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0: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整体感知
1、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b.“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
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
分钟默写。
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a.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b.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c.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