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教学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教学设计+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5 18: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古往今来,“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周国平的《家》,一起感受一下“家”的真谛。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三个小标题运用了什么手法?船、港湾、岸在文中又各指什么?三者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
(1)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作者感悟的对象——“家”,同时把家与人生联系在一起。
(2)以下作者就用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比喻句作小标题,从不同的侧面来诠释家。家是船,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港湾,是我们奔波劳累后的憩息地;家是岸,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根。三个比喻,紧密联系,揭示出“家”的内涵。 
(三)合作交流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家”的真谛是什么?
明确:
家是人生的起点,又是灵魂的归宿。我们每一个从这里启程,又从这里驶向永恒。作者对家的赞美,希望我们人人珍惜家、呵护家,使家充满关爱和温馨。  
(四)美点欣赏
本文是一篇含蓄隽永的议论性散文,语言优美、感人至深。请同学们跳读文章,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语句,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写出你的理解。
  学生所选语句会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会作者的所感所悟。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五)拓展延伸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请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出来。
  如: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家是一辆汽车,家是加油站,家是终点站。
  附:板书设计 
家是一只船    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   思考人生
《家》说课稿
《家》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学习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习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如何评价生命价值,进而激励学生昂扬向上,追求不止的人生志向,培育其踏实宽厚、坚韧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对学生健康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和熏陶,在阅读中学会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个性化思考和认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要求是第四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第五册“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深化。《家》这篇散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家的实际作用,进而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家》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完成学生学习散文从记叙性、抒情性到议论性过渡的关键。因此,可将了解议论性散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性散文的议论主旨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的感情定为教学的重点。将把握文章蕴含的生活哲学、学习思考人生作为教学的难点。
  本文是周国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品《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中的一篇。作为研究哲学出身的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丰富的哲学韵味。本文即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揭示家对于人生的特殊意义。可设想在教学中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课文中先叙后议再抒情这个重点。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在朗读指导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媒体创设气氛,变换朗读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师生合作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小组内自选性展示朗读等。在感受了课文记叙部分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议论抒情部分,通过比较感受它们的不同表现力所体现出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这一转变解决对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关于学习作者理性思考这一难点的突破,可通过分析课文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如“友情是什么”、“失败是什么”等问题,由课文联系实际,哲学性的阐释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理性思考的认识,为课后写作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探究文本的过程。“探究课文,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教学中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师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具体过程为: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引子有什么作用?
  (2)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四)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五)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六)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如: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家是一辆汽车,家是加油站,家是终点站。
教学中能够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