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背诵并翻译《智子疑邻》;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文言词语,记住《智子疑邻》中重点词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不随便怀疑别人,要听取合理建议;
二、教学重点
1、能背诵并翻译《智子疑邻》(直译);
2、积累文言词语,记住《智子疑邻》中重点词义;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明确:夸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是盗贼
二、学习文言文寓言
1、生自由朗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
2、生齐读。
3、生根据注释,试译课文,疏通文意: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4、师强调学生积累以下重点词语
(1)筑:修补
(2)其邻人之父亦云:父即古代对老年人(多指男性)的称呼
(3)大亡其财:亡即丢失
(4)天雨墙坏:雨即下雨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⑴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⑶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⑷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⑴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⑵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多角度理解寓意。
处理问题应依客观现实,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凭关系的亲疏,这样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遇事应冷静、理智的分析、对待。
判断事情应该客观、公正、不可以加入主观因素
3、老师小结:
我们该客观、公正、理智地待人处世。我想,这也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给人留下的深刻启示。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寓言的寓意,指引智慧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辨证地看待得失、祸福。
教学设想
课文虽简短,但意蕴颇丰。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触摸文字,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导入时从“失”字入手,对“得”“失”进行汉字寻根,为理解课文做铺垫。理解课文内容时,从“福”“祸”切入,对话文本感知内容;对话编者,提升认识;对话生活,丰富体验。
教学过程
一、汉字寻根导入
猜一猜:“失”“得”的篆书字体。每个汉字是活的,只要你用心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呼吸。
揭题、读题、解题:塞翁失马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划出生字难词。
2、学习生字难词
何遽(jù)
堕(duò)折其髀(bì)
跛(bǒ)
3、听读
4、字正腔圆地读
5、抑扬顿挫地读
三、对话文本,感知内容
——抓文眼“祸”“福”切入:刚才读了几遍之后,是否有词像“得失”一样复活了,忽然间跳入你的脑海?
品读中注意以下几个板块:
板块1:文言实词和虚词
板块2:再现情境:塞上乡邻与塞翁的对话。
板块3:面对生活突变,面对得与失、祸与福、好事与坏事,人们都来安慰,都来祝贺,但有一个人,他的态度始终没变,他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板块4:“魔鬼藏在细节中”,你能从哪些细微之处感受到福中藏祸,祸中藏福?
板块5:为故事作结,闻此讯,其父捋着长须,笑曰: 。
四、对话编者,提升认识
这些深刻的道理不仅是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更是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编者告诉我们的。有人说,文中的智慧老人是作者编者刘安的化身,你赞成吗?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被废王位后在旅途中绝食而死。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
刘安好黄白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没能炼成长生不老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
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他招募的宾客和术士最多时竟达到了几千人。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而且还经常与他进行为政、治学以及做人的讨论。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后因门客雷被、伍被告发,汉武帝罗以叛逆等罪,刘安被迫自杀。
五、对话生活,丰富体验
1、同学们,有人说,学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智慧的生活。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用寓言的道理指引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读了这则寓言后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指出;客观因素很重要,但不能否定主观努力的作用。
2、有一种生活叫智慧。愿我们用生活的智慧去明得失,辨祸福,用生活的智慧去智慧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扩展阅读:《淮南王.人间训》选段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智慧 失——得
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