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
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
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
手电筒若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后来,在16世纪中叶,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学说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第一次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客观规律,发现了真正的太阳系。(展示课件)
师: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才发现了日心说,我们应该学习哥白尼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2个内容,地球的自转?
板书:二、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页内容,想一想,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生: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师:自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呢?
生:地轴。
板书:1、地球自转的特点
旋转中心:地轴
师: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呢?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板书:方向:自西向东
师:地球自转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生: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板书:时间:24小时,一天。
师: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是按什么时针方向转动呢?
生: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是按什么时针方向转动呢?
生: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如下图所示(展示课件)
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原因了,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人在赤道上一天随地球自转一圈就是八万里。
师:(承转)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了许多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展示课件)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那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总结一下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呢?
生:昼夜的更替。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吗?
2、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夜会怎样呢?
小组讨论后由组长阐述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师:(展示课件)图中的红线示意的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并且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了解晨昏线,便可知图示区域中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这样自转就产生了第2个地理现象——时间的差异。
板书:(2)时间的差异(展示课件)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教材P13页课后的活动第3题。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生:因为畅畅在昼半球,而姨妈在夜半球。(展示课件)
【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一会找一位同学帮老师添一下。(2分钟讨论)
师:找一位同学帮老师填一下地球的自转的表格。(课件展示)
地球的自转
方向
?
围绕的中心
?
周期
?
地理意义
?
师: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老师这里有一首地球自转的诗歌,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自西向东绕轴转,一周时间为一天;
地球本身不透明,阳光只能照一半;
东方日出西落日,作息时间有早晚;
地球自转不间断,昼夜交替是必然;
拿地球仪来演示,其实道理很简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由此而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的另外一种运动——地球的公转,大家将课本13页和14页的内容预习一下,下节课我们有个小活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的特点,以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手电筒、短绳等工具。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特点是什么?(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3.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小组讨论后由组长阐述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讲授新课】
板书:地球的公转
师:(展示课件)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为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板书: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师:(展示课件)同学们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略。
师:地球绕日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首先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展示课件)
板书: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师:由于太阳直射的不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出现了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填写这个表格。(展示课件)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季节
月份
成因
春
夏
秋
冬
板书:3、四季的变化
师: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生: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板书:4、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安徽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师:(展示课件)讲解五带的范围、有无阳光直射、昼夜状况。
展示五带相关图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公转的基本规律和由此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较难,同学们课后好好复习巩固,并和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自转这节内容相比较并总结。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大家一下填一下表格。(展示课件)
课件28张PPT。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送瘟神》
毛泽东课堂导入地心说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人类认识的过程日心说 16世纪中叶,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学说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第一次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客观规律,发现了真正的太阳系。人类认识的过程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演示地球自转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旋转中心: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地轴24小时,一天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地球自转的特征
地球的自转演示昼夜更替1.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吗?
2.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夜会怎样呢?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昼夜地球的自转 北京的畅畅想要给远在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应该如何问候呢?为什么?姨妈: 好!畅畅: 好!晚上上午试一试例题讲解自西向东地轴一天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 课堂小结自西向东绕轴转,一周时间为一天;
地球本身不透明,阳光只能照一半;
东方日出西落日,作息时间有早晚;
地球自转不间断,昼夜交替是必然;
拿地球仪来演示,其实道理很简单。记一记课堂小结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运用地球仪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阅读演示实验示意图,帮他们解决下列问题。【演示实验】在暗室里,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如果从北极上空看是_____时针方向;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_____________现象;
(3)图中的C、D两点随着地球自转将要进入________(白天、黑夜),C、D两点中白昼时间更长的是???????点,说明了在该日地球的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逆昼夜交替白天C随堂练习第二课时演示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的特点是什么?(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3.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观察讨论实验探究地球公转的特征
公转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绕转中心公转周期公转轨道太阳一年轨道形状为椭圆形地球公转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3°26′N23°26′S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0°地球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赤道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无无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地球公转季节的变化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地球公转地球五带的划分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无阳光直射无阳光直射有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
地球五带热带地区地球五带北温带地球五带北寒带爱斯基摩人的一家地球五带南寒带地球五带赤道0°北回归线
23.5°N赤道0°南回归线
23.5 °S向北移动
北半球向南移动
北半球向南移动
南半球向北移动
南半球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昼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春夏秋冬地球五带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各题。(1)图一是地球????????(公转、自转)示意图,从图得知,一年中,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
(2)图二是地球运动到??_____(甲、乙、丙、丁)处的示意图。此时太阳直射在????????????___(纬线名称),我们当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的是?????___(极昼极夜)现象。写出图二中点①的经纬度_____________?????????。
(3)家住北京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四幅图中记录夏至日的是图????????。(4)当地球公转到甲、丙两点时,太阳直射在?????___(纬线名称)上,全球昼夜?????____。图一图二公转南、北回归线(23.5°N—23.5°S)丁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极昼23.5°N,60°EA赤道等长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