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综合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14课 林黛玉进贾府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满语奴仆之意)。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转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袴”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为他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墓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品
主要作品:《红楼梦》。今传《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其中,前八十回绝大部分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后四十回相传为高鹗所续。
评价
清代小说家。其作品《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成就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人物轶事
风筝高手
曹雪芹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于小说、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工艺美术,特别是对风筝的绘制、扎糊和起放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可称是风筝高手。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约在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分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
一天,有位患足疾的朋友于叔度来访,言及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又偶尔说到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于叔度,让他去卖。于叔度居然得到重酬,从而解了燃眉之急。后来曹雪芹经常到于叔度那里,帮他扎糊风筝,还为他设计新的图式。从此于叔度就以风筝为业,不仅所得足以养家糊口,而且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著名艺人。
(一)背景链接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了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林黛玉进贾府》由林黛玉这个第一次进贾府的客人,对贾府(荣国府为主)的内部环境做了一次巡视;又在一片迎客声中,让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亮相。课文所选内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第一次描写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和宝、黛相会的场景,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
(二)博览悦读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鬟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
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而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画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阜盛(fù) (2)紫檀(tán) (3)簇拥(cù)
(4)丫鬟(huán) (5)怯弱(qiè) (6)绾着(wǎn)
(7)盘螭(chī) (8)璎珞圈(luò) (9)宫绦(tāo)
(10)嫡亲(dí) (11)翠幄(wò) (12)厢庑(wǔ)
(13)宸翰(chén) (14)錾银(zàn) (15)珠玑(jī)
(16)黼黻(fǔ fú) (17)茗碗(mínɡ) (18)内帏(wéi)
(19)漱盂(yú) (20)惫懒(bèi) (21)懵懂(měnɡ)
(22)纨绔(wán kù) (23)两靥(yè) (24)杜撰(zhuàn)
(25)忖度(cǔn) (26)孽障(niè) (27)盥沐(ɡuà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仆 (2)屏
(3)遂 (4)伺
2.语境辨析法
(5)云雾笼(lǒnɡ)罩着这座城市,人们就像被锁进囚笼(lónɡ)一般难受。
(6)李将军在饮(yìn)马的时候,店小二已经招呼士兵们饮(yǐn)酒了。
(7)姐姐省(xǐnɡ)亲的时候,母亲一再告诫“过日子要节省(shěnɡ)”。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俊眼修眉:俊,美。修,长。形容相貌美好。
(2)顾盼神飞:左右顾视,神采飞扬。形容目光柔和灵动而富有神采。
(3)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4)混世魔王:比喻扰乱世界,给人带来灾难的凶恶的人。也指放荡不羁、行为破坏常规的人。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办案的民警向伤者家属透露了一些不经之谈,说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已在长春落网。伤者的家属听到这个消息,仿佛看到了希望。
辨析:“不经之谈”运用错误,该成语为贬义,不合语境。“混世魔王”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委屈vs委曲
课本
原句
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辨析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也可指让人受委屈。“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曲折;也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即境
活用
只要大家能明白我所受的委屈就够了,至于这件事为什么没有成功,其中委曲,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明确: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给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2.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明确: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3.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人物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并用。试据此填写:
详写的人物:
略写的人物:
实写的人物:
虚写的人物:
明确:主要人物实写、详写
次要人物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揣摩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作用,把握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征。
2.通过分析选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认识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一、研读课文第1~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此段详细描写了贾府的建筑,环境繁华,建筑讲究,庄严高雅,富丽气派。展现了贾府的社会地位。
2.“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句话表现了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明确:表现了林黛玉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这是她寄人篱下思想的反映。
3.小说写王熙凤的出场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明确:运用“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的手法。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的内在神韵,暗示了王熙凤的张狂以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
4.王熙凤的出场是课文中精彩的一节,作者从4个层次写了王熙凤的出场。请填下表,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描写内容
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贾母的戏谑之言
见林黛玉
回王夫人的话
明确:
描写内容
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①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贾母的戏谑之言
②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见林黛玉
③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言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回王夫人的话
④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二、研读课文第12~14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应如何理解文中《西江月》两首词?
答:
明确: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6.作者为什么把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何要他两次出场亮相?
答:
明确: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安排宝玉两次出场,也是作者构思的独到之处。第一次亮相,可以说是黛玉观察宝玉。黛玉见到了穿戴华贵、外貌姣美的“一位年轻的公子”,和她猜测的完全不同,惊怪此人非常面熟。这次亮相为黛玉的心理活动安排了时间。第二次亮相其实是宝玉看黛玉,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仅写出了他的“疯疯傻傻”,还与黛玉的内心感受不谋而合。
7.宝玉为何“摔玉”?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答:
明确:宝玉“摔玉”是他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却没有玉,于是宝玉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摔玉的行为表现了宝玉对天命的反抗, 对世俗的鄙弃,更能体现出宝玉的叛逆性格。
如何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写法领悟]
本文中人物肖像描写调动多种手段,或工笔雕琢,或虚笔写意,或层次分明,浓妆淡抹,各具佳妙。如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不惜重墨,工笔实写,淋漓铺陈其装束衣饰,集珍珠宝玉于一身,显示其华贵、得势,也暗示其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从头饰、裙饰、服装、容貌各个角度,可谓穷形尽相、至谨至细。写黛玉的肖像则“虚多实少,绝去形摹”,抓住了其最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给人的感觉淡而不俗,清明高雅,而绝非王熙凤式的珠光宝气。写黛玉肖像还层次分明,众人眼中的黛玉,是体弱多病的;王熙凤眼中的黛玉,突出其容貌的标致和气度不凡;宝玉眼中的黛玉气韵神情“与众各别”,是一位聪慧灵秀、美丽多情的美人。
1.整体与局部描写
整体式的描写,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对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局部式的描写,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烘云托月式的描写
烘云托月式的肖像描写,是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者彼此抱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细述观者之反应,烘云托月,衬出罗敷的光彩照人。
3.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描写
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点或者能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有的外貌特征。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极为成功。
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也可以写自己)进行肖像描写,注意抓住他(她)的主要特征,并适当运用修辞,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答案:此夫子海拔不高,头顶原本葱葱茏茏的丛林,因岁月的侵蚀,水土严重流失,树木纷纷流离失所;将他脸上的皱纹比作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之地貌的缩影,绝对不过分;一副大号花镜支在鼻梁上,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相信比南极的冰盖一点儿也不逊色;本来挺拔的背,而今却背上了一个不小的丘陵。同学们本欲称之为薛老,但又觉不妥,故将两字换位称之为“老薛”。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由于母亲早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步步留心”,“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以守护自己的尊严。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世俗恶性。
2.从自然中积累
腊梅超越了酷寒的严冬,做到坚守自我,才有了迎霜傲雪、香飘十里的桀骜不驯;荷花超越了污浊的泥塘,做到坚守自我,才有了不流世俗、傲然独立的卓尔不群。
3.从历史中积累
坚守我的精神家园,坚守一份高尚,一份热情与执着。“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从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执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呐喊;“宁可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毅……引导我们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4.从名言中积累
(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罗曼·罗兰
(2)要做一个人,不要跟随我,就是你自己,你自己!
——尼采
(3)在灵魂深处,我的意念是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 ——惠特曼
(二)这样运用素材
你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你没有心情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是,你还是你,扛着花锄,轻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步一步地走来。
你虽是女子,却毫不逊色于男人,一句“什么臭男人用过的,我不要”充满了豪气。你可以含笑给卑微的赵姨娘让座,却绝不奉承凤姐之流。不知道是不是该说你傻,是啊,你是傻得坚定,你想以一己之力抗衡黑暗的社会,毫不惧怕周围的明枪暗箭。
有人厌你言语尖刻,有人妒你行事清高。但你绝不流俗,依然犀言利行,刺痛着世故者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宁可香消玉殒,亦葆冰清玉洁。
林黛玉,你的自我坚守,成就了你的“独一无二”。
[领悟] 片段简要评述林黛玉个性特征,笔端含情,很好地刻画出林黛玉“独一无二”的形象。
①我看见西子浣纱的涟漪,望见貂蝉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边,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②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携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③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于是,你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办“海棠诗社”或许算是一次自由之战吧。当你写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依旧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不错,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的自重与懂事,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
④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如水的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染一池灵动,洗一身清洁,追一方梦想。
⑤汝——水边的女人……
?佳作赏析
本文以水喻人,写的是《红楼梦》中的“汝”——林黛玉。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篇气势恢宏,器宇不凡,营造了四个别样的图景,女子与水的故事初现端倪。四位女子,虽然优秀,却是为下文写黛玉做铺垫。
2.学用词
“汝”,小小的文字游戏,突出黛玉如水的性格。
3.学修辞
第②段中用了两组对偶,如“提锄携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打破了单一陈述,规避了平铺直叙,句式富于变化。
4.学扬抑
抑宝钗,扬黛玉,如第③段中多处使用转折连词“然而”“而”“恰恰相反”等等,内在气韵跌宕起伏。
5.学议论
第④段议论充满激情,如“然而,如水的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一句,发自肺腑,突出主题。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①。无礼义,则上下乱②。 ——《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空虚:指国家没有人才。②乱:混乱。
[翻译] 不相信和任用仁人贤士,那么国家就不会有人才了。没有礼法的约束,那么上下等级就混乱了。
[明理知义] 对于一个国家什么才是最宝贵的?是人才。管理型人才可以使国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创新型人才可以提高生产力,使国家变得更强大。那么使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什么?是这个国家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要靠道德和法律来约束,道德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准则。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使政治清明,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如此一来,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才能稳定,从而为政府和法律的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而要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才。可见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地发展,就离不开治理国家的人才、必须遵守的法律和良好运行的政府部门,三者缺一不可,互相制约。
乐不思蜀
成语释义: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舞女,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曹雪芹生于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于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生活清贫的也不少见,但苦到曹雪芹这步田地的,实在不多。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说“并不足妨我襟怀”,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大约乾隆二十八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悄然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创作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为他树立了历史的丰碑。
[人生教益]
[苦难] 贝费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中国自古也有发愤著书一说,生于富贵之家的曹雪芹也正是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艰辛,才写出了千古名作。
[坚持]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被抄家后的曹雪芹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簇拥(cù) 阜盛(pù) 丫鬟(huán) 竹著(zhù)
B.鬓髻(jì) 翠幄(wò) 吞咽(yàn) 拂尘(fú)
C.漱盂(sòu) 懵懂(měnɡ) 杜撰(zhuàn) 忖度(duó)
D.暖阁(nuǎn) 缎褥(rù) 皮囊(nánɡ) 喘气(chuài)
解析:选B A项,“阜”应读fù;C项,“漱”应读shù;D项,“喘”应读ch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盛装丽服 爱惜 嘱咐 理睬
B.甜言密语 赦免 敕造 辜负
C.疯疯癫癫 标致 呈设 书藉
D.放诞无礼 别致 瞋视 诽谤
解析:选D A项,“盛装丽服”应为“盛妆丽服”;B项,“甜言密语”应为“甜言蜜语”;C项,“呈设”应为“陈设”,“书藉”应为“书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一个肌肤微丰……第二个削肩细腰……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________。
②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________着三个姊妹来了。
③天下无能第一,古今________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装饰 簇拥 不肖 B.妆饰 蜂拥 不孝
C.妆饰 簇拥 不肖 D.装饰 蜂拥 不孝
解析:选C 妆饰:打扮;打扮出来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不肖:品行不好,不成才(多用于子弟)。不孝:不孝顺;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母娘经济”曾被视为不经之谈,但综合中国的国情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青年男性往往要努力赚钱买房,才会被视为具备了结婚的条件。
B.蓝天白云下,百年原始森林织就的沿河美景色彩斑斓,自成气候,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慢慢舒展开来,此时此刻不要说你看到了什么,而应该说你敛声屏气、凝神遐思的片刻感受到了什么。
C.如果没有网络作参照,没有出现数字化,作为纸质媒体的期刊编辑对快节奏的现实本可以习以为常,泰然处之。
D.正面五间上房鳞次栉比,皆雕梁画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解析:选D D项,“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句中“五间上房”不能“鳞次栉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732个左右,人称《红楼梦》是“一姓一名皆具精意”。
B.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C.关于曹雪芹,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论的问题,不是他的生卒年一直存在争议,而是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
D.不但《南昌武阳曹氏宗谱》记录了曹氏的世系和世序,还清楚地记录了曹氏的迁徙志和祠堂志。
解析:选B A项,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左右”;C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不是……而是”表并列,此处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应改为“不只……甚至”;D项,语序不当,“不但”调整到书名后面。
6.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
解析:以对偶句形式作答,必须是写成两句话,且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中各成分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拟写时要体现所提供语段中宝黛相见的情境这一主体内容,字数要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参考答案: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8.阅读下面的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1)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2)黛玉也哭个不住。
(3)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钟。”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防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9.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可以从题目中“半含酸”的字眼出发,联系小说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吃酒聊天,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10.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
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问用原文回答。第二问可根据她们各自说的话和与宝玉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薛姨妈的理由:)“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薛宝钗的理由:)“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
(动机:)是细腻的体贴关心。
(李嬷嬷的理由:)“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动机:)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奉迎。
11.体会本节选部分最后一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述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
解析:注意题干中提示筛选信息的范围——节选部分最后一段,然后筛选描写宝玉心理的词句,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12.在宝玉喝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性格来?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联系黛玉的身世及为人做事的特点及选文的语境。
参考答案:前者表现出林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后者表现出了林黛玉的反抗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簇拥(cù) 阜盛(pù) 丫鬟(huán) 竹著(zhù)
B.鬓髻(jì) 翠幄(wò) 吞咽(yàn) 拂尘(fú)
C.漱盂(sòu) 懵懂(měnɡ) 杜撰(zhuàn) 忖度(duó)
D.暖阁(nuǎn) 缎褥(rù) 皮囊(nánɡ) 喘气(chuài)
解析:选B A项,“阜”应读fù;C项,“漱”应读shù;D项,“喘”应读ch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盛装丽服 爱惜 嘱咐 理睬
B.甜言密语 赦免 敕造 辜负
C.疯疯癫癫 标致 呈设 书藉
D.放诞无礼 别致 瞋视 诽谤
解析:选D A项,“盛装丽服”应为“盛妆丽服”;B项,“甜言密语”应为“甜言蜜语”;C项,“呈设”应为“陈设”,“书藉”应为“书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一个肌肤微丰……第二个削肩细腰……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________。
②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________着三个姊妹来了。
③天下无能第一,古今________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装饰 簇拥 不肖 B.妆饰 蜂拥 不孝
C.妆饰 簇拥 不肖 D.装饰 蜂拥 不孝
解析:选C 妆饰:打扮;打扮出来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不肖:品行不好,不成才(多用于子弟)。不孝:不孝顺;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母娘经济”曾被视为不经之谈,但综合中国的国情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青年男性往往要努力赚钱买房,才会被视为具备了结婚的条件。
B.蓝天白云下,百年原始森林织就的沿河美景色彩斑斓,自成气候,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慢慢舒展开来,此时此刻不要说你看到了什么,而应该说你敛声屏气、凝神遐思的片刻感受到了什么。
C.如果没有网络作参照,没有出现数字化,作为纸质媒体的期刊编辑对快节奏的现实本可以习以为常,泰然处之。
D.正面五间上房鳞次栉比,皆雕梁画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解析:选D D项,“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句中“五间上房”不能“鳞次栉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732个左右,人称《红楼梦》是“一姓一名皆具精意”。
B.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C.关于曹雪芹,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论的问题,不是他的生卒年一直存在争议,而是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
D.不但《南昌武阳曹氏宗谱》记录了曹氏的世系和世序,还清楚地记录了曹氏的迁徙志和祠堂志。
解析:选B A项,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左右”;C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不是……而是”表并列,此处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应改为“不只……甚至”;D项,语序不当,“不但”调整到书名后面。
6.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
解析:以对偶句形式作答,必须是写成两句话,且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中各成分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拟写时要体现所提供语段中宝黛相见的情境这一主体内容,字数要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参考答案: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8.阅读下面的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1)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2)黛玉也哭个不住。
(3)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钟。”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防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9.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可以从题目中“半含酸”的字眼出发,联系小说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吃酒聊天,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10.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
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问用原文回答。第二问可根据她们各自说的话和与宝玉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薛姨妈的理由:)“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薛宝钗的理由:)“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
(动机:)是细腻的体贴关心。
(李嬷嬷的理由:)“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动机:)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奉迎。
11.体会本节选部分最后一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述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
解析:注意题干中提示筛选信息的范围——节选部分最后一段,然后筛选描写宝玉心理的词句,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12.在宝玉喝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性格来?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联系黛玉的身世及为人做事的特点及选文的语境。
参考答案:前者表现出林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后者表现出了林黛玉的反抗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