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课时达标训练+教学案):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件+课时达标训练+教学案):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4 08:54:28

文档简介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戏曲的起源

起源
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萌芽
“傩”是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场所“梨园”,表演具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形成
两宋之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南戏,它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1)特点:
①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结合。
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③演员用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的更替。
(2)影响: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②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2.昆曲
(1)范围:江南昆山。
(2)特色:
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
②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③主要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
(3)影响:
①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发展成全国性剧种。
②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影响深远。
③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背景
(1)外因:明清时期,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内因: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2.形成
徽班吸收湖北汉调、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多种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
3.特点
(1)艺术程式: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3)艺术手段:综合运用唱、念、做、打。
(4)渲染气氛: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
4.影响
(1)将中国戏曲推向新高峰,被誉为“国粹”。
(2)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奇光异彩。
1.昆曲为什么被誉为“百戏之祖”?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2.京剧与元杂剧
京剧虽叫“京剧”,但它并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以南方的徽调、汉调为主,整合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而形成的。所谓“京剧”是指它在北京形成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但元杂剧在元代之后就衰落了,它与京剧关系不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
3.戏剧的功能
戏剧作为一种世俗文化,固然有娱乐的功能,但是其社会教育功能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戏曲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社会教育功能更加突出。伴随着中国戏剧走出国门,戏剧也成了促进国际交流、加深中外人民友谊的纽带。

主题一
京剧的发展历程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就有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二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1790年)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戏剧的成就。
(2)依据材料探究,京剧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1)中国古代戏剧成绩卓著,历史悠久。最早的有傩戏,宋代出现南戏,元代杂剧兴盛,清朝形成京剧。
(2)清朝前期,在徽剧基础上吸收了京、秦二腔,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京剧艺术。
[归纳总结]
京剧的形成
(1)明清时期,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达官贵人、商人、艺人云集,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2)“四大徽班”进京促使了徽剧与汉调融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使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对点训练]
1.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图画卷(局部),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
A.徽剧 B.秦腔 C.越剧 D.黄梅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迁移分析能力。京剧艺术是在徽剧和汉剧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主题二
京剧的艺术成就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 当许多国家级的贵宾来我国访问,我们用于招待贵宾的民族式的文化大餐少不了的是京剧这道名菜。每年北京的涉外演出(含港、澳、台)超过2 000场,最高时达6 000多场。
(1)据材料一探究京剧艺术的特点。
(2)结合材料探究,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提示:(1)虚实结合;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2)京剧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归纳总结]
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1)艺术特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表演精致细腻,以“武戏文唱”见佳。
(2)成就: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出现以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著名艺人;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点训练]
2.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选C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命题角度:1.傩仪、南戏。2.元杂剧、昆曲。
[典题例析]
[例1]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
A.城镇经济繁荣 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题思路]

[答案] A
[题组冲关]

1.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D.把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
解析:选A 《窦娥冤》体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封建社会的腐朽。故选A。
2.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戏剧传奇兴起的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传奇这种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二
京 剧

命题角度:1.京剧的形成过程。2.京剧的艺术特征。
[典题例析]
[例2]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题思路]

[答案] B
[题组冲关]
3.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材料反映的是( )
A.徽商聚集经商
B.桐城学派讲学
C.安徽士子求学
D.徽班进京唱戏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等判断,材料所指是京剧产生、发展时期的概况,故选D。
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主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选A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说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A项正确。B项的“戏曲之祖”、C项的“元末初创”是说昆曲;D项“康乾京化”错误。
———————————————[课堂小结·建通史]—————————————————

中国古代之关键词——
梨园春秋,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
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
[文化上]
(1)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唐代宫廷中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一种戏曲,称“南戏”。
(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政治上]
(1)中国古代戏曲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先民头戴面具装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傩”戏,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都映射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是达官贵人的天堂,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在封建政府的推动下,徽剧、汉剧等融合形成京剧。

[经济上]
(1)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2)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两宋之际出现了“南戏”,元代进入了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元杂剧。
(3)明清时期,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作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京剧得以产生并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
1.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对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3)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伴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
(4)明清时期,政治思想上专制强化、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在绘画方面出现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的作品和画家。
2.宋元时期和清朝戏曲繁荣发展的原因
(1)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坊市界限废弛,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在当时的南方,出现了流行的戏曲形式——南戏;元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得到发展和流行。宋元时期戏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特别是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造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戏曲发展的又一动力。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使人民的生活处于困苦之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无门、怀才不遇,又不满社会现实,这也使戏曲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
(2)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和外来商人的涌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四方艺人纷纷聚集北京。四大徽班的进京和京剧的产生、发展,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课件43张PPT。谢谢!课时达标训练(十) 梨园春秋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其中□处最可能是(  )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昆曲
2.右图为温州南戏张协状元演出照,这一剧种起源于宋代南方,当时南戏发展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瓦舍的出现
C.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
D.傩戏处于兴盛时期
3.“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4.“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6.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京剧是在清乾隆年间正式形成的
B.京剧以昆曲和秦腔为基础
C.早期的京剧行当有生、旦、净、末四行
D.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片段被拍成电影
7.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京剧的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8.右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这部电影,可以做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7分)
课时达标训练(十)
1.选A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酬神”“师巫唱演”推断可能是傩戏。
2.选D 傩戏是我国戏剧的源头,与南戏无关,故选D。
3.选C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4.选B 在蒙古族入主中原,汉族士大夫们仕途不得志,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壮大的情况下,元杂剧应运而生。
5.选D 杂剧俑和京剧脸谱都是古代戏曲的造型和脸谱,所以研究课题应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故选D。
6.选D 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A项错误;京剧以徽剧和汉剧为基础,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B项错误;早期的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C项错误。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片段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故D项正确。
7.选A 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是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京剧是多个剧种互相融合的产物。故选A。B项京剧后来发展为“国剧”,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京剧成熟于同光年间。
8.选C A项不正确,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B项“可靠”的表述错误;D项中的时间“乾隆年间”不正确。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梅兰芳在京剧中饰演“旦角”,故选C。
9.解析:本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市民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文字作用
(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
(1)出现:
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
1.形成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
朝代
原因
主要表现
代表作品
秦汉
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字”。汉代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数是实用性文字
秦《泰山刻石》
魏晋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王羲之的《兰亭序》
隋唐
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
宋代
“重文轻武”,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代
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祝枝山、文征明
3.书法特点
(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
(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颜家庙碑》
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

主题一
汉字的演变

[史料探究]
材料
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提示: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
[归纳总结]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通过整理金文,形成“籀文”。
(3)秦统一后,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朝后期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
(4)汉魏时期在隶书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草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即行书。楷书确立了汉字的形体规范。
[对点训练]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
A.甲骨文的形成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楷书的形成
D.汉字演变为书法
解析:选A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时盛行甲骨文,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在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之后。
主题二
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颜真卿《多宝塔碑》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材料三 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征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征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1)观察材料一图片,说明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并探究隋唐时期书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探究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探究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
提示:(1)颜真卿的楷书端正浑厚,雍容大度。特点: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2)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归纳总结]
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安定,书法讲究法度和规范。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对点训练]
2.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这种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解析:选D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狂放,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考点一
汉字的演变

命题角度:1.汉字字体的演变。2.汉字演变的趋势。
[典题例析]
[例1]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的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1.右图为某青铜鼎中的铭文拓片,图中文字( )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B.是周代文字主要的表现形式
C.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D.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解析:选B 青铜器中的文字为金文,与之相符的是B项。
2.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解析:选C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其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考点二
书法艺术

命题角度:1.书法的艺术特点。
2.书法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典题例析]
[例2]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A B C D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3.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三千多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楷书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被称为“书圣”
C.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推陈出新,分别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D.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解析:选A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字如其人”,写字体现着一个人的个性。观察右图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他的书法体现了( )
A.运笔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国力强盛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B.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C.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表达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
D.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平庸无奇
解析:选A 结合唐朝的时代背景,并联系颜真卿的书法特点分析,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书法讲究规范和法度,颜真卿的楷书即是杰出代表。A项符合题意。

———————————————[课堂小结·建通史]—————————————————
中国古代之关键词——
汉字构型独特,充满活力,书法刚柔自如,
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文化上]
(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秦朝“书同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3)汉字的书法正是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政治上]
(1)商代把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祭祀盛行,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3)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
(1)汉字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逐渐成熟,并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2)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书法艺术呈现出讲究规范法度的特点。
(3)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4)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课件43张PPT。谢谢!课时达标训练(七) 汉字与书法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对“石破天惊”解读准确的是(  )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2.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舞蹈        B.戏剧
C.音乐 D.书法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亲临泰山封禅,并命丞相李斯刻石以纪功。如果让你从书法的角度评价李斯所刻铭文,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最准确(  )
A.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B.起笔、运笔、转折、收笔,都能曲尽其妙
C.注重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D.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4.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5.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A     B     C     D
6.“张颠没(殁)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斯书大字大如斗。”诗中“零陵沙门”指的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吴道子 D.怀素
7.《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8.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观察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作品字形严谨,应该创作于秦汉时期
B.该作品字形多变,体现了“尚意”的特征
C.该作品运笔洒脱,体现了书法的实用功能
D.该作品字形方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二 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书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课时达标训练(七)
1.选C 材料强调“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故选C。A、B、D三项说法错误。
2.选D 材料中的“横”“竖”“撇”“勾”“点”表明该种艺术形式为书法。
3.选A 秦朝的官方字体是小篆,A项描述的是小篆的特点。B项是晋人书法的特点;C项是颜真卿书法的特点;D项是明代书法的特点,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排除。
4.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秦朝官方文字为小篆,李斯所用书体不是隶书,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错误。故选A。
5.选C 从题干中的“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可知是草书的特点。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C项是草书,D项是隶书。故选C。
6.选D 由所学可知,材料讲的是唐代书法。“张颠”指的是草书圣手张旭;“零陵沙门”指在草书方面有巨大造诣的怀素和尚。
7.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柳骨”说的是柳公权的书法,“颜筋”说的是颜真卿的书法,两人都是楷书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符合题意。
8.选B 图片中的书法是行书,而秦汉时期只有小篆和隶书,排除A项;该作品纵横奇倔,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力求体现艺术性,排除C、D两项。故选B。
9.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第(1)问,结合材料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越名教而任自然”等信息概括魏晋时期书法的特点;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成因。第(2)问,结合材料中“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概括隋唐书法的特点;结合隋唐一统、经济繁荣等时代特征分析成因。第(3)问,结合材料中“我书意造本无法”等信息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结合宋代的时代特征分析成因。
答案:(1)东晋书法虚玄灵动。形成原因: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特点:隋唐楷书讲究法度与规范。形成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与规范。
(3)特点: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原因: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第8课 笔墨丹青
课程标准: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
1.绘画艺术的起源
时期
特点
代表作
新石器
时代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集体
舞蹈图
战国
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人物龙凤图》
汉代
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2.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时代
特点
人物
作品
魏晋
时期
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强调“以形写神”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代
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3.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
文人意趣
民间风情
宋代
明清
宋代
明清
时代背景
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繁荣
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特点成就
更加注重意境,如马远、夏圭
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如朱耷
描绘市井生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反映世俗审美情趣,如版画、年画、布贴画等
二、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1.形式上,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注重写意的文人画。
2.手法上,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内容上,投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4.作用上,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宋代文人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注重向内心求索的理学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心性、情趣的修养和哲学的思考。
2.《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难得的历史文献价值,欣赏《清明上河图》,可以从中发现哪些信息?
商贾云集,店铺沿街而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3.如图所示,明清之际朱耷的画风具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具有这种风格,结合历史说说理由。
不拘成法,孤独冷淡。原因: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身为明朝宗室的朱耷鄙视满清统治,通过风格独特的画风表达不满之情。


主题一
中国绘画的时代特征

[史料探究]
《清明上河图》

《山径春行图》 《松鹰图》
(1)结合所学探究这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特点;《山径春行图》以“残山剩水”的构图特点反映了南宋政权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局特点;《松鹰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背景下,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政治、经济。
[归纳总结]
绘画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魏晋以来:社会的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朝: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
(3)宋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出现。
(4)明清时期:政治、思想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
[对点训练]
1.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其风格及寓意是( )
A.残山剩水、偏安江南
B.以无为有、休养生息
C.山清水秀、政治清明
D.气势宏伟、江山一统
解析:选A 宋朝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反映在绘画上,所画景物往往是残山剩水。故选A。


主题二
中国绘画的发展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鹳鱼石斧图》 《洛神赋图》
材料二
图一 《清明上河图》 图二 《墨梅图》
(1)简述《鹳鱼石斧图》和《洛神赋图》的艺术风格。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分别透露了什么信息?
提示:(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中国远古时代的杰作,不仅反映了人类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洛神赋图》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注重“以形写神”。
(2)类型:图一属于风俗画,图二属于文人画。信息:图一体现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光,反映了北宋经济的发展。图二集书法、绘画、篆刻、文学于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归纳总结]
中国绘画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则反映了对封建专制强化的不满和抗争。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向商品发展。至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对点训练]
2.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桠杈树,留待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 )
A.《鹳鱼石斧图》
B.《游春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朱耷的题画诗反映了写意画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以写实为主。
考点一
文人画的发展

命题角度:1.文人画的艺术特点。2.文人画的时代特征。
[典题例析]
[例1] 右图是中国清代名画《风竹图》,画中竹子数根,依于石旁,挺拔有力,有参天凌云之概。画上有画家自题:“波涛宦海几飘蓬,稚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A.讲究工笔重彩 B.强调个性表现
C.重视气势雄性 D.追求摹写逼真
[解题思路]

[答案] B

[题组冲关]
1.郑板桥的《墨竹图》修竹数根,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虚实,傲气风骨,是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的风格是( )
A.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
B.力图表现真实的景象
C.极力描绘多彩的现实
D.特别强调画面的完整
解析:选A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A项与题意相符。
2.
右图为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墨鱼图》,图中鱼的眼睛瞪得很大,被称为“瞪眼鱼”。作者这一夸张艺术手法的主要寓意是( )
A.反映了时代变迁、社会动荡和对现实的不满
B.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C.讽刺中国人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大势
D.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解析:选A 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明末清初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二
风俗画的发展

命题角度:1.风俗画的特点。2.风俗画的背景。
[典题例析]
[例2] 《水浒传》自诞生以来,颇受民众欢迎。很多画家都曾为其画过插图,对东亚各国的小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图是明代刻本《水浒传》插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原作者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
B.反映了明朝文人画的流行
C.插图书迎合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喜好
D.弥补了原著作内容枯燥,语言艰涩的缺陷
[解题思路]

[答案] C
[题组冲关]
3.欣赏下图,它体现了浓郁的( )


A.文人意趣 B.民间风情
C.质朴与浪漫 D.王朝鼎盛气象
解析:选B 图片属于体现民间风情的民间绘画。
4.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解析:选A 民俗文化繁盛的背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B项“政府扶持”和C项“文人推广”都无法在材料中反映;D项错在“普遍”。
———————————————[课堂小结·建通史]—————————————————

中国古代之关键词——
笔墨丹青、文人意趣、民间风情,
凸显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文化上]
(1)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2)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有两种,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政治上]
(1)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用人标准,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强调“以形写神”。
(2)唐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完善,在绘画全面辉煌的氛围中,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在时代变化、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经济上]
(1)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纺织品、瓷器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
(2)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生活场景和城内的繁华街市。
(3)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雅俗共赏的木刻版画,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课件42张PPT。谢谢!课时达标训练(八) 笔墨丹青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2.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此人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吴道子 D.王夫之
3.东晋雕塑家戴逵(326~396),铚县(今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对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士大夫画家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B.《夫妇宴饮图》堪称此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C.顾恺之主张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洛神赋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4.南宋赵孟坚在《墨兰图》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出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现藏于故宫。该画(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文人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6.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风俗画,刻画习俗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7.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为宋代的《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  )
A.活跃的商品经济
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
D.生动的市井生活
8.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于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梁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0分)
课时达标训练(八)
1.选C “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即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
2.选A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故选A。
3.选B 题干体现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夫妇宴饮图》为东汉时期的工笔画的杰作,时间与题干不符。
4.选C 解题关键是区分风俗画与文人画的特征。风俗画多反映普通民众的欣赏品位,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色。文人画多体现知识分子的情趣,呈现出高雅脱俗的特征,且文人画集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选C。
5.选C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故选C。
6.选C 由材料可知,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将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这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的特点。故选C。
7.选B 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该图属于世情风俗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只是侧面反映。
8.选C 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9.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信息出发,“瓦子(戏场)”“ 茶馆”等体现文化活动频繁,商店等“营业到三更”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达。第(2)问,注意材料及出处,考查对理学积极方面的认识。第(3)问,“特点”结合绘画意境和所学概括;“原因”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分析。
答案:(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2)注重气节和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特点: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楚辞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地位:“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及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2)代表人物:
①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
②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
(1)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他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2)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慷慨激昂、浓郁悲凉。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
(3)柳永:词风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体现市民情趣,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3.元曲
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三、明清小说
1.背景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扩大。
(3)印刷术不断完善。
(4)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2.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书名
作者
时间
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古代第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中国第一部
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明朝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率先以市井人物与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的长篇小说
“三言二拍”
凌濛初
明朝
晚明短篇小说集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文言短篇小说集
1.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有多方面影响。《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2.诗、词、曲的区别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3.下图是哪一部小说中的人物?此小说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图中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剧照,他们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背景: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乾隆盛世时期,但是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矛盾,隐藏着重重危机;当时的中国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时期;伴随着新兴市民社会力量的发展,晚明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呼声。


主题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结合材料探究,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2)综合上述内容,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提示:(1)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归纳总结]
社会变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影响
(1)唐诗: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2)宋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城市经济发展,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分表达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元散曲: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对点训练]
1.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解析:选C 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人诗歌……略无避隐”“‘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分析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主题二
明清小说

[史料探究]
材料 在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无意之间,他在街上走,看到满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桔,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桔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两银子买下。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2)上述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你对学者利用这类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提示:(1)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轻商观念转变;人们已经从事海外贸易;商人渴望通过投机实现一夜暴富。
(2)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文学作品又有一定的虚构性,用做历史研究参考资料必须慎重。
[归纳总结]
明清政治、经济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
(2)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一些文人对社会现实日益不满,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对点训练]
2.一定时期的文化必然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明清文学的主流是章回体裁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B.明清政府对文化的重视
C.科举制度盛行
D.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扩大
解析:选D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因此章回体裁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
考点一
唐诗宋词

命题角度:1.唐诗宋词的艺术特征。
2.唐诗宋词的时代特征。
[典题例析]
[例1]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指密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自成一家”的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柳永 D.辛弃疾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1.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解析:选B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B项体现的是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
2.有人这样评价宋朝的两位豪放派词人:一位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位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辛弃疾、李清照
B.陆游、辛弃疾
C.苏轼、辛弃疾
D.陆游、李清照
解析:选C 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苏轼以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辛弃疾的作品多表达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故C项正确。李清照属于婉约派,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作品风格豪迈,诗作极多,但词作不多,故排除A、B、D三项。
考点二
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命题角度:1.文学世俗化的原因。
2.文学世俗化的表现。
[典题例析]
[例2]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题思路]

[答案] C
[题组冲关]
3.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选C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他们需要新的文学形式和题材来满足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章回小说也就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故C项正确。
4.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赋在武帝时期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解析:选D 文学体裁方面出现世俗化,即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是在宋朝以后,排除A、B两项;而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是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天下分裂。故选D。
———————————————[课堂小结·建通史]—————————————————

中国古代之关键词——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小说是时代精神的火花
[文化上]
(1)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形式,它们都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风情。
(2)明清小说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政治上]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2)唐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科举考试中“以诗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宋代内忧外患,宋词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时代特色。
(3)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等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同时也推动了反封建小说的兴起。

[经济上]
(1)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3)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课件43张PPT。谢谢!课时达标训练(九) 诗歌与小说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2.(2014·重庆高考)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3.汉武帝时期的赋以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为特征,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社会动乱和经济凋敝
B.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C.国力的强盛
D.宏阔广大的文人精神
4.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李白
5.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 B.《诗经》
C.《全汉赋》 D.《全唐诗》
6.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7.网络上曾出现一个戏说古典名著的帖子,其中“最无奈的答案”说:“西游,神仙靠不住!”根据这一提示,与答案为“盟友靠不住”相对应的名著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聊斋志异》
8.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18分)
9.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豪放洒脱的“诗仙”  悲天悯人的“诗圣”
材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何不同?分析其社会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7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认识。(2分)

课时达标训练(九)
1.选B 材料信息“思无邪”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A项是《诗经》的历史地位,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选D 《诗经》中的作品多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老子的作品体现的是辩证法,明显与材料所反映的风格不符,A、B两项错误;庄子的作品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但并不以“美人芳草”入题,C项错误;屈原的《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且常以“美人芳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D项正确。
3.选C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本质上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故选C。
4.选C 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排除D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创作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A、B两项排除。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切盼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故选C。
5.选A 根据所学,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材料符合这一特征。故选A。
6.选C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同时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忠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体现了明清小说反传统的特点,故均排除。
7.选C 根据著作的内容可判断是《三国演义》,描述的是魏、蜀、吴三国间的混战局面。
8.选D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市民文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①正确;元曲和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日益增强的要求,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9.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为主题,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汉赋的数量和内容并结合汉代的时代特征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及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特征概括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特征回答。第(4)问,从文学和时代的对应关系回答。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的代表性文体;赋受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诗风: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
(3)特点:神魔、世情小说盛行。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厉行思想文化专制。
(4)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时代促进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