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导学案(打包7套)岳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导学案(打包7套)岳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5 20:42:17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世界古代史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图片整合历史资源,揭示人类产生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本课内容时,适当补充一些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懂得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论断,明确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学习重点:南方古猿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学习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原因
【学生预习指导】1.人类的起源有哪些说法?2.人类的起源科学的说法是什么?3.人类都有哪些种类?4.人种有优劣之分吗?为什么?5.史前时期的人类都处在什么时期?6.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教学步骤(一)导:
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1.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2.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3.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4.母系氏族的特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该亚的故事)5.父系氏族的特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私有财产出现。(厄瑞斯忒的故事)
(三)帮: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2.P2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不同意。因为人种的差别是在人类出现之后,是人类为适应各自生活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源自同一祖先,人类现存的各个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多大差别。3.P4古希腊流传着普罗米修斯将火传播到人间的神话,中国也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你能讲讲这些传说吗?答:普罗米修斯将火传到人间的神话:普罗米修斯因为上天为人类盗火种,而受神王宙斯惩罚被锁在神山上终日被鹰啄食心脏,但因为他和宙斯一样,是宙斯之父克洛诺斯统治的第二代神们的后代,
(后来克洛诺斯被儿子们推翻地位,而领导这一革命的宙斯就成了古希腊的三代神王)所以永远不会死,在被啄食心脏后会马上再生新的心脏。为了人类,他宁受折磨,坚毅不屈,勇抗强暴,不畏牺牲,备受人类爱戴。
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
上古之时,商丘之地叫燧人国。国人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称之为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鸮,用嘴去啄燧木,粲然火出。圣人顿时感悟,便用手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为利人间。人们敬仰这位钻木取火的圣人,尊其为燧人。
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到人工取火的进步。
(四)测:1.教材P5“温故知新”:原始农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你谈谈对上段话的理解。答:原始农业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上段话说明了农业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它不仅使人口增长,而且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村落景象,并至今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流行。2.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答:(1)来自自然界的:冰川、寒流、洪水、干旱、猛兽的威胁等使他们的食住行无法得到保障;(2)来自人类自身的:自身进化的问题,怎样去获取食物、取暖、发明工具、使用火等;(3)隔绝等原因,使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会导致人类生活困难重重。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阿育王和佛教 基督教的产生、传播与分裂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1.通过分析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基督教产生原因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的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研究、表演、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及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使学生认识为什么统治阶级要利用它。2.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利工具。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关于神教的宣传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学习重点:三大宗教的诞生。学习难点:佛教教义的理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中的作用。
【学生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1.佛教: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其经典是《金刚经》。教义:“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2.基督教:公元1世纪,耶稣在罗马帝国内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创立基督教。其经典是《圣经》。教义: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们要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创立伊斯兰教,其经典是《古兰经》;教义:号召人们信仰宇宙唯一的神真主安拉。622年,默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4.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学步骤(一)导:图片导入:展示释迦牟尼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图片上的人是谁?他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想知道释迦牟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佛教又是如何兴起和传播开的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代印度,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去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共同领略佛教诞生的历程吧!
(二)学:一、佛教1.佛教的产生同学们已阅读课本,了解了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创始人。教师板书时间及创始人。接着提问: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佛教教义有哪些进步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2.佛教的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对当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达到“极乐世界”,忍耐服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终于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它的局限性。后来阿育王皈衣佛教和弘扬佛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佛教是如何向外传播的。3.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时(前268-前232年),由于杀人过多,遇一沙门(即僧人)说法。阿育王遂生悔悟,皈依佛教,决心以佛教治国,并宣布佛教为国教,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阿育王兴建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让他们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还派僧侣去邻国传教。二、基督教1.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它的产生是有历史根源的。犹太人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先后遭到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侵略,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犹太人同侵略者进行过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但都遭到失败。他们渴望“救世主”前来拯救。当时,传道者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这种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2.基督教的教义及经典教师阐述相关内容,并板书《圣经》3.基督教的发展及分裂传道者宣扬耶稣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这对于现实中绝望的穷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宗教首先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地中海沿岸的穷人中传播开来。信徒们结成很多小团体,后来逐渐形成统一的基督教教会,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最初遭到罗马皇帝的镇压,但到4世纪时,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基督教迅速得以传播。提问:罗马皇帝为什么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基督教劝人忍受苦难,有利于皇帝的统治,所以罗马皇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使基督教逐渐成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工具。)分裂:11世纪,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它们分别以罗马、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二者的教义基本一致,只是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小字归纳找出有哪些不同。三、伊斯兰教
1.背景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1)伊斯兰教产生于何时何地?(2)6至7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什么情况?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出示阿拉伯半岛地图)。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社会和阶级危机严重,各部落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经常爆发残酷的战争。因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掠夺新的土地,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人民也渴望打破部落局限,谋求一条生路。总之,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2.创立本目学生必须掌握的要点有: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教义、作用、经典。学生阅读课本后逐一解答。
3.发展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白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白神庙的方向。(学生看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在旅途中做礼拜的情景。)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提问: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三)帮:一、合作探究:
(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2.P32阿育王以武力征伐基本上统一印度半岛后,即定佛教为国教。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答: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进入“极乐世界”,忍耐服从。阿育王武力统一印度半岛后,急需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佛教所宣扬的教义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政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印度半岛,于是阿育王皈依佛教并大肆弘扬佛教。3.P33你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与基督教有关吗?答: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降生的日子,是西方国家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已成为全民性的节日。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1918年天主教规定圣日大节:圣诞节、净心节(元旦)、显现节、耶稣升天节、基督圣体节、圣母升天节、万圣节等10天。此外还有狂欢节、忏悔节、斋戒节、濯足节,耶稣受难节、感恩节等。二、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1.P35设计表格,比较三大宗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及其经典。
名称创立者时间经典佛教释迦牟尼前6世纪《金刚经》基督教耶稣约1世纪《圣经》伊斯兰教穆罕默德7世纪初《古兰经》2.P35说说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中的作用。想一想,一种宗教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
提示:①可从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内容来分析。如伊斯兰教规定参加“圣战”是一项宗教义务;凡信仰安拉、遵循经典、服从先知的人,死后可升入天堂等。
②宗教起作用的原因:一是宗教本身的教义具有吸引力,二是统治阶级的利用。
3.P35到附近了解一下,你身边的哪些现象与三大宗教有关。
提示:因果报应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画符方法治病;庙里和尚念经;衡山佛教圣地南岳大庙、嘉禾观音庙、普济寺香火不断等。
(四)测:
1.下列宗教中,将西亚耶路撒冷奉为“圣地”的有( A )
①佛教 ②犹太教 ③基督教 ④伊斯兰教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基督教被确定为国教的原因是( C )
A.基督教领导人们反对罗马的统治
B.基督教的“救世主”是耶稣
C.基督教教义是让人们忍受苦难
D.救世主降临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
3.观察下图,可以从人物的服饰判断他们信仰的宗教是( D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4.红十字是舍己救人的记号,医院和红十字会都用它作为标记,但在古代它曾是一个羞辱与残酷的刑具,自从耶稣被钉死之后成为赎罪的象征。下列宗教与红十字有关的是( D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5.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顺序依次是( A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C.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6.伊斯兰教在当时创立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B )A.为战乱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B.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创造了条件C.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D.加强了阿拉伯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7.现在有许多西方节日传入我国,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系( D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8.乐山宗教协会准备兴建一座伊斯兰教寺庙,你认为设计者应该参考的古建筑是( B )A.巴黎圣母院
B.麦加清真寺
C.印度佛塔
D.佛教9.填空:
宗教名称创立者创立时间经典产生地区(佛教)释迦牟尼前6世纪《金刚经》(印度)基督教耶稣(1世纪)《圣经》巴基斯坦小亚细亚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公元7世纪《古兰经》阿拉伯半岛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第4课 中古亚欧文明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日本大化改新 查理马特改革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丕平献土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过程与方法:学习“日本大化改新”一目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补充讲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方法。学习“西欧城市的兴起”一目,通过自主阅读和网上搜集信息,了解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对比西欧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归纳其不同之处。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奴隶社会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条件下,仿效隋唐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压迫剥削广大农奴的实质,对比欧洲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大化改新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学习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意义。
【学生预习指导】1.了解日本大化改新,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2.掌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教学步骤(一)导: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和意义。2.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3.丕平献土是怎么回事?有何影响?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有什么影响?
(二)学:一、日本大化改新1.大化改新的背景。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3.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4.日本的幕府统治。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2.查理马特改革。
3.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4.丕平献土。三、西欧城市的兴起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2.西欧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东罗马帝国的衰落。2.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的影响。
(三)帮:1.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战争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和影响?3.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
(四)测: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B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2.8世纪前半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现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C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C.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D.罗马帝国被外族灭亡3.在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精神领袖是( D )A.国家
B.贵族
C.骑士
D.教会和教皇4.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境内形成了罗马教皇国,下列史实与它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B )A.伊斯兰教的创立
B.“丕平献土”C.西欧城市的兴起
D.东罗马帝国的衰落5.当西方为新的文明打下了基础时,东罗马帝国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占压倒优势的遗产上,一直无力冲破过去的桎梏,直到1453年遭到灭亡为止,灭亡东罗马帝国的是( D )A.阿拉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
  西欧的封建庄园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主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的庄园,这些服役的庄园农民一般是严重依附于领主的封建农民,史称农奴。农奴靠种自己的份地维生,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其所有权仍归封建主,农奴后代继承份地使用权必须交纳继承税。第3课 欧洲文明的起源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欧洲文明起源于古代希腊 爱琴文明的兴起 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利克里当政时的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罗马进入帝国时期过程与方法:爱琴文明—目采取自学辅导法,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识读地图,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鼓励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从各个角度了解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爱琴文明的教学,使学生领略爱琴文明的底蕴;通过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伯利克里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它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学习重点: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时的民主政治。学习难点:客观分析布匿战争与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关系。
【学生预习指导】1.了解爱琴文明的两个中心。2.了解伯利克里当政时的民主政治。3.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以及屋大维。
教学步骤(一)导:1.爱琴文明的起止时间、先后的中心分别是什么?2.雅典为什么在希腊各城邦中居于领导地位?伯利克里当政时的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3.罗马何时称霸地中海?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谁?
(二)学:一、爱琴文明1.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2.爱琴文明。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1.雅典的繁荣。2.伯利克里当政的民主政治。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1.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2.布匿战争。3.罗马共和国的衰落。4.罗马帝国的建立。
(三)帮:1.你怎么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2.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属于哪种政体形式?
(四)测: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雅典通过改革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B )A.屋大维时代  B.伯利克里时代  C.汉谟拉比时代  D.胡夫时代2.“罗马不是一日建立的”,成为地中海霸主的罗马共和国发祥于今天的( B )A.阿拉伯半岛
B.意大利半岛
C.加勒比海地区
D.北非3.布匿战争是世界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前后共三次,交战双方是:( B )A.希腊和波斯
B.罗马和迦太基
C.罗马与波斯
D.希腊与迦太基4.当东方诞生孔子、老子第一批文化圣人的时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的思想光芒。“那里”是( B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5.世界文明发源地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也有起源于海洋的,下列文明起源于海洋的是( A )A.古代希腊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
伯利克里是古雅典的政治家,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被誉为希腊雅典的“黄金时代”。第7课 古代科技和文化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比较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了解两种早期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及对教材有关插图的观察,了解其建筑风格,并认识到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通过课中题及课后的畅想天地和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历史想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师生问答和教师生动的讲解介绍,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卡片问答,结合中国的甲骨文,让学生了解文字产生的过程,认识文字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一般性标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先人文化成就的尊重赞美和欣赏的态度。通过介绍古希腊科学家及其成就,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文学、戏剧和建筑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重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古希腊的科学家及其成就《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学习难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异同
如何欣赏古典文学名著。
【教学过程】(一)导:将一杠杆原理教具带入教室,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其中包含有什么科学原理吗?这一工作原理首先是谁提出来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位科学家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有所介绍,希望同学们如古人一样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二)学: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1.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现时间: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人:古代埃及人特点:用图形表示事物或概念影响:是后来世界通用的字母文字的源流之一。2.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出现时间: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人:苏美尔人特点:用木棒和芦苇杆等做笔,用粘土制成半干的泥版做书写材料,把文摘刻在泥版上,木棒和芦苇杆等在泥版上刻画落笔后笔画极似楔形,故称楔形文字。影响:是两河流域众多民族通用的文摘,对西亚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古希腊的科学家1.毕达哥拉斯成就:提出勾股定理说明:毕达哥拉斯在音乐、天文、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首创地圆学说,认为日、月、五星都是球体,浮悬在太空之中等。2.亚里士多德成就: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集大成者,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在哲学方面他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3.阿基米德成就:发现了比重原理、杠杆原理;发展了机械学;确定了许多数学计算方法。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定理吗?回答后,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现实生活中运用比重原理、杠杆原理的实例来。三、文学和戏剧1.古希腊文学成就史诗:《荷马史诗》、寓言《伊索寓言》、戏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2.阿拉伯文学:《天方夜谭》四、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1.清真寺建筑及其艺术特色著名建筑:麦加克尔白神庙、奥玛雅大寺特色:建筑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周有带拱门的回廊,中心是圆屋顶的大教堂,而且用阿拉伯字母和几何图案将其装饰得华美壮丽。2.巴黎圣母院及哥特式建筑特色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特色: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外观形似高塔,屋顶正中是尖尖的塔楼。
(三)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制《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简表》。并提问:有哪位同学还知道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另外的科技文化成就?以此让学生对世界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四)测:完成本课练习册和课堂讲评。第5课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同北欧、印度、中国有了交往;阿拉伯数字由古代印度人发明,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马可·波罗来华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中“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的卡片问答,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中题:“有学者认方,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讲解或观看多媒体课件、阅读地图、组织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3.认识到一个庞大的国家,特别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辽阔的疆域内包含着多个民族或多种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在战争、征服、扩张中交流融合,批判其野蛮掠夺、征服的危害性,肯定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性,探讨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2.在培养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信念。学习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学习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生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1.希波战争: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出征希腊,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现代奥运会中有一重要比赛来源于此,它是马拉松比赛。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由希腊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这次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3.罗马的扩张:亚历山大建立罗马帝国后,继续扩张。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4.中印文化的西传:古代印度人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和计数法,阿拉伯人将其改进,把它传到欧洲,这就是“阿拉伯数字”。5.马可·波罗来华: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此时中国处在元朝,10年后,他因国内战争返回家乡,战争中被俘,在狱中完成《马可·波罗游记》,该书为后来开辟新航路起了催化作用。6.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7.了解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的史实。8.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史实及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组织学生阅读图文,讨论回答:1.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
(马拉松长跑)2.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3.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
(让人们永远尊敬爱国英雄,自觉培养高尚情操。)
(二)学:一、希波战争
1.演示课件,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2.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是什么意思?结果怎样?(意思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在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岛等地英勇抗击,赢得最终的胜利。)3.波斯为什么最终战败?(劳师远征,遭到顽强抵抗等)4.教师归纳: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演示课件,学生识图2.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然后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然后侵入亚洲。)3.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A.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B.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管辖,有什么好处?(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4.教师进一步补充介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三、罗马的扩张1.演示课件中“罗马的扩张”动态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2.运用本课提供的地图、插图、英文谚语、自由阅读卡等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有效历史信息。(教师分层设问,学生在书上作标注。)①时间: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②原因:战争停止、统治政策加强;③表现: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讲解现在的马拉松长跑和希波战争之间的关系。希波战争的性质: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入侵的正义战争。这也是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取胜的原因之一。从正反两方面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带来的影响进行讨论。罗马帝国包括今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希腊、埃及、土耳其、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
3.罗马谚语: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4.罗马帝国的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中印文化的西传1.教师讲述: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2.引导学生对照28页《阿拉伯数字》图,思考回答:A.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B.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l~10这十个数字?(可以从古代中国人结绳刻木记数、计算重量的十六进位制等方面举例。还可以举例:中国人用汉字“一、二、三……十”来表示1~10,英国人用“one
two
three……ten”表示1~10等。)3.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反映了阿拉伯人什么样的优秀品德?(虚心学习比自己先进的文化)4.根据归纳:为什么说阿拉伯商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5.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了你哪些启示?(科学和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五、马可·波罗来华1.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2.马可·波罗一行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中国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们必须从小养成顽强坚毅的品格,不畏困难和挫折,才能提高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几率。)3.《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4.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
(三)帮:
一、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2.P27中国的丝绸是经过一条什么路线传入罗马帝国的?当时中国处于哪一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答: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到西亚,再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当时中国处于西汉王朝的统治下。3.P28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答:可以说该观点带有片面性:暴力冲撞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明的作用,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和损害也很大。
二、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1.P29联系地中海东部地区世界古代文明的分布情况,阅读《文明中心的变迁》图,推断图中“6”指哪个文明?你认为这些文明是隔绝的,还是相互联系的?为什么?答:“6”指罗马。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通过地中海东部的商业活动,他们之间一直有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布匿战争、罗马的扩张等使这些文明在相互冲撞中融合。2.P30想像并描述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大都时的心情。提示:主要想像并描述马可·波罗见到元朝繁盛状况时的感受;也可以描述他远离故土来到异国的心情以及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后的感慨。3.P30除本课提到的这些史实外,再举出几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事例,说说他们的影响。答:①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②遣唐使:借鉴唐朝制度,传播唐朝文化(学习唐朝的经验,对日本影响很大)。③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④玄奘西行:推动唐朝与天竺(或南亚)的文化交流。
(四)测:1.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请问奥运会中马拉松长跑项目源自于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 B )A.希腊战争   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东征  D.斯巴达克起义2.战争征服与和平交往是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两种形式。下列历史事件中,请你找出与其他事件明显不同的一件是( D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3.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下列被誉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使者”的是( D )A.希腊人
B.中国人
C.罗马人
D.阿拉伯人4.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 )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代印度人、中国人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D.古代印度人、印度人5.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B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6.简答题:说说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主要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战争征服——亚历山大东征和平交往——马可·波罗来华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
【集体智慧】
【个人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的情况,掌握古埃及的阶级状况。对《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体现的阶级关系的了解,培养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学习,认识到黄河、尼罗河等孕育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传承了上古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应善待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重点:古埃及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的种姓制度。学习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折射出了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学生预习指导】1.了解古埃及发源地和文明象征。2.了解和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的发源地和《汉谟拉比法典》。3.掌握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1.古埃及的发源地在哪?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2.古巴比伦王国的发源地在哪?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3.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分哪四个等级?实质及影响是什么?
(二)学:
一、古埃及1.发源地:尼罗河流域。2.形成统一奴隶制国家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3.文明的象征: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二、古巴比伦王国1.发源地:两河流域。2.出现城市国家的时间:约公元前3000年。3.《汉谟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地位: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印度种姓制度(1)产生的时间:从公元前1500年到前600年的吠陀时代。(2)内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
四、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
(三)帮:1.在当时的条件下,古埃及人可能采用哪些方法修建金字塔?2.为什么说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四)测:1.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时间为( D )A.约公元前3500年         B.约公元前3100年C.约公元前22世纪
D.约公元前16世纪2.某人想去参观著名的胡夫金字塔,他应该去( C )A.法国      B.美国      C.埃及      D.希腊3.下列河流,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的是( B )A.黄河
B.尼罗河
C.恒河
D.两河流域4.根据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等级最高的是( A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5.属于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是( A )A.《汉谟拉比法典》
B.《拿破仑法典》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