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题 气象物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题 气象物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7: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象物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21教育网
2、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设想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21cnjy.com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写出有关的笔记。21·cn·jy·com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一 课 时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以情致导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我们以前学的《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这一课是什么结构形式呢?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边读边勾画出能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词。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是介绍如何看云识天气的,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就是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该部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很高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000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2000米左右
马上就要下暴雨
2、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的非常的生动、形象。请同学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用词准确,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4、文章的其他部分还有类似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注意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5、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小结
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四、探究活动
课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
听、议论
?
?
?
?
?
?
?
交流,评价
?
阅读,勾画
?
?
讨论交流、评价
?
?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归纳
?
?
?
?
?
?
?
?
?
?
?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归纳
?
?
?
?
?
?
?
?
?
?
?
?
?
?
?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体会
?
?
阅读、勾画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
?
?
?
?
思考、讨论、交流、评价
课后练习
搜集“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第 二 课 时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2、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2、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五彩缤纷、赏心悦目!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下面就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看看大自然的语言到底是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
3、除了课文上讲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精读课文,探究深思
1、课文中讲道:“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请参阅后面的《参考资料》,给物候下个明确的定义。
2、认真阅读课文,看看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
四、语文活动,综合运用
?

?
?
?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
阅读、讨论、归纳
?
勾画、讨论、交流、归纳
?
?
?
?
?
?
?
?
阅读、思考、讨论、评价
?
?
阅读、思考、讨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