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5 21: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埔军校建立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
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对联导入法、分析讲解法、归纳法、讲述法
【教学工具】课本上的插图、资料和历史图册
【课时和类型】
1课时
、常规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看具体内容。
第15课
北伐战争
【新课讲解】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板书)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板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随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这些武装力量又是如何培养来的呢?
2、黄埔军校的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板书)
①前提: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
②时间地点:
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黄埔岛;
③目的:
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中国的危亡;
④概况:
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⑤作用和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在经过国民党“一大”和黄埔军校建立的前期准备下逐渐发展到高潮阶段——北伐战争。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重点北伐战争,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掌握住北伐目的、对象和简要的过程等。
二、北伐胜利进军(板书)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板书)
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北代的主战场和战役:湖南、湖北。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叶挺独立团);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灭吴→江西灭孙→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入武汉→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③1927年4月,又进攻张作霖的军队;
这样,国民革命军从誓师北伐只用了半年时间到1926年底,已先后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到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了武汉。
为什么会在这短半年内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板书)【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北伐方针正确②两党齐心协力③将士浴血奋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大力支援⑤军阀内部矛盾
【教师过渡】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南方革命阵营的分裂趋势也在不断增加。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这种趋势日趋明朗并最终导致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板书)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板书)
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4、12、上海、蒋介石
继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单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大钊就是在这时被杀害的。大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出现裂缝。
②“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7、15
武汉、汪精卫
汪精卫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并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那么,这次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讨论一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
A、客观上来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
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
B、主观上来看:一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年幼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二是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3、教训和启示:(板书)
使共产党认识到①要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要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不妥协③还要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挽救国家危亡,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教师过渡]同学们,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那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它代表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中国的局势又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板书)
1、成立时间:1927年4月18日;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强调】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退往东北,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课堂小结】
国民革命是指在1924年至1927年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进行的一场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北洋旧军阀被打垮,但是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现状没有改变,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又有进行了哪些探索?请同学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板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
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③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北伐方针正确
②两党齐心协力
③将士浴血奋战
④工农大力支援
⑤军阀内部矛盾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A、主观原因
B、客观原因
3、教训和启示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4、18)
1、时间
2、性质
3、政策
【知识巩固和作业布置】
1、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D

①张作霖
②袁世凯
③孙传芳
④吴佩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思考题:有人认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所以说国民革命胜利了;而有的人认为国民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最终还是失败了。你们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15课《北伐战争》的教学反思
我在讲《北伐战争》这节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1)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2)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提纲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我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我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学能会的,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但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比较混乱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也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过程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好导航的作用,运用图示、表格、网络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师真正讲解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把重点、难点及易混、费解问题解决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2)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4)同时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