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正确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制青蛙防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www.21-cn-jy.com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1:是孟子。
师:对。你能毫不犹豫地答出,说明你的名言积累做得很好,继续努力。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2·1·c·n·j·y
二、了解作者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主张“仁政”、“王道”。
三、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放声朗读课文,读读孟子智慧的语言。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指名读。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3、齐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四、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正确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
五、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以及本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1.疏通文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试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可以以这样的格式回答: 第一段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第二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第三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最后———全文,————————。 21·cn·jy·com
我们先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及句子。
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
出示参考译文 齐读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2、3两个问题,做好批注。
五、解疑合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在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讨论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思想。
2.组长控制好节奏,全力帮扶展示或点评同学。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4.非展示组继续讨论,做好点评或质疑准备。
第一段举例论证 论证了逆境造就人才 (生于忧患)
第二段道理论证 论证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三段个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正
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反
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论证
第四段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论点
六、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七、运用拓展
“画龙的关键是点睛,学习的最终的是运用 。” ----俗语
1、学生为同桌编一道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为本文补充一些事实论据。
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
②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③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 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此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鹄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重蹈覆辙。
④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21教育网
八、总结
教师寄语
同学们,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是在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它从奋斗中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离开安乐的港湾,一路劈波斩浪,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