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中作者蕴涵的复杂情感。
4.理解文章一笔两用的写法,并模仿练习。
教学重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中作者蕴涵的复杂情感。
3.理解文章一笔两用的写法,并模仿练习。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一笔两用的写法,并模仿练习。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朗读二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2.多媒体教学
3.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21cnjy.com
二、检查预习
1.?请一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纠正。(多媒体投影:预习要求)
2.?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三、文言知识
(多媒体投影:总结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把)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2.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彻(名词作状语,向下)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心乐之(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快乐)
4.文言句式:
省略句
日光下彻(潭水)(省略宾语“潭水”)
坐(于)潭上(省略介词“于”)
(溪泉)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四、读品文意: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石奇,水清,树绿,境凄,鱼乐)
(二)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小石潭
1.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使游客也产生愉悦的情感。21教育网
2.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介绍小石潭。
(三)思考:小石潭如此美妙,作者的心情也很愉悦吗?从文中找出能够反映作者情感的词语。
板书:乐??????忧
作者为什么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
(作者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难免孤寂凄凉。于是想寄情山水,排遣忧情)
思考: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既然作者如此忧郁,为什么还会把小石潭写的如此之美呢?
老师在读他的《永州八记》中得到了一点启示,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者被贬,极度苦闷,于是随意游玩,无意中发现了高大,险峻的西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有人说,作者之所以对西山情有独钟,正是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追求,这是明写西山,暗写自己。因此,我们能否也能大胆推测一下:文中的小石潭和作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老师小结:一是小石潭景色很美,这正象征了作者高雅的志趣,远大的抱负,出众的才华。二是美妙的小石潭被隐藏在幽暗的地方,不被发现,无人欣赏,是不是也象征着作者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呢?所以作者看到幽美的小石潭后,不禁联想到自己,顾影自怜,觉得和它同病相怜,匆匆离去。所以《中华文学通史》中说:“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课文,走入作品情境
五、读析美点
(出示课文第二段)
1.??请一生谈谈你对本段文字在写作上的技巧的理解。
(老师小结:本段文字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却没有直接写水,而是通过鱼影光来点染,着重表现鱼之游,鱼之影,鱼之乐。全段不着一水字,却处处表现水。明写鱼,暗写水,既写鱼,又写水。这就是“一笔两用”21·cn·jy·com
2.??全班朗读第二段。
3.??老师分析一笔两用的特点
六.仿写练习:
仿一笔两用的写法写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