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整体感知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看图配诗,并简要阐述理由;
2、能对他人吟诗的节奏和重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3、能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与对书法的感悟,说出对“珠联璧合”的理解;
4、能用一句话归纳出“长征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
1、对他人吟诗的节奏和重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2、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与对书法的感悟,说出对“珠联璧合”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话式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序幕(课前1分钟):
教师指导语:有人依据成语故事,发挥想像,作了这样几幅图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相应的成语吗?(学生积极猜成语。)
教师指导语:由成语到画的过程,就是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与学生交流后得出:想像。)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足以表明课堂已经成了你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你们也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感到了无比欣慰,那么,今天这节课的舞台大家都能尽情发挥,谱写各自辉煌的乐章吗?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看图猜成语或许难不倒你们,那么,如果看图配诗句,你们行吗?好,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文中选一句或几句诗来配下面的图画。(学生积极发言。)
(图画略)
教师引导语:图画是诗句意境的形象化表现,在诗画转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想像。想像能使诗句抽象、深远而含蓄的意境,变得形象、浅显而传神,所以想像是读诗、品诗的重要方法。
二、看图配诗,感知内容
[情景] 这节课我们就首先运用这种方法来品读《.七律 长征》这首诗,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做(播放录音):挺直身体,两手自然下垂,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深深吸一口气,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用你的心灵去感应——雨还在淅淅地下着,我们告别城市的喧嚣,走过弯弯的小路,蹚过浅浅的小溪,暮色轻吻着我的脸庞,晚风撩起我低垂的衣角,我张开双臂拥抱黑夜,拥抱自然,蓦然回首,一个振臂畅吟的诗人正屹立在高高的山冈上,你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指导语:此时此刻,大家的脑海里是否都有一些画面呢?你能和大家说说浮现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的内容吗?如能谈出一点感受那更好。
[活动] 学生谈各自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内容及感受。
[引导](对学生的发言作适当评价)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画面,请大家仔细研读后从诗中分别选择适当的一句与之相配,并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 1、学生读诗配诗,试说理由;
2、班级交流。
三、诵读感悟,体验情感
[情景] 学习诗歌不仅在于感知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体验,这就需要诵读了。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可谓千古绝唱,曾经有多少人吟诵过它。但是都因为各自个性化的理解,而读出了万种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标注节奏和重音。
[活动] 诵读,标注节奏和重音,形成各自的诵读观,反复诵读。
[引导] 同学们读过了,标注过了,相信都形成了自己的诵读观。如果让你们带着各自的诵读观去欣赏与评价别人的诵读,你有信心吗?好,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此,你有何看法?
[活动] 1、学生诵读,交流,评价;
2、倾听录音朗读;
3、学生各自朗诵、齐读。
四、品诗赏书,谈“珠联璧合”
[情景]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手书《七律
长征》,作为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了千家万户,大江南北。有人形容说:“诗美,书法也美,可谓珠联璧合,自然天成。”(提问学生:谁来解释一下珠联璧合?)请大家想想,毛泽东的这首诗和这幅书法哪些地方体现了珠联璧合。
(书法略)
[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引导] (对学生的发言作激励性评价后引导。)书法骨气洞连,豪迈超逸,遒美之至;诗歌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博大恢弘。而在书法和诗歌的背后,总有一种东西在支撑着,那就是“长征精神”。
五、真情告白,说“长征精神”
[情景] 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结合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 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就是不怕艰险、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六、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墨浓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已成为了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会看到神峻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飘舞的雪、嗅到当年战场的硝烟,而任凭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苍穹,我深深地感悟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将作为至高的民族灵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奋进。同学们,纵使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洋千重浪,相信,在人生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彰显青春魅力,我们一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设计: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