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
“综合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4课《诗经》两首
(一)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背景链接
《氓》
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采薇》
《采薇》是西周后期的守边兵士在归家途中的歌唱。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渐渐衰落,有外族侵袭,诗人才作《采薇》。当时,最严重的外患是狁。所谓狁,殷商时称犬戎,西周时称狁,春秋时称戎或狄,战国、秦汉时称胡或匈奴。周懿王时,狁曾迫近镐京,成为王室的威胁。后来,西周的灭亡也与狁有关。
(三)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Ⅱ.文化常识
1.古代占卜术语
尔卜尔筮。
(1)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2)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2.古代男子的称谓
(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此处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氓》
[氓(ménɡ):民。蚩蚩(chī chī):忠
厚的样子。匪:通“非”,不是。贸:交换财物,交易。即:就。谋:商量、计议。这里指商议婚事。]
[子:你,古代男子的通称。与上文“氓”、下文“士”均指“那个人”。愆(qiān)期:耽误时间,拖延期限。]
[将:愿,请。无:不要。以为:把……当作。]
[乘(chénɡ):登上。垝垣(ɡuǐ yuán):破墙。垝,毁坏、倒塌。复关:第一个指卫国的地方,第二个、第三个
均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泣:低声地哭。涕:眼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载:动词词头,无义。]
[尔:代词,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shì):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体:卜筮
的卦象。咎(jiù):灾祸。贿:财物,指嫁妆。]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沃若:润泽的样子。比喻情意正浓。于(xū)嗟:感叹词。
于,通“吁”。鸠:鸟名,斑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无:不要。桑葚(shèn):桑树结的果实。]
[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耽(dān):沉溺。
说(tuō):通“脱”,脱身。]
[陨(yǔn):落,掉。徂(cú):往,到。三岁:多年来,不是确指。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汤汤(shānɡ shānɡ):水势很大的样子。渐(jiān):溅湿,浸湿。帷裳:车两旁的
布幔。爽:过错。贰其行:行为不专一,有二心。]
[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德:品德,德行。]
[靡: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意思是在家里勤劳干活。夙兴:早起。
夜寐:晚睡。朝:一朝,即一天。—
[言:助词,无义。既:副词,已经。
遂:顺心,满足。暴:凶恶。知:动词,了解。咥(xì):讥笑的样子。—
[躬:自身。悼:伤心。—
[及:同。隰(xí):低湿的地方。泮(pàn):通“畔”,边岸。]
[总角:古代少年
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晏:快乐。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指
违背誓言。][是:这,指代誓言。已:止,了结,这里指终止爱情。焉哉:语气词,相当于“了吧”。]
《采薇》
[薇(wēi):今名野豌豆苗。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词。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莫:同“暮”。]
[靡(mǐ):无。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不遑:无暇。
遑,暇,空闲。启居:指坐下来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又写作“跽”。—
[柔: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烈烈:形容忧心如焚。戍: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未定:不安定。使:指使,委托。一说,使者。聘:问。]
[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阳:指阴历十月。王
事:指征役。靡盬:没有止息。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痛苦。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不来:不归。来,回家。]
[尔: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词。
常:即棠棣树。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君子:这里指将帅。车:兵车,即下文的戎车。牡:
雄马。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
,[骙骙:马强壮的样子。依:指将帅靠立在车
上。小人:指兵士。腓(féi):掩护,遮蔽。古代打仗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靠车身掩护自己。翼翼:行列整齐动作熟
练的样子。象弭(mǐ):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鱼服: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孔棘:十分吃紧。孔,副词,甚,很。棘,通“急”,紧急。]
[往:指当初从军。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
来时。思,语气词。雨(yù)雪:下雪。雨,这里用作动词。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迟迟:缓慢。]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两首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3.分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征。
一、阅读课文第1、2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抱布贸丝 贸:
2.匪来贸丝 匪:
3.来即我谋 谋:
4.匪我愆期 愆:
5.将子无怒 将:
6.乘彼垝垣 乘:
7.泣涕涟涟 涕:
8.载笑载言 载: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尔:
体:
咎:
言: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译文: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
明确:1.交换,交易 2.通“非”,不是 3.这里指商量婚事 4.拖延 5.愿,请 6.登上 7.眼泪 8.动词词头,无实义 9.你 卜筮的卦象 灾祸 预兆
10.(1)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2)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当作我们的婚期吧。(3)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环节二:把握文意
11.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B.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了人物的温柔的个性,也暗示了氓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
C.第2章描写女子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直爽和对男子的痴情 。“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D.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选C C项“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3、4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无与士耽 耽:
2.犹可说也 说:
3.其黄而陨 陨:
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
三岁:
贫: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贰:
6.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德:
7.翻译下列句子。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译文: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译文: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明确:1.沉溺 2.通“脱”,摆脱 3.落 4.往 指多年 贫困 5.过错 不专一,有二心 6.品德、德行
7.(1)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2)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3)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4)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的靓丽、青春年华到女子年长色衰的过程,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暗示时光的推移。
B.第3章中写桑葚是甜的,斑鸠食多了也会昏醉;爱情是美好的,女子迷恋太深则易上当受骗。在回忆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内容,体现了诗歌行文上的跌宕起伏。这两章由上面的叙事转入抒情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开始。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女子不得已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前半句是实写,同时也暗示女主人公内心怨愤难平的波澜,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
D.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二三其德”,体现了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深刻反思——女子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就会陷入泥潭,很难自拔,从中也透露出女子对“氓”变心的愤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解析:选A A项作者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暗示时光的推移”,还比喻夫妻爱情的变化。
三、阅读课文第5、6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靡室劳矣 靡:
2.夙兴夜寐 夙:
夜:
3.言既遂矣 言:
遂:
4.躬自悼矣 躬:
悼:
5.及尔偕老 及: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宴:
晏晏: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旦旦:
其:
反: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译文: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译文: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
明确:1.无、没有 2.名词作状语,早、晚 3.助词,无实义 顺心、满足 4.自身 伤心 5.同 6.快乐 形容欢乐的样子 7.诚恳的样子 代词,你 违反,指违背誓言
8.(1)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2)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3)(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4)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环节二:把握文意
9.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承上文的“三岁食贫”,概括了女主人公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她任劳任怨地承受着家庭给予她的重担。两个“靡”字,道尽了其中的辛苦。
B.氓,婚前婚后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的“至于暴矣”,乃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有力地表现了男子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的性格。
C.女主人公反思自己“及尔偕老”的愿望,得到的只是氓“信誓旦旦”的谎言,她看清了氓的本来面目,并采取了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是深刻的反思和悔恨,对氓的谴责和愤恨。
D.《氓》这首诗同《诗经》中的大多数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回环跌宕的结构,尤其是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解析:选D D项“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应该为赋、比、兴的手法。
一、阅读课文第1、2、3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薇亦作止 作:
止:
2.岁亦莫止 莫:
3.不遑启居 不遑:
启:
居:
4.靡使归聘 使:
聘: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
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译文:
(2)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译文:
(3)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译文:
明确:1.指薇菜冒出地面 句尾语气词,无实义 2.同“暮”,指年末 3.无暇 跪 坐 4.指使、委托 问 5.痛苦 回家
6.(1)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2)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3)满怀忧愁非常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环节二:把握文意
7.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有赋。这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状。
B.文中反复陈述“狁之故”,说明战士们远离家园,饱受战乱之苦,都是狁来犯造成的。表达了他们对狁的怨恨。
C.薇“作”“柔”“刚”,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表现出戍边士卒离家之久和军旅的劳顿,暗含着他们对时间的漫长和归家遥遥无期的怨恨之情。
D.每章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申意,反复吟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后四句做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狁之患;戍地未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官差无穷。字里行间表达了厌战情绪和对敌人的仇恨。
解析:选C C项中“暗含着他们对时间的漫长和归家遥遥无期的怨恨之情”错,应该是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思归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4、5、6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彼路斯何 路:
斯:
2.君子所依 依:
3.小人所腓 腓:
4.岂不日戒 日:
5.狁孔棘 孔:
棘:
6.今我来思 思:
7.雨雪霏霏 雨: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译文:
(2)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译文: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译文: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明确:1.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语气词,无实义 2.指将帅靠立在车上 3.遮蔽 4.每天 5.副词,甚,很 通“急”,紧急 6.语气词,无实义 7.名词作动词,下
8.(1)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2)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3)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4)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5)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环节二:把握文意
9.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
B.第5章对战争场面进行了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的频繁,居无定所,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两个典型的画面,蕴含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感情,显得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D.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着忧伤。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主题更突出,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
解析:选D D项运用了重章叠唱手法的是前三章。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诗中“氓”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男子,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求婚时他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忘记了作为男人的责任,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种不忠于爱情,不信守誓言,不诚信不负责任的人,必将被世人唾弃。
2.从历史中积累
(1)白墙红瓦,点点桃花掩映下,如“梨花带雨”般的昭君即将出塞,她明知此去艰难异常,要永远忍受思乡之苦,可她凭着连男儿都汗颜的气魄与胆量,毅然挑起“使国安”的责任,远嫁他乡。茫茫大漠,黄尘漫天,长风孤雁,泪打琵琶,琴韵悠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红泪点点,昭君却义无反顾,是责任让柔弱如水的她做出了这样的壮举。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荆轲踏上去秦国的征途,他背负的是责任,是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责任使他在凶暴的秦王面前无所畏惧。他虽然最终倒下了,但依然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一个负责的英雄……
3.从名言中积累
(1)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2)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4)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5)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6)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4.从佳作中积累
小草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尽情地释放无尽的生命力,为春天增一丝绿意;大树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努力地扩张自己的枝叶,为夏天送去一片绿荫;金黄的稻穗知道自己的责任,它谦虚地弯下腰杆,为秋天带来丰收的喜悦;腊梅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勇敢地在寒风冰雪中怒放,为冬天带来一丝生机。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
(二)这样运用素材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而活,决不能像“氓”那样背弃承诺,成为一个无情无义、不负责任、被人唾骂的人。
[领悟] 作文片段在引用名言并做进一步解说的基础上,总结出主旨:人,应该为责任而活。并进一步由反面举“氓”不负责任的例子加以论证。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声。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一下刺酸了我们的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佳作赏析
《诗经》是一本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想象与联想,串联了《诗经》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景,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多见的优美散文。
?写作借鉴
1.学比拟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将“风、雅、颂”这些抽象的内容比拟为能“御风”、能“溯水”的具体之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学用典
“振木铎”是一个典故。《汗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木铎,是一种乐器,类似铃铛,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振木铎,就是摇动木铎。行人摇动木铎,沿途采诗。 后世以“振木铎”为典故,指兴学、兴教和弘扬民族文化。
3.学佳句
“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一句运用比拟,写《诗经》对读者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表达的含意深刻:《诗经》中民歌的悲伤,不仅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而且融入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不能割裂的渊源。
4.学引用
作者引用《诗经·小雅·采薇》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名句,阐释《诗经》厌战和思妇的相关内容,使内容具体生动,文采斐然。特别是“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一句含意深刻:思妇的叹息饱含对出征丈夫朴素而真挚的思念之情,让人们看到愤怒豪壮的劝战宣传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面前都成了谎言。
5.学对比
描述《诗经》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后,作者又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这是通过现代与古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对比,揭示在《诗经》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情感丰富纯真;启示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人应该做一点精神反思。
6.学表达
这篇散文在行文上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诗经》的主要内容,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注释:①社稷:土神和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神主,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翻译] 百姓最为宝贵,土神和谷神次要,君主为轻。
[明理知义] 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重要思想——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沐猴而冠
成语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却无实际能力。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成语原文: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史记·项羽本纪》
翻译: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穆旦,原名查良铮,20世纪中期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专业。
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穆旦,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也可以靠着写诗就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
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几近周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
除了翻译外,他的书也教得特别好,在南开有口皆碑。然而,穆旦个性正直坦诚,他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
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紧接着日军入侵缅甸,当时的滇缅公路已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它是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中国军民天天修,日本人则日夜轰炸。
“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1942年,已在南开任教的穆旦,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国民党高官杜聿明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的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里接受“劳动改造”,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
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英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
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
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捧着回信,反复地说着:“他们还是想看看的。”
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的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去做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
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文学界这样评价这部力作:“《唐璜》是一部杰出的译作,查良铮对语言的把握程度,绝非他人能比,它保持了拜伦的口语体及讽刺艺术的几乎一切特点,读起来跟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让人如品美酒,回味无穷……”
1981年,穆旦被平反,有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
[人生教益]
一个年轻人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并在恶劣的环境里侥幸得以活下来,谁知却因此经历了后半生的磨难,但他却从未怨恨和后悔过,将世界上美好的文学介绍给自己民族的志向,他亦从未更改和放弃过。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隰则有泮
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解析:选C A项,“莫”同“暮”。B项,“泮”通“畔”。C项,“匪”通“非”;“于”通“吁”。D项,无通假字。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解析:选B B项,耽,沉溺。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狁孔棘
解析:选C A项,“二三”为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B项,“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D项,“日”为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①就,表承接;②动词,到达。B项,①②都是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D项,①代词,没有人;②通假字,同“暮”,晚,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
答案:(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2)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3)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2)《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语句是“ , ”。
(3)《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诗中体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 , ”。
(4)《氓》中表现女子决绝而不留恋的心态和刚烈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 ”。
(5)《采薇》中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 ”。
答案:(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4)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5)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选自《诗经·秦风》)
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E.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解析:选CD C项,与前两节情感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D项,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8.《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解析:选AC 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E.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BE 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E项,没有采用“比兴”手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手法。
1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
参考答案:(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语言表达专练
13.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扩写成一段文字。
答:
参考答案:出门时是春天,那时阳光明媚,杨柳青青的柔软的枝条在风中依依飘扬,似亲人恋恋不舍的手臂,也似我回头眷恋的目光,那些飘飞的绿色,一直牵惹着我的思绪,让我在塞外的冰天雪地也能温馨着心胸。战争终于平息,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回归家乡,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步履蹒跚。但我知道,我的亲人,一定在家等着我,那是我活着回来的动力,无论什么样的苦难,我们终于等来了相见的时刻。大雪中有一个人在艰难独行,但我知道,远处有一盏灯在为我亮着。
14.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
解析:图表总体为“中国梦演讲赛”赛事组织的流程图,涉及各类工作及各项要求,只要理清树形图的结构,就不难读懂图意。表述时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课时跟踪检测(四) 《诗经》两首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隰则有泮
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解析:选C A项,“莫”同“暮”。B项,“泮”通“畔”。C项,“匪”通“非”;“于”通“吁”。D项,无通假字。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解析:选B B项,耽,沉溺。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狁孔棘
解析:选C A项,“二三”为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B项,“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D项,“日”为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①就,表承接;②动词,到达。B项,①②都是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D项,①代词,没有人;②通假字,同“暮”,晚,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
答案:(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2)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3)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2)《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语句是“ , ”。
(3)《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诗中体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 , ”。
(4)《氓》中表现女子决绝而不留恋的心态和刚烈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 ”。
(5)《采薇》中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 ”。
答案:(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4)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5)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选自《诗经·秦风》)
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E.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解析:选CD C项,与前两节情感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D项,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8.《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解析:选AC 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E.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BE 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E项,没有采用“比兴”手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手法。
1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
参考答案:(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语言表达专练
13.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扩写成一段文字。
答:
参考答案:出门时是春天,那时阳光明媚,杨柳青青的柔软的枝条在风中依依飘扬,似亲人恋恋不舍的手臂,也似我回头眷恋的目光,那些飘飞的绿色,一直牵惹着我的思绪,让我在塞外的冰天雪地也能温馨着心胸。战争终于平息,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回归家乡,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步履蹒跚。但我知道,我的亲人,一定在家等着我,那是我活着回来的动力,无论什么样的苦难,我们终于等来了相见的时刻。大雪中有一个人在艰难独行,但我知道,远处有一盏灯在为我亮着。
14.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
解析:图表总体为“中国梦演讲赛”赛事组织的流程图,涉及各类工作及各项要求,只要理清树形图的结构,就不难读懂图意。表述时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