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5: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鼎湖山听泉
课题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执教日期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重点难点
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方法运用
三勤四环节
师生活动
复备设计
第一课时一.定向诱导导语: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二.自学探究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学生同桌交流,思考]三.讨论解疑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四、反馈总结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五、布置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课后反思: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洗练语文课上的读是学习了理解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同的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自由读,让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齐读,制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精神;有感情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和语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课时一.定向诱导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二.自学探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三.讨论解疑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学生自由朗读]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明确: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四、反馈总结《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五、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后记: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朗读、背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复备:《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鼎湖山听泉和听泉的感受为中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课文描写听泉,写泉声之美,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移步换景听泉声、夜宿庆云寺听泉声,作者着力描绘泉声美。
由散文的特点导入[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学生交流回答][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