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
“综合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6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作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评价
1972年,因其作品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10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有一天,老师宣布要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早到晚地干活,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对呀,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是他的了。
接下来的几天,每次经过面包坊,他都使劲地咽着口水。硬是把吃饭的钱省了下来。就这样,他终于用存
下的钱买了一本《格林童话》。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然后蹦蹦跳跳地回了家。
长大以后,爱书的小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链接
这篇小说创作于1950年,主人公是一个刚上战场三个月便身负重伤,失去双臂和右腿的17岁的德国少年。作者想借此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战争造成的灾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使青少年盲目地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搪瓷(tánɡ) (2)凝眸(móu)
(3)庙柱中楣(méi) (4)甲胄(zhòu)
(5)肃穆(mù) (6)颠簸(bǒ)
(7)吞噬(shì) (8)倒坍(tān)
(9)粗犷(ɡuǎnɡ) (10)憎恶(zēnɡ)
(11)襁褓(qiǎnɡ bǎo) (12)赫然(hè)
(13)油腻(nì) (14)喃喃(ná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挑 (2)肖
(3)模 (4)扎
2.语境辨析法
(5)路灯下,泡(pāo)桐静默着,唯有飞虫嗡嗡地飞来飞去,偶尔撞向灯泡(pào)。
(6)瘦削(xuē)的母亲认真地为我削(xiāo)着苹果。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也没有。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当年这幅色彩斑斓的壁画已被岁月剥蚀得暗淡了许多,但画中的幻化侍女和绝美景物依然赫然在目。
辨析:两个成语使用均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径自vs径直
课本
原句
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地耸耸肩膀,径自走开去。
辨析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周围的情况,多含贬义。
径直:副词,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再事先费周折。
即境
活用
今天,在雷霆主场迎战灰熊的比赛第三节中段,维斯在被换下场后突然怒捶座椅,然后又径自离场回到更衣室。而杜兰特却径直走向主教练,“没问题,他很快就会好起来。”
2.惟妙惟肖vs栩栩如生
课本
原句
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辨析
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
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
即境
活用
张老汉用粉笔画的老虎栩栩如生,引来路人的热烈掌声。他的小孙子也不甘示弱,竟然模仿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学得惟妙惟肖。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按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第二部分
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到“烟草的气味……”
第三部分
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
明确: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了美术教室。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
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到“烟草的气味……”
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这部分是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
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
写“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这部分是情节的高潮
2.文中的“我”是谁?“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我”是不是在母校?
明确:“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理解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一、研习课文第1~15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典型环境。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明确:学校、医院两不相干,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学生变成战场上的伤兵,绘画的人永远失去了双手,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对人类文明的玷污。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2.第7、8段中楼梯间内的布置和墙上的挂画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希腊重甲胄武士”“大选帝侯”“希特勒”“老弗里茨像”等告诉人们当时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的是好战、尚武的思想,也表明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二、研习课文第46~5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49段中,运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用在此处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耻行为。“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4.第52段中,“我”为什么会“失声呼叫”,仅仅是身体疼痛吗?
答:
明确:“我失声呼叫”不仅仅是身体的疼痛,更重要的是无法接受失去双臂和右腿的事实。身体的重度残疾意味着没有机会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德国青年受法西斯思想毒害之深可见一斑。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中的“我”一直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再加上炎症引发高烧,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文章一开始就设下悬念:“我”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这个伤兵医院是不是“我”的母校?通过悬念引导读者思考:传播人类文明的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和悬念的推进中层层展开。直到小说结尾处,悬念落实,真相大白,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悲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全面的昭示。
6.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对战争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答:
明确:①“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②“我”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又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③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如何写出人物个性
[写法领悟]
本文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自述的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写法指导]
一、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在肖像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
[例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
例句写出孔乙己生活贫困,遭人殴打,穷困潦倒。
二、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特定情境下感情、情绪、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人内心深处的反映,因此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和思想冲突,能有力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例二]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又回到住了一夜的房间)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陈奂生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就是因为花了五元的大价钱。这一处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陈奂生的自私和狭隘。
三、写好语言,形象生动
语言大师老舍说过:“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燃的时候,就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这样说,而是把火柴往地上猛地一摔,高叫道:‘他妈的!’”
老舍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龄、职业、性别,力求生动、精练、形象。
四、写好行动,与众不同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等表现其性格特点。
[例三]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得知高级宾馆要五元一天之前之后的表现:
知情前——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他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按了按,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
知情后——拿提花枕巾干擦脸一阵,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他出了5元钱呢。……推开房间,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他,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回头再看刚才坐的皮椅,竟没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
两相对比描写突出他狭隘自私的小市民个性。
五、写好细节,印象深刻
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
[例四]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六、写好侧面,有力烘托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例五]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用心,我们都可以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针对练笔]
假设有一天你迟到了,请写出同桌对你的关切之情,并写出人物的个性。
答:
参考答案:这一天,我脚步略带漂浮地走到了教室门口。“报告。”微沉的声音引起了老师与同学的注意。被批准进来后,我慢慢地走向座位,只感觉到一双眼睛一直在凝视着我。她悄悄地问我:“你怎么了?不舒服吗?”我没出声,只稍稍点了点头。她又连忙拉出我的手,摸了摸,“冰的,”她说,“没事吧?”我又点点头,就趴在桌上睡了起来。她见状也不多问了,继续上课,但我不时感觉到那双眼睛在看着我。下课了,她在我耳边轻声说:“这是这三节课的笔记,你拿去吧。作业等会儿再告诉你,你再睡一会儿吧。”我依然没出声,只觉得体内有她传过来的丝丝暖意。她,就是我的同桌张秀。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名德国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透过这一切,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教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记住战争曾经给我们、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们更应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尽自己的力量,珍爱和平,绝不能让历史重现。
2.从现实中积累
有一个美国人,以前是海军,退伍后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停止教孩子去杀人》。他在书里提到,军事训练中,要把人的情感和行为分开,让士兵在杀人时可以无情。那种培养士兵、杀手的方式,就是让一个人只管去做自己的,而不管别人的感受。它会使生活变得很简单,但生活其实是很丰富、很复杂的。总的来说,一个在和谐家庭生长的孩子,一个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有勇气去面对灾难和残酷,而不是被它们打倒。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很小就受这些的影响,被那些很糟糕的景象占据了心灵,他会没有安全感。虽然这些孩子表面上会很强大,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虚弱的。
3.从历史中积累
我们深深地记着,一笔笔血债。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用美丽的罂粟花和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人民被奴役,被压迫,被杀戮……1894年的甲午战争,夺走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生命,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走了,“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走了,北洋军提督丁汝昌最后也走了……1931年“九·一八”,他们的铁蹄再次踏上中国的锦绣山河。从此,长达十四年的杀戮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序幕。南京大屠杀,几星期内我们便失去了三十万同胞,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他们杀死我们无数的同胞,但他们不能抹去我们心中的愤怒和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已行驶到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我们青少年一定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发展自我,开创美好的未来。
4.从名言中积累
(1)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
(2)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是: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 ——冯·布朗
(3)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海塞
(4)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掉下。
——阿拉法特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战场上血流成河,亲人的死活全然不知。战争结束后,荒凉的家园呈现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气象。到处都是啼饥号寒的声音。对战争,我们忍不住要发问: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的仇恨吗?为什么非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和平共处、共同协商不是更好吗?
为了让战争这个魔鬼永无立足之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领悟] 本文段论述的中心是珍爱和平,远离战争。作者正是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给年青一代带来的心灵戕害,才忍不住发问,呼吁每个人都应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精彩范文]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一声:“呣。”
“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
“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既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五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五。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丢掉了一条腿。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遗憾,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
“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已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跑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那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真便宜。他当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勇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溜的时候,我的腿出了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依次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账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混账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将军、上校、少校,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将军才五十二岁,上校四十八岁,少校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像兴登堡①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贵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了。”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使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注] ①兴登堡(1847-1934),德国元帅,一九二五年起任德国总统。
?佳作赏析
这篇小说描写了德国战后一位伤残军人与伤残军人安置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伤残军人与伤残军人安置工作人员通过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德国社会生活优越的人们思想的丑陋,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战争中牺牲的、伤残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揭示了二战后德国伤残军人的真实生活,语言简洁,情节简单,但主旨深刻,不愧为一篇经典作品。
[写法借鉴]
1.学拟题
整篇小说都是由战争中我伤了一条腿引发出来,“我的昂贵的腿”推动了小说的情节的发展。“我的昂贵的腿”最终没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很恰当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同时,以反讽味极浓的“我的昂贵的腿”为题,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对比
“局里的人”的冷漠和“我”的愤怒与慷慨激昂进行对比,战线上的“我”和那些撤退的军官与战后的不同待遇进行对比,对前线上牺牲的年轻战友与战后那些所谓的功臣再分配的对比,突出地显示了社会的不公,从而反映出冷酷的社会现实。
3.学人物语言描写
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4.学结尾
小说的主题不在于反映年轻人能否创业的问题,而是通过“我”“就业”的艰难反映冷酷的社会现实。所以作者在结尾写出“我”在遭受政府或国家的冷遇之后的毅然决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对政府的不满,也有了一定积极向上、自力更生的精神指向。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无为其所不为①,无欲②其所不欲。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不为:不应该做的事情。②欲:欲望。此处用作动词,解释为追求。
[翻译] 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去追求自己不愿意追求的东西。
[明理知义] 何为“不为”?何为“不欲”?其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不仁的行为是不能做的,不义的行为是不能做的,不恭敬的行为是不能做的,不明智的行为是不能做的。过于追求食欲是不对的,过于追求色欲是不对的,过于追求靡靡之音是不对的,过于追求功名富贵是不对的。所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都符合被世人公认的道理——天理。
害群之马
成语释义: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成语原文: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徐无鬼》
[注]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
请将成语原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
译文:
2)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译文:
参考答案:(1)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
(2)孩子说:“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参考译文: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那孩子说:“知道。”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说:“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黄帝再三拜谢,称牧童为天师,方才离开。
19岁背上行李到梦想中的北大读书,23岁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31岁创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就是百度的CEO李彦宏。
“百度”来自宋代大文豪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一句“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百度”二字,由李彦宏于1999年底在美国硅谷创立。在3年的时间里,百度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但是,李彦宏的目标不仅仅在此。他说:“每个人、每个公司当然都希望做成最好的,百度也一样。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网站。以后,我们将会相继推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等文字的搜索功能,这是我们实现我们远大目标的一个过程。”
[人生教益] 人生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希望。百度从一个小小的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超级地位,与李彦宏的理想是分不开的。但如果只有目标而不去努力实践,目标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疑眸(móu) 斑斓(lán)
甲胄(zhòu) 绚丽(xuàn)
B.号召(zhào) 颠簸(bǒ)
诅咒(zhòu) 痕迹(jī)
C.褪色(tuì) 吞噬(shì)
模样(mó) 惬意(qiè)
D.粗犷(kuànɡ) 油腻(nì)
铭文(mínɡ) 玫瑰(ɡui)
解析:选A B项,“迹”应读jì;C项,“模”应读mú;D项,“犷”应读ɡuǎ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竞争 斟酌 怨天忧人 至高无上
B.寥落 寒喧 概莫能外 惊世骇俗
C.轮廓 迁徙 苍海桑田 瞠目结舌
D.狙击 遵循 妄自菲薄 完美无瑕
解析:选D A项,“怨天忧人”应为“怨天尤人”;B项,“寒喧”应为“寒暄”;C项,“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8时30分许,金秀贤疾步走下飞机,没理粉丝________坐豪车离去。
②也许这一切都是________;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③担架________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
A.径自 幻觉 颤悠 B.径自 错觉 颤悠
C.径直 幻觉 颤动 D.径直 错觉 颤动
解析:选A “径自”指自己直接行动,不管周围情况。多含贬义。“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这里语境是不管周围情况而直接行动,所以应选“径自”。“错觉”重在“错”,而“幻觉”重在“幻”,即虚幻,这里的语境是“发烧”,所以用“幻觉”。从“担架”的语境看,应用“颤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卡洛斯也并不准备把弟子逼得太紧,因为他清楚过多的批评无济于事,现在最关键的是李娜能够自己想明白下一步的路应该如何走。
B.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
C.综合俄罗斯、加拿大等媒体报道,中国的新型歼16战机列装海航部队,足以应对南海周边各国的苏30,可见,越南对南海已无计可施。
D.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挂齿……
解析:选D D项,不足挂齿:不屑一提。此处是指“我的手迹”足以证明“我”在母校,应用“不足为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透过右边的窗户,让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
B.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C.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左右地呢。
D.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一个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解析:选B 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语意重复,“差不多”和“左右”二者删去一个;D项,语序不当,应为“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
6.请简要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横线上,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二战伤亡人数统计表(单位:万)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死亡
1 800
2 680
38
40
800
290
受伤
1 700
3 300
150
120
2 000
400
[注] 中国死亡总人数为1 800万,其中军队270万,平民1530万;苏联死亡总人数为2 680万,其中军队890万,平民1 790万。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① ,特别是两国的平民,② 。而作为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德国和日本伤亡惨重,这充分说明③ 。
解析:解答图表归纳题,要善于比较图表中的数字,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进行归纳。①处以“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为叙述对象,就要将中国和苏联与其他同盟国成员作比较。②处以“两国的平民”为叙述对象,就要比较平民死亡人数和总死亡人数,并由此得出结论。③处是针对同盟国和轴心国共同而言的,双方都有伤亡,从中可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
②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比重较大
③侵略不仅是对其他国家的犯罪,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7.下面是我市一个主题为“爱就在身边”的电视公益广告脚本,请你参照相关内容,补出空白部分。要求:①处不超过10字,②处不超过100字。
镜头
画面描述
画外音
时间
1
斑马线上,一位残障人士正拄着拐杖缓慢地穿行,突然,信号灯变成了红色,残障人士显得有点慌乱,然而,此时停在道上的机动车却一辆也没有启动,不约而同地默默注视着他慢慢登上安全岛
①
3秒
2
②
爱是一次温馨的搀扶
3秒
3
放学了,教室里空空的。一个小女孩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拿着一张成绩单,成绩单上写着“语文65分”。忧伤的眼里溢满了晶莹的泪花。对面,白发苍苍的语文老师正默默地注视着她,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鼓励
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3秒
参考答案:①爱是一刻短暂(默默)的等待
②雪后的城市,街道上结了一层冰,很滑,路上的车辆与行人都小心翼翼前行。一位老奶奶提着一个菜篮一颠一颠地走着,忽然一不小心滑倒了。这时,一个小伙子立即走上前,伸手扶起了老人。老人点头表示感谢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
保罗已经崩溃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逼得他不知该向谁祈祷,也许真有神灵,也许真的只有神灵才能挽救科梅立菲,挽救一个19岁的生命!
科梅立菲已经挣扎得太久,太辛苦,也许这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就像熟睡了一样,再也听不见“轰轰”的爆炸声,再也闻不见腐烂了的死尸的气味,也用不着担心食物会不会送来,更用不着担心炮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下子炸断自己的双腿了。
……
一切都结束了。
又是一片废墟的战场。最可恨的是食物,以前是在食物中混合锯屑,现在纯粹是锯屑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真见鬼,这仗越打越糟糕。
一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一个俯冲,低空投弹,卡特猛一拉保罗: “趴下……”
炮弹在身后一米远的地方炸开了,泥土四溅。
保罗待硝烟散开,抬起头笑了笑,“又没射中,来,我们走。”
卡特挣扎着翻起身:“等等,保罗,出故障了,我没法走了。
保罗慌忙跑过来,搀着卡特疾呼道: “你被击中了吗?”
卡特双手抱着腿,龇牙咧嘴地说:“骨头好像断了,真见鬼!”
保罗微觉放心,撕下自己的衣服帮他包扎,一面笑着说:“如果只是脚还算好……”
“算我运气吧。”卡特笑着说。
“好运气,”保罗用力点着头,“它代表着战争即将结束……现在我来背你,来吧。”
保罗横扛起卡特继续往前走,头顶上那架敌机还在盘旋,发出讨厌的轰鸣声。
保罗猫着腰往前走,“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可以一起干点儿什么,告诉我,你的地址……”
卡特还没有回答,一颗炮弹忽然在左侧不远处落下,保罗一惊,微微蹲伏。
身上的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
硝烟散去,荒凉的战场上,保罗一步步蹒跚而行,嘴里絮叨不已,卡特却一言不发,仿佛世界就剩下了他们两人。
终于走到了野战医院,保罗也累得够呛,摇摇晃晃地走到门边,一名医务人员跑过来帮着放下一动不动的卡特,让他平躺在床上。保罗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轻松地说: “好了,卡特,你会没事的。”说着起身去取水,准备给卡特喝。医务人员的声音却异常冷漠地传来:“你白费劲了,他死了。”
手中的杯子掉到了地上,保罗的头深深垂下……
保罗的心绝望到了极点,又一次目睹了最后一个朋友死去,死神倏忽就至……他站起身,麻木地走了出去。
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苟延残喘,找不出一丝快乐的理由。
时间是1918年,德军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到处有传言说要停战了,可是两边的军队却仍然对峙着。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保罗的心已经死了。
德军在修战壕。
保罗坐在机枪旁,表情平静,自从卡特死了以后,他一直就是这样。木然地看着战友在准备工事,看一会儿索然无味,就扭过头从机枪上方看外边……渐渐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枪前方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战场的精灵。
保罗慢慢站起来,从战壕上面探出了脑袋,趴在沙袋上慢慢伸出手,伸向蝴蝶。
蝴蝶抖着美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手近了,近了……
“砰——”地一声枪响,那手猝然停下……五指慢慢松开,松开……
那一天,战场上是那么地沉寂和安宁。
当日战报:西线无战事。
(节选自《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有删改)
8.卡特之死,并不是到医院时候才确定的,在这之前有多处暗示,请你结合文本指出来。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卡特“一言不发”,证明已经出了问题;到了野战医院时卡特是“一动不动”,也说明已经死去。(找到2处即可)
9.作品写科梅立菲和卡特之死,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
参考答案:科梅立菲和卡特都是保罗的好朋友,他们的死对保罗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促成了保罗从“崩溃”到“绝望”、“麻木”到“心死”、中枪身亡的最终结果;科梅立菲和卡特的死也是对作品主题有力的烘托:战争如此残酷,军方如此漠视士兵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消失对他们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
10.小说中出现的“蝴蝶”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
参考答案:蝴蝶是“战场的精灵”,它让已经木然的保罗泛起笑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蝴蝶停在枪前方,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有着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深刻意蕴;保罗伸出手去靠近蝴蝶,是隐喻被战争摧残的人们追求和平,保罗因为蝴蝶而死,隐喻着深陷于战争泥潭之中的人们为和平的到来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可企及,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11.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西线无战事”的深层意蕴。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参考答案:西线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都有生命的消逝,但军方战报“西线无战事”,足见战争发动者对生命的漠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无视士兵的死活;“西线无战事”深刻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发动者的残忍无情,是厌恶战争、反对战争主题的有力注脚;“西线无战事”这几个字,激发读者去思考,去责问当局,激发读者对保罗等无辜生命逝去的深深同情。
课时跟踪检测(六)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疑眸(móu) 斑斓(lán)
甲胄(zhòu) 绚丽(xuàn)
B.号召(zhào) 颠簸(bǒ)
诅咒(zhòu) 痕迹(jī)
C.褪色(tuì) 吞噬(shì)
模样(mó) 惬意(qiè)
D.粗犷(kuànɡ) 油腻(nì)
铭文(mínɡ) 玫瑰(ɡui)
解析:选A B项,“迹”应读jì;C项,“模”应读mú;D项,“犷”应读ɡuǎ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竞争 斟酌 怨天忧人 至高无上
B.寥落 寒喧 概莫能外 惊世骇俗
C.轮廓 迁徙 苍海桑田 瞠目结舌
D.狙击 遵循 妄自菲薄 完美无瑕
解析:选D A项,“怨天忧人”应为“怨天尤人”;B项,“寒喧”应为“寒暄”;C项,“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8时30分许,金秀贤疾步走下飞机,没理粉丝________坐豪车离去。
②也许这一切都是________;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③担架________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
A.径自 幻觉 颤悠 B.径自 错觉 颤悠
C.径直 幻觉 颤动 D.径直 错觉 颤动
解析:选A “径自”指自己直接行动,不管周围情况。多含贬义。“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这里语境是不管周围情况而直接行动,所以应选“径自”。“错觉”重在“错”,而“幻觉”重在“幻”,即虚幻,这里的语境是“发烧”,所以用“幻觉”。从“担架”的语境看,应用“颤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卡洛斯也并不准备把弟子逼得太紧,因为他清楚过多的批评无济于事,现在最关键的是李娜能够自己想明白下一步的路应该如何走。
B.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
C.综合俄罗斯、加拿大等媒体报道,中国的新型歼-16战机列装海航部队,足以应对南海周边各国的苏-30,可见,越南对南海已无计可施。
D.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挂齿……
解析:选D D项,不足挂齿:不屑一提。此处是指“我的手迹”足以证明“我”在母校,应用“不足为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透过右边的窗户,让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
B.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C.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左右地呢。
D.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一个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解析:选B 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语意重复,“差不多”和“左右”二者删去一个;D项,语序不当,应为“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
6.请简要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横线上,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二战伤亡人数统计表(单位:万)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死亡
1 800
2 680
38
40
800
290
受伤
1 700
3 300
150
120
2 000
400
[注] 中国死亡总人数为1 800万,其中军队270万,平民1530万;苏联死亡总人数为2 680万,其中军队890万,平民1 790万。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① ,特别是两国的平民,② 。而作为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德国和日本伤亡惨重,这充分说明③ 。
解析:解答图表归纳题,要善于比较图表中的数字,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进行归纳。①处以“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为叙述对象,就要将中国和苏联与其他同盟国成员作比较。②处以“两国的平民”为叙述对象,就要比较平民死亡人数和总死亡人数,并由此得出结论。③处是针对同盟国和轴心国共同而言的,双方都有伤亡,从中可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
②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比重较大
③侵略不仅是对其他国家的犯罪,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7.下面是我市一个主题为“爱就在身边”的电视公益广告脚本,请你参照相关内容,补出空白部分。要求:①处不超过10字,②处不超过100字。
镜头
画面描述
画外音
时间
1
斑马线上,一位残障人士正拄着拐杖缓慢地穿行,突然,信号灯变成了红色,残障人士显得有点慌乱,然而,此时停在道上的机动车却一辆也没有启动,不约而同地默默注视着他慢慢登上安全岛
①
3秒
2
②
爱是一次温馨的搀扶
3秒
3
放学了,教室里空空的。一个小女孩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拿着一张成绩单,成绩单上写着“语文65分”。忧伤的眼里溢满了晶莹的泪花。对面,白发苍苍的语文老师正默默地注视着她,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鼓励
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3秒
参考答案:①爱是一刻短暂(默默)的等待
②雪后的城市,街道上结了一层冰,很滑,路上的车辆与行人都小心翼翼前行。一位老奶奶提着一个菜篮一颠一颠地走着,忽然一不小心滑倒了。这时,一个小伙子立即走上前,伸手扶起了老人。老人点头表示感谢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
保罗已经崩溃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逼得他不知该向谁祈祷,也许真有神灵,也许真的只有神灵才能挽救科梅立菲,挽救一个19岁的生命!
科梅立菲已经挣扎得太久,太辛苦,也许这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就像熟睡了一样,再也听不见“轰轰”的爆炸声,再也闻不见腐烂了的死尸的气味,也用不着担心食物会不会送来,更用不着担心炮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下子炸断自己的双腿了。
……
一切都结束了。
又是一片废墟的战场。最可恨的是食物,以前是在食物中混合锯屑,现在纯粹是锯屑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真见鬼,这仗越打越糟糕。
一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一个俯冲,低空投弹,卡特猛一拉保罗: “趴下……”
炮弹在身后一米远的地方炸开了,泥土四溅。
保罗待硝烟散开,抬起头笑了笑,“又没射中,来,我们走。”
卡特挣扎着翻起身:“等等,保罗,出故障了,我没法走了。
保罗慌忙跑过来,搀着卡特疾呼道: “你被击中了吗?”
卡特双手抱着腿,龇牙咧嘴地说:“骨头好像断了,真见鬼!”
保罗微觉放心,撕下自己的衣服帮他包扎,一面笑着说:“如果只是脚还算好……”
“算我运气吧。”卡特笑着说。
“好运气,”保罗用力点着头,“它代表着战争即将结束……现在我来背你,来吧。”
保罗横扛起卡特继续往前走,头顶上那架敌机还在盘旋,发出讨厌的轰鸣声。
保罗猫着腰往前走,“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可以一起干点儿什么,告诉我,你的地址……”
卡特还没有回答,一颗炮弹忽然在左侧不远处落下,保罗一惊,微微蹲伏。
身上的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
硝烟散去,荒凉的战场上,保罗一步步蹒跚而行,嘴里絮叨不已,卡特却一言不发,仿佛世界就剩下了他们两人。
终于走到了野战医院,保罗也累得够呛,摇摇晃晃地走到门边,一名医务人员跑过来帮着放下一动不动的卡特,让他平躺在床上。保罗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轻松地说: “好了,卡特,你会没事的。”说着起身去取水,准备给卡特喝。医务人员的声音却异常冷漠地传来:“你白费劲了,他死了。”
手中的杯子掉到了地上,保罗的头深深垂下……
保罗的心绝望到了极点,又一次目睹了最后一个朋友死去,死神倏忽就至……他站起身,麻木地走了出去。
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苟延残喘,找不出一丝快乐的理由。
时间是1918年,德军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到处有传言说要停战了,可是两边的军队却仍然对峙着。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保罗的心已经死了。
德军在修战壕。
保罗坐在机枪旁,表情平静,自从卡特死了以后,他一直就是这样。木然地看着战友在准备工事,看一会儿索然无味,就扭过头从机枪上方看外边……渐渐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枪前方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战场的精灵。
保罗慢慢站起来,从战壕上面探出了脑袋,趴在沙袋上慢慢伸出手,伸向蝴蝶。
蝴蝶抖着美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手近了,近了……
“砰——”地一声枪响,那手猝然停下……五指慢慢松开,松开……
那一天,战场上是那么地沉寂和安宁。
当日战报:西线无战事。
(节选自《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有删改)
8.卡特之死,并不是到医院时候才确定的,在这之前有多处暗示,请你结合文本指出来。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卡特“一言不发”,证明已经出了问题;到了野战医院时卡特是“一动不动”,也说明已经死去。(找到2处即可)
9.作品写科梅立菲和卡特之死,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
参考答案:科梅立菲和卡特都是保罗的好朋友,他们的死对保罗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促成了保罗从“崩溃”到“绝望”、“麻木”到“心死”、中枪身亡的最终结果;科梅立菲和卡特的死也是对作品主题有力的烘托:战争如此残酷,军方如此漠视士兵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消失对他们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
10.小说中出现的“蝴蝶”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
参考答案:蝴蝶是“战场的精灵”,它让已经木然的保罗泛起笑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蝴蝶停在枪前方,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有着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深刻意蕴;保罗伸出手去靠近蝴蝶,是隐喻被战争摧残的人们追求和平,保罗因为蝴蝶而死,隐喻着深陷于战争泥潭之中的人们为和平的到来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可企及,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11.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西线无战事”的深层意蕴。
答:
参考答案:首先写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说明已经死去;其次写保罗絮叨不已,而参考答案:西线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都有生命的消逝,但军方战报“西线无战事”,足见战争发动者对生命的漠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无视士兵的死活;“西线无战事”深刻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发动者的残忍无情,是厌恶战争、反对战争主题的有力注脚;“西线无战事”这几个字,激发读者去思考,去责问当局,激发读者对保罗等无辜生命逝去的深深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