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三单元第14课《木兰诗》教案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三单元第14课《木兰诗》教案设计+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1: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言词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品读诗歌,感受主人公的形象,使学生情操得到熏陶。
教学重点
加强诵读,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木兰。
(播放视频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其实不仅中国,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改编成了动画片上映,轰动了世界(展示美国迪斯尼公司动画片《花木兰》的图片)。这个人物形象来自于中国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诗》,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可见受到的评价之高。为什么花木兰的形象这么受人喜爱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二、诵读诗歌,感受木兰。
1、指名分段试读,纠正读音,指导朗读停顿。
预设: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鸣溅溅 戎机 金柝 阿姊
预设: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磨刀霍霍/向猪羊。不知木兰/是女郎。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再读,学习重要字词。
①出示:户、旦、但、戎、度、朔、策、郭、帖、走、安。
②比较词语:愿为市鞍马 赏赐百千强
东市买骏马 项为之强
③翻译几个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学生三读,概括诗歌的情节:代父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归来→回到家乡
三、品读诗歌,欣赏木兰。
1、自读诗歌,准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从“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
示例: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
明确: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孝顺、爱国、深明大义。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孝顺、依恋亲人。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英勇善战。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战功赫赫。
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脱我战时袍……对镜贴花黄——爱美。
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谨慎。
穿插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读出语气和情感。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读的舒缓沉郁一些,读出思亲的味道。
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要读出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感觉。
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重读“大”“十二”“卷卷”,以突出军情的紧急与被征召的无奈;“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读的干脆,读出断然下定决心的意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要读出气势,表现出木兰的矫健雄姿。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要读的缓慢沉郁,读出战地生活艰苦的味道。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重读“百战”“十年归”,表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
2、引导学生诵读理解最后一段。
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要读出一种自豪感,“安能辨我”读时要略微提高一些音调,之后略一停顿,“是雄雌”要读的一字一顿,但不要过重。
明确:这句诗是作者对木兰的评价,赞颂了木兰的谨慎、聪明、勇敢和能力不逊于男子。
四、深读诗歌,对话木兰。
我们用发现、鉴赏的眼光看到了一个阳刚、坚毅而又千娇百媚的木兰,你的心中肯定很多话要说。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假如你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你……
五、回读诗歌,再现木兰。
《木兰诗》说课稿
肃宁
张环环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关于战争的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说目标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为:
1、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言词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品读诗歌,感受主人公的形象,使学生情操得到熏陶。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
本文词句朴实,形象突出,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根据这个特点,拟定采用诵读法、创设情境法、启发法点拨法等进行本课的教学。
四、说学法
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读、思、品、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从文本走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学习古诗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初识木兰。
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展示美国迪斯尼公司关于《花木兰》的动画片图片,据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其实不仅中国,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改编成了动画片上映,轰动了世界。这个人物形象来自于中国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诗》,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可见受到的评价之高。为什么花木兰的形象这么受人喜爱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木兰诗》。”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兴奋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学生在高度亢奋的状态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诵读诗歌,感受木兰。
1、指名分段试读,纠正读音,指导朗读停顿。
(这一环节,以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初步感知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第一次阅读,是解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问题。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如“可汗”“
燕山”“胡骑”等词语。读清句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之一。在朗读停顿指导上,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磨刀霍霍向猪羊”“不知木兰是女郎”“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几个句子。其中前三个句子,主要是指导学生不要停顿错;“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指导学生在“木兰”后面停顿时间略长一些,读出“火伴”因惊讶而一时失语的感觉来,而在读“是女郎”的时候,指导学生头脑中想象着“火伴”们惊讶的面面相觑,失口说出的效果;“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指导学生“安能辨我”四字连读,然后停顿,停顿时间也略长一些,像在查看对方反应,“是雄雌”三个字要读的缓慢,既要读出反问语气,还要读出自豪的情感。)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再读,学习重要词句。
①出示:户、旦、戎、策、走、郭、但、度、朔、安、帖。
②比较词语:愿为市鞍马 赏赐百千强
东市买骏马 项为之强
③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个词:扑朔迷离
④翻译几个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一次诵读,主要解决重点文言词汇的梳理、掌握、积累的问题,以及个别难句的翻译。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情感的前提。如何扎实有效的掌握重点词语,是我注重的教学重点之一。
我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溯源法、图示法、印证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户、旦、戎、策、走”等字,我给学生提供早期文字字形,供学生观形辨义,加深理解。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可以见形知义,早期的汉字保留了笔意,是直接的据义绘形,这种方法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对“但、度、朔、安”等字,我用印证法教学,如“但”字,我让学生结合“但愿如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词语来理解,这些方法能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明白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每一种学习词语的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视情况可以综合运用。
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普遍现象,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语素的意义,有的时候会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文诗句浅显易懂,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内容。要求学生翻译以上几个句子,目的是突破诗句理解的难点。这几个句子都运用到了“互文”这种修辞,学生以前不曾接触,不好理解。我使用追问点拨法进行教学,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问学生,为什么战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再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问学生,为什么开了东阁的门,却坐在了西阁的床上?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互文”的特点和句子翻译方法。然后再运用印证法,让学生联系“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兵荒马乱”“莺歌燕舞”等词语加以强化,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会更有深度和厚度。)
3、学生三读,概括诗歌的情节:代父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强化诵读这一重点,同时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对文本有所把握。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然而反复诵读,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倦,因此我要求学生们的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借此了解内容、感知形象、概括情节,为下一环节赏析人物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品读诗歌,欣赏木兰。
自读诗歌,准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从“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
示例: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把分析文章赏析人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发现人物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向学生提供句式和示例,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同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适时穿插诵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心理情感,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为清晰明朗,同时提高学生的诵读鉴赏能力,培养古文言语感。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读的舒缓沉郁一些,读出思亲的味道。“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要读的轻快,读出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感觉。“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重读“大”“十二”“卷卷”几个词,以突出军情的紧急与被征召的无奈;“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读的干脆,读出断然下定决心的意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要读出气势,表现出木兰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要读的缓慢沉郁,读出战地生活艰苦的味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重读“百战”“十年归”,表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是化古为今、把文言读成白话的过程,是形成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
第四环节:深读诗歌,对话木兰。
我们用发现、鉴赏的眼光看到了一个阳刚、坚毅而又千娇百媚的木兰,你的心中肯定很多话要说。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假如你是木兰的火伴: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你……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伸,但较之前一环节更具有整体的高度,能力训练的特点也更为突出。)
第五环节:回读诗歌,再现木兰。
(在感知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回读诗歌,让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回到课堂,让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等通过诵读再次加以展现,进一步积淀古文言语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朗读感知、探究拓展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其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