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1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1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0: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知识)
2.
品评诗句,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能力)
3.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背景导入:同学们,70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军史奇迹。有一个伟人带领一支队伍,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长征即将结束时,他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板书:七律
长征)
2.
解题
“七律”即七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点名诗中所写的内容。
3.
预习展示
你对长征了解多少?《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你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吗?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了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时给学生创造学习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尤其课前预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意
1.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整体感知诗意。
逶迤
磅礴
等闲
开颜
这几个词你理解吗?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出你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吗?
“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等闲”要读出轻快豪迈之意。
3.
听录音,反复跟读,注意节奏、重音及韵脚,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律诗的方法,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同时,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研读想象,再现画面
1、诗中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五幅威武雄壮的图画,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图。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一段文字描述长征途中典型的场景和事例,充分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探究
交流展示。
3.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个个感人的画面。
(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欣赏五岭、乌蒙图片,了解背景资料:连绵起伏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只不过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的代表。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
(2)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欣赏金沙江图片,了解背景资料:这就是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平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欣赏巧渡金沙江视频。
欣赏大渡河图片,了解背景资料: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面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视频。
有感情朗读全联,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3)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欣赏雪山图片,了解背景资料:岷山是一座大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红军在山脚下每人喝了一碗辣椒水,借以抵御刺骨的严寒。脚无鞋袜、衣衫褴褛的红军向雪山挺进。由于饥饿、严寒和飞鹰难过的峭壁,有的战士坐下一休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有的战士坠落悬崖,有的战士倏然倒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留在这茫茫的雪山上。欣赏过雪山视频。
有感情朗读,读出翻越大雪山后的胜利、兴奋、信心。
4.
过渡:红军长征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还了解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红军怎么面对这些困难?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
小结:“只等闲”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长征精神)
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精神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并从五幅长征“征难图”中选择一幅,调动课外知识积累,通过联想和想象,能用一段文字描述长征途中典型的场景和事例,充分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预期达到提高理解概括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的目标。)
四、诵读想象,感悟诗情
欣赏《七律长征》感曲。过渡: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听《七律长征》歌曲诵读想象,进一步感悟诗情。)
五、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讨论〕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暖”和“寒”字有多样化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3.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而且岷山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从来没有人走过,毛主席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怎样理解“更喜”
?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内讨论,交流展示。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预期达到教学目标。)
六、拓展应用,升华情感
1.〔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回答问题: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要不要长征精神了?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总结:同学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
2.
延伸阅读,联系实际
积累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课件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 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联系实际,升华情感,达到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七、作业。
1.
读毛泽东诗词:《清平乐
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
2.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同时,提高书写能力,养成书写好习惯,做到规范书写。)
板书设计
远征难
七律
长征
长征精神
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