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说课(课件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说课(课件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1-12 23:18:59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Company
Logo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Company
Logo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Company
Logo二、教法分析Company
Logo三、学法指导Company
Logo 四、教学设计教授新知随堂反馈板书设计作业布置Company
Logo1、教授新知 ① 创设意境 引入新课
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思考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能安然无恙呢?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进一步强调重点。Company
Logo②复习旧知,解释燃烧
学生上台写出磷、镁、铁等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说出其燃烧的现象。通过回顾旧知来建构新知,得出“燃烧”的概念Company
Logo ③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Company
Logo④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教师提问】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吗?燃烧需要条件吗?⑤演示实验【实验1】在酒精灯火焰点燃粉笔和小木条(探究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3】用火柴点燃纸和煤块(探究燃烧是否需要一定的温度)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并指明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外界条件而改变,以突破难点Company
Logo⑥总结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2.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回顾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用所学知识分析手帕烧不坏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Company
Logo⑦创设情境 自然过渡多媒体展示由于燃烧失控引起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Company
Logo 学生演示: 吹灭
煽灭
用水浇灭
用大烧杯盖灭
用细沙盖灭
湿布扑灭


使温度降低到可
燃物着火点以下 隔绝氧气 隔离可燃物 ⑧探究灭火原理剪掉烛芯
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点燃几支蜡烛,让学生利用提供水、细沙、湿抹布、烧杯、剪刀等物品上台演示熄灭蜡烛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熄灭蜡烛的方法都是破坏了燃烧所需的哪些条件?
Company
Logo灭火原理一:隔离可燃物灭火原理三: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二:隔绝氧气或空气⑨总结灭火原理在归纳中,突现重点并教师强调:不是降低着火点,以进一步突破难点。 www.themegallery.comCompany
Logo釜底抽薪‘吹’风点火燧人氏钻木取火给出一些包含本节课内容的成语的图片让学生抢答说出其中包含的道理;

3、随堂反馈Company
Logo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找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ompany
Logo4、作业布置(1)课后相关习题
(2)相关知识的测试卷
(3)预习第二课时内容:爆炸及完全燃烧 和不完全燃烧Company
Logo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
二、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燃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具备 三、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离空气(或氧气) 熄灭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意满足其一5、板书设计Company
Logo五、教学反思教学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思维为重点以实验为基础
但美中不足的是对学习小组的利用不够充分,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
反思六、教学评价由于本节课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因此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理想,能够较好地做到学以致用Company
LogoThank You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六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燃烧及燃烧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以及防火与灭火四个部分。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化学变化,在第二章学习中接触了一些燃烧的实例,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本课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回顾已学知识,还有利于以后对金属锈蚀及防护的学习,因此本课题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程生活的现象; 能利用灭火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重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索和灭火原理的应用以及对着火点的理解
4、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思考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学生观察,思考
引起学生的关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进一步强调重点
复习旧知,解释燃烧
上台写出硫、磷、镁、铁等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说说此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点
通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
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提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见过不少物质的燃烧,那是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呢?燃烧需要条件吗?
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实验1】在酒精灯火焰点燃粉笔和小木条(探究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3】用火柴点燃纸和煤块(探究燃烧是否需要一定的温度)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回答并记忆
再次提到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分析其烧不坏的原因
学生回答
学以致用,解决疑惑,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过渡】多媒体展示由于燃烧失控引起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
学生观看
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知识,增强兴趣
【自主探究实验】点燃几支蜡烛,并提供水、湿抹布、烧杯、剪刀等物品,让学生上台演示熄灭蜡烛的实验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这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
【归纳总结】引导其说出熄灭蜡烛的原理,从而进一步得出灭火的三条途径。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通过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的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并加以对比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对比,系统地记忆新知识
【随堂反馈】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并回答
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非常有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
【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隔离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本节课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把目光聚焦到知识层面,忽略了这节课从属于化学与社会模块的事实,课堂挖掘得不够,学生的体会也不深。
七、说教学评价
由于本节课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因此学生对知识得理解和掌握比较理想。并且在课上对本节课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能够较好地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