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目标: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重点1.板书:柳 问: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柳树是怎样的?在柳前加()。生自由答。2.把课题板书完整: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补充: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不可思议???? 虐杀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起死回生??? 摧毁???????????? 吟诵锻铸???????????? 卓越???????????? 韧劲???????????? 深邃?????????? 凝滞A.指读,注意正音。B.引词入文,理解词语。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们知道这株柳在作者的心中是——神奇的,是神奇到令他望而生畏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先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它生长环境的恶劣。)二、学习3、4段,感受生长环境“神奇” 1.指名读3、4小节,看看是在怎样的一片土地上长出了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 2.用文中词语来说说你读到看到的青藏高原。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课件出示图片、诗歌,朗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根本看不到 任何 一棵树…… 3.看着这片土地,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想到什么样的词语和诗句。 (生交流)课件出示边塞诗词。(朗读) 4.看着这片土地,作者一瞅见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哦”怎么读?“哦”里包含着的是什么?) (惊讶,诧异,出乎意料) 师:是呀,在这样一片荒凉的原野上,居然生长着这样的一株柳树,怎能让人不诧异,怎能让人不惊奇?不过也正因为这片土地的荒凉,才更能衬托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板书:衬托)这时再读这段描写柳树的句子,相信你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出示第5小节,齐读。)4.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株柳是怎样的呢?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这株柳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自学后交流。 三、学习第6、7段,生长过程显“神奇” 1.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7两小节,看看这株柳树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请画出重点词句细细体会。 (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通过读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的? 出示句一: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补充青海高原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绝不宽容”、“任何”:不仅仅是柳树,所有绿色的生命青海高原都不会给它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机会。(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出示句二: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想象这株柳树曾经遭受过的摧残。在你想象的世界里,这株柳树正在遭受着怎样的命运? 出示句式练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开了缝,这株柳树()。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这株柳树()。 一声惊雷在天空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这株柳树()。 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对我们而言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但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而言,这却是生命的摧残,面对这样的摧残,这株柳树害怕了吗?(师生朗读这段话)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师生再读这段话)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它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这“绝不宽容”中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株柳,你的心灵一定会为之震颤。(齐读第5小节) ?这时候我们来看这个“撑立”,它仅仅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 (生交流) 师:这一撑撑出了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一撑撑出了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一撑撑出了一株神奇的柳树。(齐读第五小节最后一句) 四、学习第8自然段,对比灞河柳突出命运“神奇” 1.让我们想象,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是什么样呢?(生回答) 2.作者在第8小节就写了自己家乡灞河的柳,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板书:对比) 3.当灞河的柳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却要为保存生命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你知道这株柳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4.出示: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与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齐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看到的仅仅是这株神奇的柳树吗?(交流有着顽强毅力的人:夏洛蒂、霍金、谈迁、司马迁等)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我们也会像这株柳树那样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学完这篇课文,希望在你的心中能深深的种下这棵柳树,当你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想想这株柳,我想你一定会充满力量!(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凝望青海高原这株柳,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生长环境 衬托神奇 生长过程 想象不同命运 对比望而生畏 顽强抗争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明柳树的特点“()的柳”,因为这正是课文后面对比的内容。于是学生就用上了“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等词汇,理解词语的意思便轻松解决了。后面的对比课上也不许详细讲解了。课上,我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从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去感受柳树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