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07: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21教育网
2.背景介绍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1cnjy.com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主张文章应 明道 、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 年又最高 苍颜白发 ,都是夸张的写法。21·cn·jy·com
三、预习检测: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五、?合作探究: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www.21-cn-jy.com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2·1·c·n·j·y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2、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六、?精读品析:
(一)、品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21·世纪*教育网
5、学生质疑。
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7.背诵此段。
8、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品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5.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6.背诵此段。
7、?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三)、品读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6.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8?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9?背诵此段。
(四)、品读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七、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对醉翁亭的介绍,请你为醉翁亭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