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二单元第7课《始终眷念着祖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二单元第7课《始终眷念着祖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1:00: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始终眷念着祖国》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着重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第5段中“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小说和散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特点。(重点、难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为回国所做的努力,理解他爱国报国的深情。(重点)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点)  (三)教具准备: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钱学森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学森的材料,增加对他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也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2、学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的关系是命定的,没有人能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导学问题设计
1、设计简历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给钱学森设计一份简历。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及成就,体会他身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感知课文,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的记叙顺叙与叙事线索。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作者情怀。
(1)、看课题,“眷恋”是什么意思?找出体现钱学胜眷恋祖国深情的句子,品味批注。
(2)你认为怎样理解“始终”?请在原文中找到证据,批注理解。
(3)、钱学森最后是怎样归国的?从中你又读出了哪些深刻内涵?
学生交流,结合理解以下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诵读句子:
(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的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好不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句表达的情感。)
三、小组探究:
1、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又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2、课文要表现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选材精当的写法)
六、主题归纳
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 ,表现了 。
(设计意图:领悟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七、拓展延伸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系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
明确:李四光、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动笔积累名言警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