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6: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八篇课文,即“学会读书”之二——“感悟·品味·欣赏”(小说单元)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
《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双重剥削、压迫而日益凋敝的黑暗现实,通过“旧毡帽”朋友“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刻画,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真实而可感的独特形象。
作者反映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是将其放在“多收”这一特定情景中去表现,这样小说的主题表达就更新颖,更深刻;作家塑造这一群性格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其群体对话和心理变化来表现,可谓匠心独运。特别是小说中反复叙述的“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含蓄地说明故事反映社会的广泛性和典型性。通过小说读懂人生,读懂作者,同时也读懂自己,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起点,要从搜集相关资料,熟悉小说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开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小说,且又有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等文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分析人物形象等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用四字短语);
2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梯度的多种阅读方法有层次地进行感悟、品味、欣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品味、欣赏小说的重点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体会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情节,分析场面描写,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教学课型:展示课
【预习检测】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李坤的《悯农》,因为,作为农民的子女,我们时刻牢记父母劳作的艰辛。然而,我们不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旧社会的农民生活更艰辛。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的主人公与我们学过的小说的主人公有何不同?为什么作品要做这样的处理?
2本文写了关于旧毡帽朋友的哪几件事?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3根据文中相关的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哪些原因导致“丰收成灾”的。

【2号口头展示问1,1、2、3队A组四号板演问2,4、5、6队B组三号板演问3。其他同学补充、质疑和评价。】
明确:
1这篇小说不是刻画一个或两个人物,而是描写一群人,是群像描写。这些主人公没有姓名,而是用“旧毡帽朋友”来借代。
这样处理的原因:(1) “旧毡帽”是江南农民的特征(出示戴毡帽农民的画片)就如“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运载工具一样,人们非常熟悉。用“旧毡帽”借代,不仅形象生动,风土味浓烈,而且留给人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朋友”一词倾注了作者对“旧毡帽”者的无限同情。(2)小说的主题是“丰收成灾”,因此必须反映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不写一两个人,写一群人,就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刻画旧中国农民受剥削的悲惨境遇,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深刻,有说服力。
2本文写了关于旧毡帽朋友的三件事:米行粜米、街头购物、船上议论。
(点拨: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展开,三个场面各有内容,又互相连贯,步步深入,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3导致“丰收成灾”的原因:①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②向田主缴田租,③投机商“同行公议”压价,④向遍布各地的“局子”捐钱。
作者把旧毡帽朋友粜米的事情放到广阔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狼狈为奸的罪行,他们张开的罗网,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点拨: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得出结论——当时农民受到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与剥削,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②原因在文中12、13、15、16段,是从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中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对话描写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四、重点语段阅读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思考:
1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2在粜米过程中米行先生对旧毡帽的态度怎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1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自读,感悟;2班内赛读,品味;3抽生范读,欣赏。】
明确:
1旧毡帽朋友:希望(5段)——松懈(10段)——愤激(11段)——哀求(17段)——懊丧、无可奈何(25段)——理直气壮(66段),表现了他们忠厚老实、朴实善良又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
作者反反复复描写了他们由“希望”到“失望”、痛苦挣扎的过程。开始,听到米价狂跌,他们十分“激愤”“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碰碰运气,卖一点好价钱。此路不通,只能转而“哀求”米商,希望他们看在“种田人可怜”份上,“抬高一点”米价,但得到的是嘲笑、挖苦和冷酷的拒绝。“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一个迸裂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贱价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他们从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这是发自心底的呐喊,表达了不甘忍受剥削的反抗情绪。旧毡帽朋友这逐渐清醒起来的认识,与粜米时向米商求情,盼望他们“行一点好心”已经完全不同。强烈的反抗意识使他们终于喊出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拿点米吃是不犯王法的”。他们不怕反动派的镇压,不怕吃枪,“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残酷的现实把贫苦农民逼上了反抗黑暗社会的道路。它雄辩地说明:哪里有压迫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这部分是小说思想火花最集中的地方。
(点拨:对话描写展现了旧毡帽朋友由希望到失望,到愤激,到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变化过程。)
2米行先生:有气无力(4段)——冷笑(11段)——厌烦(22段)——鄙夷不屑(30段)——严厉(32段),表现了他们神气活现、骄横霸气、冷酷无情、奸诈凶恶的性格特征。
作者使用锋利的笔触把米商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先写他们的“嗤、嗤”冷笑,这冷笑包藏着幸灾乐祸,是强盗的窥视;继而写他们的欺压,用洋米、洋面、同行公议进行要挟;当农民要求抬高一点米价时,他们声色俱厉地声称“这样的傻事情谁肯干 ”最后写他们气势汹汹,威胁利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作者细致地勾画了他们穷凶极恶、狡诈阴险的形象,使他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罪恶本质暴露无遗。
(点拨:对话描写刻画了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出卖劳动果实的粜米者农民,一方面是榨油吸血、颐指气使的收购者米商。通过对话描写深刻地刻画了榨取者和被榨取者截然对立的社会地位,米商不顾农民死活,唯利是图,贫困的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点明了文章所要揭露的“丰收成灾”这个主题。
小结: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社会背景,展现了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塑造了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段,作者强调他上面所讲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小镇上发生,而是在旧中国各地天天发生的。这就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文中的“又有一批”、“同样的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平常而又平常的”等极其普通的语言十分深刻地揭示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扩展了主题的广度,挖掘了主题的深度。
五、情感碰撞
称“旧毡帽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对“旧毡帽们”怎样的态度?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到江南小城,面对眼前的万盛米行,你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师生交流。】
明确:称“旧毡帽们”为“朋友”,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六、课堂小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更懂得好好珍惜。
七、作业
选择一个对话片段,或者由课文的某一个情节展开联想(如某一“旧毡帽”粜米回家后和家里人的对话),写一个小课本剧,然后和同学一起表演。
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故事情节
人物
旧毡帽朋友
米行先生
米行粜米
忠厚老实朴实善良具有一定反抗精神
神气活现骄横霸气冷酷无情奸诈凶恶
街头购物
船上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