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优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优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1: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
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双重剥削、压迫而日益凋敝的黑暗现实,通过“旧毡帽”朋友“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刻画,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真实而可感的独特形象。作者反映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是将其放在“多收”这一特定情景中去表现,这样小说的主题表达就更新颖,更深刻;作家塑造这一群性格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其群体对话和心理变化来表现,可谓匠心独运。特别是小说中反复叙述的“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含蓄地说明故事反映社会的广泛性和典型性。通过小说读懂人生,读懂作者,同时也读懂自己,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重点:
理解人物对话,分析场面描写。
难点:
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导语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导语2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四、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五、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六、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七、布置作业:
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故事梗概,要求不超过五百字。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