质的多少无关;C项,物质的摩尔质量只有以g·mol-1为单位时数值上才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D项,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H2的摩尔质量为2
g·mol-1,所以D正确。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2
g碳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物质的量既表示微粒个数,又表示物质的质量
C.CO2的摩尔质量为44
g
D.NA的数值约为6.02×1023,单位为mol-1
解析:选D 作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标准的碳原子是C 12,即0.012
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错误;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不表示个数或质量,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C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NA个H的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B.NA个CO和1
mol
N2所含分子数相等
C.NA个H2SO4和1
mol
H3PO4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0.1
mol
C中含1.2NA个电子
解析:选B 含NA个H,即H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A项错误;NA个H2SO4中含有2NA个H,1
mol
H3PO4中含有3NA个H,C项错误;1个C中含6个电子,0.1
mol
C中含0.6NA个电子,D项错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解析:选D 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而1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2
mol电子,2.4
g
Mg应失去0.2
mol电子,即为0.2NA,A项错误;H2为双原子分子,2
g氢气即1
mol
H2,应含有2
mol
H,原子个数为2NA,B项错误;N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为0.5
mol,其中氮原子为1
mol,即所含原子数应为NA,C项错误;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D项正确。
9.填写下列表格:
物质
分子数
质量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氧气
16
g
硫酸
3.01×1023
水
2
mol
答案:
物质
分子数
质量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氧气
3.01×1023
0.5
mol
32
g·mol-1
硫酸
49
g
0.5
mol
98
g·mol-1
水
1.204×1024
36
g
18
g·mol-1
10.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物质:
①8
g
CH4,②6.02×1023个HCl分子,③2
mol
O2。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填写下列空白(填写序号):
(1)摩尔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摩尔质量分别是16
g·mol-1,36.5
g·mol-1,32
g·mol-1,故顺序是①<③<②。
(2)8
g
CH4的物质的量:
n(CH4)===0.5
mol,
6.02×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
n(HCl)===1
mol,
故顺序是:①<②<③。
(3)分子数目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顺序同(2)。
(4)原子的物质的量:①中,0.5
mol×5=2.5
mol;②中,1
mol×2=2
mol;③中,2
mol×2=4
mol。故顺序是②<①<③。
(5)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2
mol
O2的质量是64
g,故顺序是①<②<③。
答案:(1)①<③<② (2)①<②<③ (3)①<②<③ (4)②<①<③ (5)①<②<③
1.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指物质的多少
B.原子、质子、中子、桌子都可以用物质的量来描述
C.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D.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中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解析:选C 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并不是指物质的多少,A项错误;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而不能用来描述桌子等宏观物质,B项错误,C项正确;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中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但1
mol
SO2中含有3
mol原子、1
mol
SO3中含有4
mol原子,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H-的质量是17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
g
解析:选D 1
mol
OH-的质量为m(OH-)=n(OH-)·M(OH-)=1
mol×17
g·mol-1=17
g,A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而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二者不能建立等式关系,C项错误;1
mol
Na的质量为23
g,故1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
g,D项正确。
3.下列各组物质中,组成物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0.4
mol
O2
B.4
℃时5.4
mL水(水的密度为1
g·cm-3)
C.10
g氖气
D.6.02×1023个硫酸分子
解析:选D 将上述物质的质量和物质中微粒数换算成物质的量再进行比较。4
℃时水的密度为1
g·cm-3,5.4
mL水即5.4
g,相当于0.3
mol
H2O;Ne的摩尔质量是20
g·mol-1,10
g
Ne的物质的量为0.5
mol;6.02×1023个硫酸分子相当于1
mol
H2SO4分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水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
B.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
C.H2O中氢和氧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1
mol
CO2的质量为44
g·mol-1
解析:选A 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1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1
mol水中含有10
mol电子,A项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B项错误;H2O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而选项中未说明微粒种类,C项错误;质量单位应为g,而不是g·mol-1,D项错误。
5.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 ③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它们所含的C原子数目之比为1∶1 ⑤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全部
解析:选D 题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同,所含有的CO和CO2的分子数目也相同,①正确;又因CO和CO2分子中的O原子数分别为1和2,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②正确;CO和CO2的分子中原子总数之比为2∶3,③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C原子数目之比也是1∶1,④正确;CO和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分别为14和22,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电子总数之比为14∶22=7∶11,⑤正确。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常温常压下,14
g由N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②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4NA个电子 ③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2NA ④18
g
H2O中含的电子数为10NA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 由于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为28
g·mol-1,14
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原子总数为NA,①正确;一个O2分子中含16个电子,8
g
O2中含电子数:×16×NA=4NA,②正确;NO2、CO2分子中均含2个氧原子,故氧原子数必为分子总数的2倍,③正确;1个H2O分子中含10个电子,则18
g
H2O中电子数为×10×NA=10NA,④正确。
7.若1
g
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
mol-1
B.
mol-1
C.14x
mol-1
D.28x
mol-1
解析:选C 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根据题意,×2×NA=x,得NA=
mol-1=14x
mol-1。
8.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C2H8N2)的摩尔质量为60
g
B.6.02×1023个偏二甲肼(C2H8N2)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
C.1
mol偏二甲肼(C2H8N2)的质量为60
g·mol-1
D.6
g偏二甲肼(C2H8N2)含有NA个偏二甲肼(C2H8N2)分子
解析:选B 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错;B项,6.02×1023个分子就是1
mol,其质量为1
mol×60
g·mol-1=60
g,正确;C项,质量的单位为g,错;D项,6
g偏二甲肼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分子个数0.1NA。
9.(1)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低温超导除铁器,2008年11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鉴定。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Ba2Cu3Ox。欲合成0.5
mol此超导物质,理论上需取Y2O3、BaCO3和CuO的物质的量(mol)分别是________。
A.0.50、0.50、0.50
B.0.50、1.0、1.5
C.0.25、1.0、1.5
D.1.0、0.25、0.17
(2)日本筑波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首例带结晶水的晶体在5
K下呈现超导性。据报道,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0.35CoO2·1.3H2O。试计算:该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钴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钴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是________;1
mol该晶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是________。(比值可以用小数表示,C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9)
解析:(1)据Y元素守恒,要制得0.5
mol
YBa2Cu3Ox,需要Y2O3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所以选C项。
(2)计算氧原子数时注意结晶水中也含有氧原子。
答案:(1)C
(2)122.45 1∶3.3 1∶3.3 1.987×1024
10.(1)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在家里科学选种一些绿色植物,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科学研究发现,1公顷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
kg
SO2,则1公顷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合、压制,就可以制成不同型号的铅笔芯。如果某铅笔芯质量的一半成分是石墨,且用铅笔写一个字消耗的质量约为1
mg。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________。
(3)吸食“摇头丸”会严重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9H13N,请计算:
①“摇头丸”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②某毒枭被查获带有270
g“摇头丸”,该毒枭所带的“摇头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解析:(1)n(SO2)=160×103
g/64
g·mol-1=2
500
mol。
(2)1
mg铅笔芯中含有石墨的质量为0.5
mg,即5×10-4
g,一个铅笔字中碳原子数为×6.02×1023
mol-1≈2.5×1019。
(3)质量的单位为克时,摩尔质量的数值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其摩尔质量M=(12×9+13+14)g·mol-1=135
g·mol-1;270
g“摇头丸”的物质的量为n===2
mol。
答案:(1)2
500
mol (2)2.5×1019
(3)①135
g·mol-1 ②2
mol课时跟踪检测(四)
物质的分散系
1.2015年12月中、下旬,我国华北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大雾弥漫,能见度降低,使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
A.乳浊液
B.溶液
C.胶体
D.悬浊液
解析:选C 雾属于胶体。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H3·H2O
B.Cl2
C.NH4HCO3
D.SO2
解析:选D 选项中四种物质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是否属于非电解质,要按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范畴是化合物,B是单质,不符合题意;SO2水溶液虽能导电,是因为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H+和HSO使溶液导电,而不是SO2直接电离出导电离子,D项符合题意。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解析:选C 固体氯化钠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因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选项A错误。铜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选项B错误。SO3本身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SO3是非电解质选项D错误。
4.大气污染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之一,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约为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分散质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PM2.5最接近的是(1微米=10-6
m)( )
A.石灰水
B.豆浆
C.泥水
D.蔗糖水
解析:选C Ca(OH)2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水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泥水中夹带泥沙,属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豆浆是一种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到10-7m之间。空气中PM2.5颗粒直径为2.5微米,为2.5×10-6
m,故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PM2.5最接近。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加工到纳米级(直径为1~100
nm,1
nm=10-9
m)的超细粉末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微粒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浊液
解析:选C 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10-7m,C项符合题意。
6.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实验,按照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在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
解析:选C A项,NaCl固体不导电,但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NaCl是电解质,错误;B项,NaCl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错误;C项,NaCl溶液通电时灯泡亮,说明NaCl发生了电离,正确;D项,NaCl溶液中,NaCl电离出大量离子,H2O只电离出少量离子,错误。
7.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0-9~10-7m之间
B.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它们都属于混合物
D.颜色相同
解析:选C 从分散系角度分类,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不同,A不正确;氯化铁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正确;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而氯化铁溶液为棕黄色,D不正确。
8.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溶液通电时,电解质才能发生电离
C.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D.难溶物质肯定不是电解质
解析:选C 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属于混合物,因此都不属于电解质,A项错误;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导电,B中的说法颠倒了电解质溶液导电与电解质电离的因果关系,B项错误;有些化合物(如CO2、SO2、SO3、NH3等)虽然其水溶液能导电,但不是自身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产物发生电离而导电,所以这些化合物并不属于电解质,C项正确;某些化合物如BaSO4、AgCl等,虽然其溶解度很小,但其溶于水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这些物质都是电解质,D项错误。
9.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对属于酸、碱、盐的物质分别写出其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①HNO3 ②氨水 ③NaHSO4 ④Ba(OH)2
⑤SO3 ⑥CaO
答案:① ④ ③
HNO3===H++NO;Ba(OH)2===Ba2++2OH-;NaHSO4===Na++H++SO
10.下列物质中:A.NaCl晶体;B.CH3CH2OH(酒精);C.H2SO4溶液;D.单质铜;E.HNO3溶液;F.熔融氯化钾;G.SO2气体;H.液态氯化氢
(1)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溶于水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于水也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需溶于水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导电,但也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液态氯化氢不是氯化氢溶液,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2)SO2气体溶于水后发生反应SO2+H2O===H2SO3,H2SO3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SO2电离出离子,因此SO2不是电解质;(3)CH3CH2OH溶于水也不能导电,因为CH3CH2OH是非电解质;(4)NaCl晶体中虽然有Na+和Cl-,但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需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才能导电;(5)金属单质铜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另外,H2SO4溶液、HNO3溶液虽然能直接导电,但它们是混合物,也不是电解质;(6)NaCl晶体、液态氯化氢都是电解质,液态氯化氢需溶于水才能导电,SO2不是电解质。
答案:(1)C、D、E、F、 (2)G (3)B (4)A、G、H
(5)C、D、E (6)A、H
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5.5~36
nm(1
nm=10-9m)之间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质
D.将所得分散系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
解析:选B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0-9~10-7
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磁流体的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5.5~36
nm(1
nm=10-9
m)之间,因此磁流体属于胶体,A项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项正确;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剂,C项错误;胶体能透过滤纸,D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盐酸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D.凡是能电离的物质一定能导电
解析:选B A项,金属能导电,但金属不是电解质;C项中盐酸导电是由于HCl电离出H+和Cl-,并非在电流作用下电离;D项,能电离的物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晶体,纯硫酸等。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盐酸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用品尝的方法即可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解析:选B A项,可在暗室里用光照法鉴别;B项,不能用品尝的方法来鉴别化学试剂;C项,静置以后,粉笔末与水的浊液中产生沉淀,豆油与水的浊液分层;D项,NaCl溶液没有颜色,CuSO4溶液显蓝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融状态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解析:选D 硫酸钡不溶于水,只是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是溶解的那部分能电离,是电解质,A不正确;H2CO3在水中有微弱的电离,而不是CO2的电离,B不正确;磷酸在熔融状态下不能电离,不能导电,C不正确。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均不导电,故HCl和KCl皆为非电解质
B.NH3、SO2水溶液都能导电,故二者均为电解质
C.铜和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D.蔗糖、乙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解析:选D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虽不能导电,但其水溶液能导电,故HCl、KCl是电解质,A项错误;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溶质,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发生电离的是该化合物与水反应的产物而不是化合物本身,这样的化合物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B项错误;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C错误。
6.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凡在水中能生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物质
C.氧化钠溶于水能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尽管氧化钠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并非氧化钠本身电离,因而氧化钠是非电解质
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因而是能导电的化合物
解析:选D A中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如熔融金属单质也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B同A,如Cl2溶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能电离出H+、Cl-、ClO-,但不是电解质;C中熔融Na2O可电离出Na+和O2-,故Na2O是电解质。
7.胶体是一种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的一缕缕光束
B.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Fe(OH)3胶体可用于净水
D.一束平行光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解析:选B 清晨在密林中看到一缕缕光束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用于净水是利用了其吸附作用,一束平行光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AgCl,其微粒直径大于10-7m,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凡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固体氯化钠不导电,熔融态的氯化钠可以导电
D.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液态氯化氢也能导电
解析:选C 电离不需要电流,A项错误;NaHSO4溶于水后电离出H+,NaHSO4===Na++H++SO,但NaHSO4不是酸,B项错误;NaCl为电解质,熔融态可以导电,但固态时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故不导电,C项正确;HCl溶于水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Cl-,可以导电,但液态HCl不电离,故不导电,D项错误。
9.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液态SO3;③硫化氢气体;④汞;⑤BaSO4晶体;⑥纯蔗糖;⑦酒精;⑧熔融KNO3;⑨O2。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以上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__;
(2)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3)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4)以上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
(5)以上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解析:①NaCl晶体是电解质,但其Na+、Cl-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②液态SO3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③硫化氢气体溶于水能导电,是电解质,但硫化氢不导电;④汞是金属单质,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⑤BaSO4晶体尽管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部分BaSO4能全部电离,且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⑥纯蔗糖无论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⑦酒精无论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⑧熔融KNO3能电离出K+和NO,能导电,是电解质;⑨O2是非金属单质,不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1)④⑧ (2)①③⑤⑧ (3)②⑥⑦ (4)①②③⑧ (5)④⑨
10.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由题可知水雾在空气中形成胶体。打开暖瓶(内有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或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课时跟踪检测(二)
物质的量
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每摩尔物质都含有NA个指定微粒
C.1
mol
H就是指1
mol氢
D.18
g
H2O中含有6.02×1023个原子
解析:选B 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其单位。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但如果说“1摩尔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不符合要求。1
mol水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18
g
H2O就是1
mol
H2O,一个H2O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18
g
H2O中应含有3
mol原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H2SO4的质量为98
g·mol-1
B.SO2的摩尔质量为64
g·mol-1
C.SO2的摩尔质量与SO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1
mol氧的质量为32
g
解析:选B A中1
mol
H2SO4的质量是98
g;C中两者数值相等,单位不同;D中1
mol氧指代不明。
3.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是NA
B.0.012
kg
C 12含有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0.1
mol
H2中约含有6.02×1022个氢分子
解析:选A 0.012
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是NA,6.02×1023
mol-1是NA的近似值,而不是准确值,A错误,B、C正确;0.1
mol
H2中含有的氢分子数为0.1
mol×6.02×1023mol-1=
6.02×1022,D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H2的质量是1
g
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
解析:选D 1
mol
H2的质量为1
mol×2
g·mol-1=2
g,A不正确;质量的单位是g,B不正确;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C不正确,D正确。
5.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
B.2
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
mol水摩尔质量的2倍
C.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D.水的摩尔质量是氢气摩尔质量的9倍
解析:选D 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B项,摩尔质量的数值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而与物质的多少无关;C项,物质的摩尔质量只有以g·mol-1为单位时数值上才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D项,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H2的摩尔质量为2
g·mol-1,所以D正确。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2
g碳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物质的量既表示微粒个数,又表示物质的质量
C.CO2的摩尔质量为44
g
D.NA的数值约为6.02×1023,单位为mol-1
解析:选D 作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标准的碳原子是C 12,即0.012
kg
C 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错误;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不表示个数或质量,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C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NA个H的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B.NA个CO和1
mol
N2所含分子数相等
C.NA个H2SO4和1
mol
H3PO4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0.1
mol
C中含1.2NA个电子
解析:选B 含NA个H,即H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A项错误;NA个H2SO4中含有2NA个H,1
mol
H3PO4中含有3NA个H,C项错误;1个C中含6个电子,0.1
mol
C中含0.6NA个电子,D项错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解析:选D 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而1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2
mol电子,2.4
g
Mg应失去0.2
mol电子,即为0.2NA,A项错误;H2为双原子分子,2
g氢气即1
mol
H2,应含有2
mol
H,原子个数为2NA,B项错误;N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为0.5
mol,其中氮原子为1
mol,即所含原子数应为NA,C项错误;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D项正确。
9.填写下列表格:
物质
分子数
质量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氧气
16
g
硫酸
3.01×1023
水
2
mol
答案:
物质
分子数
质量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氧气
3.01×1023
0.5
mol
32
g·mol-1
硫酸
49
g
0.5
mol
98
g·mol-1
水
1.204×1024
36
g
18
g·mol-1
10.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物质:
①8
g
CH4,②6.02×1023个HCl分子,③2
mol
O2。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填写下列空白(填写序号):
(1)摩尔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摩尔质量分别是16
g·mol-1,36.5
g·mol-1,32
g·mol-1,故顺序是①<③<②。
(2)8
g
CH4的物质的量:
n(CH4)===0.5
mol,
6.02×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
n(HCl)===1
mol,
故顺序是:①<②<③。
(3)分子数目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顺序同(2)。
(4)原子的物质的量:①中,0.5
mol×5=2.5
mol;②中,1
mol×2=2
mol;③中,2
mol×2=4
mol。故顺序是②<①<③。
(5)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2
mol
O2的质量是64
g,故顺序是①<②<③。
答案:(1)①<③<② (2)①<②<③ (3)①<②<③ (4)②<①<③ (5)①<②<③
1.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指物质的多少
B.原子、质子、中子、桌子都可以用物质的量来描述
C.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D.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中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解析:选C 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并不是指物质的多少,A项错误;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而不能用来描述桌子等宏观物质,B项错误,C项正确;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中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但1
mol
SO2中含有3
mol原子、1
mol
SO3中含有4
mol原子,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H-的质量是17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
g
解析:选D 1
mol
OH-的质量为m(OH-)=n(OH-)·M(OH-)=1
mol×17
g·mol-1=17
g,A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而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二者不能建立等式关系,C项错误;1
mol
Na的质量为23
g,故1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
g,D项正确。
3.下列各组物质中,组成物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0.4
mol
O2
B.4
℃时5.4
mL水(水的密度为1
g·cm-3)
C.10
g氖气
D.6.02×1023个硫酸分子
解析:选D 将上述物质的质量和物质中微粒数换算成物质的量再进行比较。4
℃时水的密度为1
g·cm-3,5.4
mL水即5.4
g,相当于0.3
mol
H2O;Ne的摩尔质量是20
g·mol-1,10
g
Ne的物质的量为0.5
mol;6.02×1023个硫酸分子相当于1
mol
H2SO4分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水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
B.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
C.H2O中氢和氧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1
mol
CO2的质量为44
g·mol-1
解析:选A 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1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1
mol水中含有10
mol电子,A项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B项错误;H2O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而选项中未说明微粒种类,C项错误;质量单位应为g,而不是g·mol-1,D项错误。
5.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 ③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它们所含的C原子数目之比为1∶1 ⑤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全部
解析:选D 题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同,所含有的CO和CO2的分子数目也相同,①正确;又因CO和CO2分子中的O原子数分别为1和2,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②正确;CO和CO2的分子中原子总数之比为2∶3,③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C原子数目之比也是1∶1,④正确;CO和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分别为14和22,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电子总数之比为14∶22=7∶11,⑤正确。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常温常压下,14
g由N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②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4NA个电子 ③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2NA ④18
g
H2O中含的电子数为10NA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 由于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为28
g·mol-1,14
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原子总数为NA,①正确;一个O2分子中含16个电子,8
g
O2中含电子数:×16×NA=4NA,②正确;NO2、CO2分子中均含2个氧原子,故氧原子数必为分子总数的2倍,③正确;1个H2O分子中含10个电子,则18
g
H2O中电子数为×10×NA=10NA,④正确。
7.若1
g
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
mol-1
B.
mol-1
C.14x
mol-1
D.28x
mol-1
解析:选C 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根据题意,×2×NA=x,得NA=
mol-1=14x
mol-1。
8.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C2H8N2)的摩尔质量为60
g
B.6.02×1023个偏二甲肼(C2H8N2)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
C.1
mol偏二甲肼(C2H8N2)的质量为60
g·mol-1
D.6
g偏二甲肼(C2H8N2)含有NA个偏二甲肼(C2H8N2)分子
解析:选B 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错;B项,6.02×1023个分子就是1
mol,其质量为1
mol×60
g·mol-1=60
g,正确;C项,质量的单位为g,错;D项,6
g偏二甲肼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分子个数0.1NA。
9.(1)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低温超导除铁器,2008年11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鉴定。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Ba2Cu3Ox。欲合成0.5
mol此超导物质,理论上需取Y2O3、BaCO3和CuO的物质的量(mol)分别是________。
A.0.50、0.50、0.50
B.0.50、1.0、1.5
C.0.25、1.0、1.5
D.1.0、0.25、0.17
(2)日本筑波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首例带结晶水的晶体在5
K下呈现超导性。据报道,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0.35CoO2·1.3H2O。试计算:该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钴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钴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是________;1
mol该晶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是________。(比值可以用小数表示,C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9)
解析:(1)据Y元素守恒,要制得0.5
mol
YBa2Cu3Ox,需要Y2O3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所以选C项。
(2)计算氧原子数时注意结晶水中也含有氧原子。
答案:(1)C
(2)122.45 1∶3.3 1∶3.3 1.987×1024
10.(1)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在家里科学选种一些绿色植物,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科学研究发现,1公顷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
kg
SO2,则1公顷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合、压制,就可以制成不同型号的铅笔芯。如果某铅笔芯质量的一半成分是石墨,且用铅笔写一个字消耗的质量约为1
mg。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________。
(3)吸食“摇头丸”会严重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9H13N,请计算:
①“摇头丸”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②某毒枭被查获带有270
g“摇头丸”,该毒枭所带的“摇头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解析:(1)n(SO2)=160×103
g/64
g·mol-1=2
500
mol。
(2)1
mg铅笔芯中含有石墨的质量为0.5
mg,即5×10-4
g,一个铅笔字中碳原子数为×6.02×1023
mol-1≈2.5×1019。
(3)质量的单位为克时,摩尔质量的数值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其摩尔质量M=(12×9+13+14)g·mol-1=135
g·mol-1;270
g“摇头丸”的物质的量为n===2
mol。
答案:(1)2
500
mol (2)2.5×1019
(3)①135
g·mol-1 ②2
mol(共29张PPT)
计算公式
(公式)
主要应用
注意事项
在n、N和NA中,已知任意两项可求第三项
①NA有单位:mol-1
②求n或N时,概念性问题用NA;数字性问题用6.02×1023
mol-1
计算公式
(公式)
主要应用
注意事项
①在M、n和m中,已知任意两项可求第三项
②先求M,后求Mr
M的单位取g·mol-1时,m的单位取g
①在m、M、NA和N中,已知任意三项可求第四项
②以n恒等列代数方程式解答较复杂的问题
与N有关的问题莫忽视微粒的组成和种类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晨背·重点语句
份点1
基础·自主落实
探究·思考发现
生成·系统认知
演练·应用体验
分点奥
生成·系统认知
演练·题组冲关
课堂·巩固练(共27张PPT)
规律
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
加热;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炭+金属氧化物→金属+CO2
高温加热;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酸→盐+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除外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可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后面的金属,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规律
反应条件
酸+碱→盐+水
酸碱至少有一种可溶,有水生成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酸可溶,有沉淀、气体或更弱的酸生成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盐→另两种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氧化钠
二氧化碳
B
烧碱
硫酸
食盐
氧化镁
一氧化碳
C
苛性钾
醋酸
食盐
氧化铝
二氧化硫
D
苛性钠
硫酸
纯碱
氧化钠
二氧化硫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ZHUANTIYI
晨背·重点语句
份点1
基础·自主落实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KOH、NaOH等
碱
难溶性碱:Cu(OH)2、Fe(OH)3等
按组成中是否含氧元恚→无氧酸:盐酸、氢硫酸等
酸
含氧酸:硫酸、硝酸等
被分类的物质
物质所属类型
分类方法
Na2
CO3
以物质所含金属元素
Na2SO4
的不同进行划分
KSO4
以物质所含酸根的
Keco3
不同进行划分
化合物
酸
碱
氧化物
HCl、H2SO4、NaO、KOH、CaCO3、H2O、CO2
HNO3等
NH·H2O等NaCl等A12O3等
探究·思考发现
生成·系统认知
演练·应用体验
分点奥
基确·自主落实
探究·思考发现
生成·系统认知
金属
非金属
碱性
酸性
氧化物
、氧化物
盐和金
盐和氢
盐和水
碱
酸
碱和盐
酸和盐
盐
[另两种盐
盐
化命煞化越
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
有单质生成的
化合反应是氧
分解反应是氧
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演练·应用体验
课堂·巩固练课时跟踪检测(一)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1.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①水银 ②空气 ③氯酸钾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糖水 ⑥硫粉 ⑦氨气 ⑧盐酸
A.①②⑤⑦
B.①②⑤⑧
C.②⑤⑧
D.②③⑤
解析:选C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空气、糖水也都是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KClO3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解析:选C ①纯碱是Na2CO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②食盐水是Na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③石灰水是Ca(OH)2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④NaOH是碱类,属于纯净物;⑤液态氧是单质,属于纯净物;⑥KClO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
3.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A.纯净物、混合物
B.金属、非金属
C.纯净物、化合物
D.含氧酸、无氧酸
解析:选C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2CuO+C2Cu+CO2↑
B.CaO+H2O===Ca(OH)2
C.2K2CrO4+H2SO4===K2Cr2O7+K2SO4+H2O
D.NaCl+AgNO3===AgCl↓+NaNO3
解析:选A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A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为+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C2O3),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C60、O3
B.H2O2、N2O4
C.H2SO4、H2CO3
D.Na2SO3、KMnO4
解析:选B 三氧化二碳属于氧化物,A项两种物质均为单质,C项两种物质均为酸,D项两种物质均为盐。
6.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钠的化合物
B.可与硝酸反应
C.可溶于水
D.可由同种反应类型制取
解析:选B NaOH、Na2CO3、NaCl、Na2SO4都含有钠元素,所以是钠的化合物,可溶于水,A、C正确;它们都可由复分解反应制取,D正确;NaCl、Na2SO4与硝酸不反应,B项不正确。
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aCO3―→Ca(OH)2
C.NaNO3―→NaCl
D.CuO―→Cu(OH)2
解析:选A Na2CO3与Ba(OH)2、Ca(OH)2等反应可一步生成NaOH。
8.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CO2H2CO3CaCO3CO2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解析:选D 该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2CuO2Cu+CO2↑,CO2+H2O===H2CO3,H2CO3+Ca(OH)2===CaCO3↓+2H2O,CaCO3CaO+CO2↑,反应类型分别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9.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会有二氧化碳生成,按要求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明。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CO2(氧化还原反应)
(2)CaCO3CaO+CO2↑
(3)C+2CuO2Cu+CO2↑(氧化还原反应)
(4)CaCO3+2HCl===CaCl2+CO2↑+H2O
10.(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适当的位置。
物质
(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
解析:(1)碳酸钙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混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O2属于非金属单质。
(2)CaCO3高温下分解,Fe和O2可以化合生成Fe3O4,盐酸和铁可以发生置换反应,CaCO3与盐酸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1)①碳酸钙 ②铁 ③氧气 ④稀盐酸
(2)①CaCO3CaO+CO2↑
②3Fe+2O2Fe3O4
③Fe+2HCl===FeCl2+H2↑
④CaCO3+2HCl===CaCl2+H2O+CO2↑
(3)②③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A
苛性钠
硝酸
碳酸氢钠
氧化铜
三氧化硫
B
碳酸钠
硫酸
食盐
氧化镁
一氧化碳
C
烧碱
醋酸
碳酸铵
二氧化氮
三氧化硫
D
苛性钾
盐酸
烧碱
氧化铝
二氧化碳
解析:选A 碳酸钠属于盐,B项错误;二氧化氮(NO2)是非金属氧化物,C项错误;烧碱为NaOH,属于碱,D项错误。
2.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选D 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3.CaCO3是一种常见的盐,其不能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B CaCO3CaO+CO2↑(分解反应),CaCO3+CO2+H2O===Ca(HCO3)2(化合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由以上反应知CaCO3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4.下列是某同学对KHSO4的物质类型进行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组成知它是化合物
B.因它含有钾离子与酸根离子,故KHSO4是钾盐
C.KHSO4可以称为硫酸盐
D.因为它含有与酸相同的元素氢,故KHSO4也可称为酸
解析:选
D 因KHSO4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对;KHSO4是盐且含有钾元素,B对;KHSO4属于硫酸盐,C对;KHSO4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为H+和K+,故它不是酸,D错。
5.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的时候,常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下列4组物质:
①Mg O2 N2 NO
②NaOH HCl CH4 KCl
③H2CO3 H2SO4 NaOH HNO3
④CaO SO2 CO2 SiO2
从物质的基本分类看,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属于同一类,这4种物质分别是( )
A.Mg HCl H2CO3 CaO
B.O2 NaOH H2SO4 SO2
C.NO CH4 NaOH CaO
D.NO KCl HNO3 SO2
解析:选C ①中NO属于化合物,其他三种都属于单质;②中CH4属于有机化合物,其他三种都属于无机化合物;③中NaOH属于碱,其他三种属于酸;④中CaO属于金属氧化物,其他三种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6.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
CuCl2
Ag
HCl
解析:选C 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也不能反应,D中乙与丙、丙与丁均不能反应,故A、B、D不符合题意。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O22CO2;乙和丙:CO+CuOCu+CO2;丙和丁:2CuO+C2Cu+CO2↑;甲和丁:C+O2CO2,丁→乙:2C+O22CO。
7.下列各选项最后的物质是要制取的物质,其中不可能得到的是( )
A.CaCO3CaOCa(OH)2NaOH溶液
B.CuCuOCuSO4溶液
Cu(OH)2沉淀
C.KMnO4O2SO3H2SO4
D.BaCO3BaCl2溶液HCl溶液
解析:选C C项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
8.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Cl
K2SO4
KCl
NH4Cl
C
Na2SO4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解析:选C C项中Na2SO4、K2SO4分别属于钠盐、钾盐,但根据阴离子判断都属于硫酸盐;KCl和NH4Cl分别属于钾盐和铵盐,根据阴离子判断,都属于盐酸盐;A、B项中的NaCl属于钠盐或盐酸盐,A、D项中的(NH4)2SO4属于铵盐或硫酸盐,都不符合图示关系。
9.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如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Cl②_____
③_____④Ba(OH)2
⑤Na2CO3⑥_____
⑦CO2⑧Na2O
⑨NH3⑩H2O2
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上表中②③⑥后面。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常见的酸有H2SO4、HNO3、HCl、H2CO3等;碱有NaOH、KOH、Ba(OH)2、Ca(OH)2等;盐有NaCl、Na2SO4、Na2CO3、NaNO3、Na2SO3等。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CO2(少量)+2NaOH===Na2CO3+H2O。
答案:(1)树状分类法
(2)②H2SO4(或HNO3或H2CO3) ③NaOH(或KOH) ⑥Na2SO4(或K2CO3或Na2SO3或NaNO3)(本小题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3)2NaOH+CO2(少量)===Na2CO3+H2O
10.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4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请分别填出其化学式。
甲:Na、H2、O2、Cl2;
乙:CO、Na2O、CO2、SO2;
丙:NaOH、K2CO3、KHCO3、K2SO4;
丁:NaOH、Ca(OH)2、KOH、NaCl。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根据下图写出序号所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组物质中只有Na是金属单质,其余是非金属单质;乙组物质中只有Na2O是金属氧化物,其余是非金属氧化物;丙组中只有NaOH是碱,其余是盐;丁组中只有NaCl是盐,其余是碱。
(2)由图可知是Na―→Na2O―→NaOH―→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4Na+O2===2Na2O,Na2O+H2O===2NaOH,NaOH+HCl===NaCl+H2O
答案:(1)Na Na2O NaOH NaCl
(2)①4Na+O2===2Na2O
②Na2O+H2O===2NaOH
③NaOH+HCl===NaCl+H2O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
[课标要求]
1.了解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
3.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1.化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分类。
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常见的两种转化关系:
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
②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4.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状态、性能分类
①根据存在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物质;
②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③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微溶性、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
物质
2.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
3.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是指只用一种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如:
碱
酸
(2)交叉分类法指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
(3)树状分类法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型间关系的阵列式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
1.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吗?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吗?
提示:不是;不是。
2.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吗?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提示:是;不是。
(1)氧化物按组成元素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从性质上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如CO2、SO2等)、碱性氧化物(如CaO、MgO等)、两性氧化物(如Al2O3)、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等)。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而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O2),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就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Mn2O7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
(3)乙醇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存在( )
(4)HCl气体是纯净物,盐酸是混合物( )
解析:(1)Mn2O7为酸性氧化物;(2)CO不是酸性氧化物;(3)常温、常压下,乙醇为液体;(4)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答案:(1)× (2)× (3)√ (4)√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解析:选A 冰水混合物的组成都是H2O,爆鸣气是H2和O2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还有其他成分,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仍是混合物。
1.人们常按照物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生成。
1.不同类物质间如何转化?
提示:(1)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单质→氧化物→碱→盐。
(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
2.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没有关系?
提示: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某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则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2)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3)复分解反应有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
(4)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2O3。
答案:(1)√ (2)√ (3)× (4)×
2.现有下列7种物质:
a.纯碱、b.盐酸、c.稀硫酸、d.氯化钙溶液、e.烧碱、f.二氧化硫、g.氢氧化铁。
利用上面提供的7种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无氧酸与钠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碱与无氧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酸性氧化物与足量可溶性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含氧酸与不溶性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钠盐为纯碱(Na2CO3),无氧酸为盐酸,含氧酸为硫酸,可溶性碱为烧碱(NaOH),酸性氧化物为SO2,不溶性碱为Fe(OH)3。
答案:①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OH+HCl===NaCl+H2O
③SO2+2NaOH===Na2SO3+H2O
④3H2SO4+2Fe(OH)3===Fe2(SO4)3+6H2O
[方法技巧]
(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
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
加热;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炭+金属氧化物→金属+CO2
高温加热;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酸→盐+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除外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可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后面的金属,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
反应条件
酸+碱→盐+水
酸碱至少有一种可溶,有水生成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酸可溶,有沉淀、气体或更弱的酸生成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盐→另两种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氧化钠
二氧化碳
B
烧碱
硫酸
食盐
氧化镁
一氧化碳
C
苛性钾
醋酸
食盐
氧化铝
二氧化硫
D
苛性钠
硫酸
纯碱
氧化钠
二氧化硫
解析:选D A中纯碱是碳酸钠,不是碱而属于盐;B中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C中氧化铝不是碱性氧化物而是两性氧化物;D中各物质所属类别正确。
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S+O2SO2
B.Cu2(OH)2CO32CuO+CO2↑+H2O
C.2KMnO4K2MnO4+MnO2+O2↑
D.Zn+H2SO4===ZnSO4+H2↑
解析:选C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有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A中反应是化合反应;D中反应是置换反应;B中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但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变化,其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中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且Mn元素和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化合物中依次属于氧化物、碱、盐的一组是( )
A.Na2CO3、KOH、CaO
B.CO、NaOH、KCl
C.H2O、H2SO4、NaCl
D.CuO、Cu2(OH)2CO3、CaCO3
解析:选B Na2CO3属于盐、CaO是氧化物,A项错;H2SO4为酸,C项错;Cu2(OH)2CO3为碱式盐,不属于碱,D项错。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下列几种物质分类
①空气 ②液态氧 ③硝酸钾溶液 ④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⑤二氧化碳 ⑥氧化铜 ⑦锌
⑧金刚石 ⑨氢氧化铜 ⑩纯碱 蔗糖 硝酸
在上述12种物质中,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解析:硝酸钠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盐,纯碱属于盐类不是碱,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答案:②④⑤⑥⑦⑧⑨ ①③ ⑤⑥ ④⑩ ⑨ ②⑦⑧
1.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①水银 ②空气 ③氯酸钾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糖水 ⑥硫粉 ⑦氨气 ⑧盐酸
A.①②⑤⑦
B.①②⑤⑧
C.②⑤⑧
D.②③⑤
解析:选C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空气、糖水也都是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KClO3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解析:选C ①纯碱是Na2CO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②食盐水是Na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③石灰水是Ca(OH)2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④NaOH是碱类,属于纯净物;⑤液态氧是单质,属于纯净物;⑥KClO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
3.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A.纯净物、混合物
B.金属、非金属
C.纯净物、化合物
D.含氧酸、无氧酸
解析:选C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2CuO+C2Cu+CO2↑
B.CaO+H2O===Ca(OH)2
C.2K2CrO4+H2SO4===K2Cr2O7+K2SO4+H2O
D.NaCl+AgNO3===AgCl↓+NaNO3
解析:选A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A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为+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C2O3),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C60、O3
B.H2O2、N2O4
C.H2SO4、H2CO3
D.Na2SO3、KMnO4
解析:选B 三氧化二碳属于氧化物,A项两种物质均为单质,C项两种物质均为酸,D项两种物质均为盐。
6.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钠的化合物
B.可与硝酸反应
C.可溶于水
D.可由同种反应类型制取
解析:选B NaOH、Na2CO3、NaCl、Na2SO4都含有钠元素,所以是钠的化合物,可溶于水,A、C正确;它们都可由复分解反应制取,D正确;NaCl、Na2SO4与硝酸不反应,B项不正确。
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aCO3―→Ca(OH)2
C.NaNO3―→NaCl
D.CuO―→Cu(OH)2
解析:选A Na2CO3与Ba(OH)2、Ca(OH)2等反应可一步生成NaOH。
8.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CO2H2CO3CaCO3CO2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解析:选D 该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2CuO2Cu+CO2↑,CO2+H2O===H2CO3,H2CO3+Ca(OH)2===CaCO3↓+2H2O,CaCO3CaO+CO2↑,反应类型分别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9.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会有二氧化碳生成,按要求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明。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CO2(氧化还原反应)
(2)CaCO3CaO+CO2↑
(3)C+2CuO2Cu+CO2↑(氧化还原反应)
(4)CaCO3+2HCl===CaCl2+CO2↑+H2O
10.(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适当的位置。
物质
(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
解析:(1)碳酸钙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混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O2属于非金属单质。
(2)CaCO3高温下分解,Fe和O2可以化合生成Fe3O4,盐酸和铁可以发生置换反应,CaCO3与盐酸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1)①碳酸钙 ②铁 ③氧气 ④稀盐酸
(2)①CaCO3CaO+CO2↑
②3Fe+2O2Fe3O4
③Fe+2HCl===FeCl2+H2↑
④CaCO3+2HCl===CaCl2+H2O+CO2↑
(3)②③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A
苛性钠
硝酸
碳酸氢钠
氧化铜
三氧化硫
B
碳酸钠
硫酸
食盐
氧化镁
一氧化碳
C
烧碱
醋酸
碳酸铵
二氧化氮
三氧化硫
D
苛性钾
盐酸
烧碱
氧化铝
二氧化碳
解析:选A 碳酸钠属于盐,B项错误;二氧化氮(NO2)是非金属氧化物,C项错误;烧碱为NaOH,属于碱,D项错误。
2.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选D 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3.CaCO3是一种常见的盐,其不能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B CaCO3CaO+CO2↑(分解反应),CaCO3+CO2+H2O===Ca(HCO3)2(化合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由以上反应知CaCO3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4.下列是某同学对KHSO4的物质类型进行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组成知它是化合物
B.因它含有钾离子与酸根离子,故KHSO4是钾盐
C.KHSO4可以称为硫酸盐
D.因为它含有与酸相同的元素氢,故KHSO4也可称为酸
解析:选
D 因KHSO4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对;KHSO4是盐且含有钾元素,B对;KHSO4属于硫酸盐,C对;KHSO4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为H+和K+,故它不是酸,D错。
5.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的时候,常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下列4组物质:
①Mg O2 N2 NO
②NaOH HCl CH4 KCl
③H2CO3 H2SO4 NaOH HNO3
④CaO SO2 CO2 SiO2
从物质的基本分类看,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属于同一类,这4种物质分别是( )
A.Mg HCl H2CO3 CaO
B.O2 NaOH H2SO4 SO2
C.NO CH4 NaOH CaO
D.NO KCl HNO3 SO2
解析:选C ①中NO属于化合物,其他三种都属于单质;②中CH4属于有机化合物,其他三种都属于无机化合物;③中NaOH属于碱,其他三种属于酸;④中CaO属于金属氧化物,其他三种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6.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
CuCl2
Ag
HCl
解析:选C 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也不能反应,D中乙与丙、丙与丁均不能反应,故A、B、D不符合题意。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O22CO2;乙和丙:CO+CuOCu+CO2;丙和丁:2CuO+C2Cu+CO2↑;甲和丁:C+O2CO2,丁→乙:2C+O22CO。
7.下列各选项最后的物质是要制取的物质,其中不可能得到的是( )
A.CaCO3CaOCa(OH)2NaOH溶液
B.CuCuOCuSO4溶液
Cu(OH)2沉淀
C.KMnO4O2SO3H2SO4
D.BaCO3BaCl2溶液HCl溶液
解析:选C C项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
8.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Cl
K2SO4
KCl
NH4Cl
C
Na2SO4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解析:选C C项中Na2SO4、K2SO4分别属于钠盐、钾盐,但根据阴离子判断都属于硫酸盐;KCl和NH4Cl分别属于钾盐和铵盐,根据阴离子判断,都属于盐酸盐;A、B项中的NaCl属于钠盐或盐酸盐,A、D项中的(NH4)2SO4属于铵盐或硫酸盐,都不符合图示关系。
9.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如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Cl②_____
③_____④Ba(OH)2
⑤Na2CO3⑥_____
⑦CO2⑧Na2O
⑨NH3⑩H2O2
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上表中②③⑥后面。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常见的酸有H2SO4、HNO3、HCl、H2CO3等;碱有NaOH、KOH、Ba(OH)2、Ca(OH)2等;盐有NaCl、Na2SO4、Na2CO3、NaNO3、Na2SO3等。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CO2(少量)+2NaOH===Na2CO3+H2O。
答案:(1)树状分类法
(2)②H2SO4(或HNO3或H2CO3) ③NaOH(或KOH) ⑥Na2SO4(或K2CO3或Na2SO3或NaNO3)(本小题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3)2NaOH+CO2(少量)===Na2CO3+H2O
10.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4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请分别填出其化学式。
甲:Na、H2、O2、Cl2;
乙:CO、Na2O、CO2、SO2;
丙:NaOH、K2CO3、KHCO3、K2SO4;
丁:NaOH、Ca(OH)2、KOH、NaCl。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根据下图写出序号所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组物质中只有Na是金属单质,其余是非金属单质;乙组物质中只有Na2O是金属氧化物,其余是非金属氧化物;丙组中只有NaOH是碱,其余是盐;丁组中只有NaCl是盐,其余是碱。
(2)由图可知是Na―→Na2O―→NaOH―→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4Na+O2===2Na2O,Na2O+H2O===2NaOH,NaOH+HCl===NaCl+H2O
答案:(1)Na Na2O NaOH NaCl
(2)①4Na+O2===2Na2O
②Na2O+H2O===2NaOH
③NaOH+HCl===NaCl+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