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综合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七)”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7课落__日
生平经历
朱启平(1915-1993),原名朱祥麟,浙江嘉兴人,杰出的战地记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被传诵一时,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文章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
作品
著有《朱启平新闻通讯选》
评价
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后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一)背景链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在泊于东京湾内的美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当天,《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就在舰上,距签字桌不过两三丈远,目睹了历时18分钟的受降仪式。整个仪式结束时,正好是9时18分。朱启平不禁联想到在过去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在受访结束后,朱启平马上转到停泊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中军舰上,着手撰写著名的长篇通讯《落日》。这篇记述日本侵略者签字投降新闻的通讯,在当时《大公报》(重庆版)的重要位置刊登出来。读者争相阅读,轰动一时。
(二)常识整理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方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博览悦读
《落日》赏析
《落日》这一长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
“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虽然事件并非发生在日落时分,文中也没有涉及太阳的地方,不过绝大多
数读者心领神会,知道“日”就是指日本,“落日”就是指日本战败投降。
作者朱启平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打量这个历史事件的,以中国人的心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永垂史册的经典,因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落日》在写作上很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既注意到面上,又能突出要着重表现的那一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网罗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一是因为有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二是得力于线索的把握。
70年的奇耻大辱,14年的国仇家恨,今日一吐为快。但是历史的教训不能忘,民族自强仍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始终把握住“永志不忘”这个主题,并且作为血脉贯穿在全部材料之中。
作者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写作常用的时间线以外,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写以后,后面就多方加以渲染。
第二,细节的捕捉与刻画。新闻作品也要有好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如果作者抓住了这个细节致力加以表现,人物就会跃然纸上。为了讲清楚,我们将美国名记者菏马·比格特通讯笔下的日本代表签字时的细节展示出来,以和文本中的描写作一番比较: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厘米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朱启平在文中的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他们的丑态。比格特的描写,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在体现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此外,他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依据史料,梅津是站着签字。也许他的瞬间观察不如朱启平仔细。比格特的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以及他的观察角度有关。
第三,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新闻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直接发议论。而中国史传散文常常是记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通讯写作就继承了这个传统,朱启平的通讯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本文正是因为体现了这一点,而显得酣畅淋漓,不仅使人有所知、有所感,还使人有所领悟,把自己的思想触角延伸到历史的深处。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顷刻间(qǐnɡ) (2)勋绶(xūn shòu)
(3)一瘸一拐(qué) (4)淞沪(sōnɡ)
(5)半晌(shǎnɡ) (6)沦陷(lún)
(7)厥功甚伟(jué) (8)湔雪(jiā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拾 (2)翘
2.语境辨析法
(3)听说十里堡(pù)有个堡(bǎo)垒,好多人去参观过。
(4)儿子因应(yìng)酬而常常醉酒,母亲心疼不已,发微博向省委组织部部长求助:“我应(yīng)该怎么做?”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2)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3)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4)天理昭彰:迷信说法,认为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恶以相应的报应。
(5)厥功甚伟:他们的功劳很大。厥,代词,其;甚,非常,很。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一世的黑社会老大最终落入法网,锒铛入狱。曾几何时才能出狱获自由啊!
辨析:“曾几何时”运用错误,该成语不能指代未来时间。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目不暇接vs应接不暇
课本
原句
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辨析
“目不暇接”指眼睛看不过来,形容眼前事物又多又好,来不及观赏。“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多形容人或事繁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侧重于用眼睛看,“应接不暇”侧重于应付、接待。
即境
活用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目不暇接。近日,游客纷至沓来,导游们应接不暇。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这篇通讯报道了怎样的一个新闻事件?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这篇通讯详细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意义: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
2.读完这篇通讯,涌动在你心中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示例一)精神上备受鼓舞,心中觉得异常痛快,报道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示例二)抑制不住地想笑,内心充满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示例三)大快人心,毁坏人类文明的毒瘤终于被铲除了。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品读精彩语段,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总起全文,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强调时间是“9时10分”?强调“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强调地点之近,既说明“我”是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见证者,又突出了新闻的现场感与真实性。
3.第3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舰着新衣,国旗飘扬,马达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二、阅读课文“仪式开始”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描述这样重大而又严肃的仪式时,为什么要写“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
答:
明确:写水兵们的轻笑,一是因为现场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纪实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也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表达作者和无数人内心胜利的喜悦和对敌人的蔑视。
5.对日本代表“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日本代表“木头人一样”的姿态与他们昔日的不可一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沮丧和无奈,更突出了战胜国胜利的喜悦。
6.这部分在最后点出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并由时间引发联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这样写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和有情。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用近于史家凝练的笔法表达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为什么却以“落日”为题?
答:
明确:“落日”文题有双关意义。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以后,就到横须贺港另一条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写完时正是落日时分。朱启平触景生情,就以“落日”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本国名中有“日”字,国旗是太阳旗,以此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写法领悟]
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的方法,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到“代表到来”到“仪式开始”到“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前推,画面由远景到中近景到特写镜头。这样安排,既注意到了面上,又能够突出要着重把握的那个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将有助表现中心、饶有风趣的材料组合为一个整体。
[写法指导]
1.抓准点。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场面特点的人、事、景物进行详细描写。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深度。
2.写好面。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要顾及大局,体现广度。
3.“点”“面”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感情。
在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要学习运用这种技法,考试时经常从片段写作角度考查。
[针对练笔]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校园生活场景。
答:
参考答案:跳绳比赛真有趣!随着一声哨响,同学们快速地甩动手中的绳子,飞快地跳起来。你看刘洋,挺直了腰板,手不停地甩动着绳子,脚不停地跳,活像个腿脚利索的小猴子。他的铁杆哥们都扯着嗓子喊:“洋子,加油!”再看看那边的小敏,脚被绳子套住了,她在那儿急得脸通红。“哧”一声,比赛结束了。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刘洋,牛,一百二十三个!”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正义
1.从教材中积累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多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 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这一伟大胜利,昭示了一条真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2.从历史中积累
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小时候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因此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3.从现实中积累
王选,一个日军细菌战受害人的后代,从1995年起,在自己的家乡浙江义乌等地,开始了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细菌战的调查取证工作,于1997年组织浙江、湖南等地的细菌战受害者成立“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原告团”,并被推举为团长,代表中国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出索赔诉讼。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着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王选的美在于她始终高举正义之剑,不畏艰难,善良执着,是她内心强烈的正义之感给了她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向全世界证明了尊严不可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4.从名言中积累
(1)正义是苦难者的希望和犯罪者的畏惧之所在。 ——惠蒂尔
(2)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 ——培根
(3)与正义为友的人,在哪儿都是安全的。 ——伊壁鸠鲁
(4)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 ——培根
(5)正义是第一美德。如果没有正义做后盾,勇气又有何裨益?如果人人都正义在握,勇气也就没有了。 ——阿格西劳斯二世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天空渴望的和平,是穿着一身蓝;森林渴望的和平,是披着一身绿;阳光渴望的和平,是如钻石般耀眼的光芒;朝霞渴望的和平,是光辉最后的美;而我所渴望的和平,是希望世界上没有战争。战争带来的往往只是流血、受伤和死亡。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不义战争。
在朱启平的《落日》中,我们知道了,多少英勇的中华儿女战死疆场,那滚烫的鲜血换回了那沉睡多年的记忆——和平。今天,我们正踏着无数烈士的鲜血,构建美好的和谐家园。因为我们知道,和谐是公平,和谐是正义,和谐是人人享有的阳光,和谐是清醇的水和洁净的空气,和谐是自然向我们展示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写法指导]
作文片断论述的中心是“维护和平,共创和谐”。作者正是从《落日》中知道八年抗战中中国损失之大,伤亡之惨重,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巧妙地运用课文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
[运用范例]
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多年前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二战”时期,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政府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到靖国神社参拜战犯……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遭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光芒为历史拂去尘埃。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领悟] 作文片断论述的中心是“忘记意味着背叛,理智纪念苦难”。日本对华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却如此这般失去理性地纪念,提醒我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精彩范文]
①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
③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④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⑤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⑥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⑦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⑧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⑨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为了中华民族而抗争的人们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佳作赏析
本文站在民族的高度立意,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作者没有拘泥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这一角度入手,强调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境界高远。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由一般人的观点写起,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例证
依次举屈原、庄子、司马迁的例子。例证时,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
3.学铺排
苏武、辛弃疾、苏轼的例子构成排比,凸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4.学修辞
第⑨段用排比句对上文进行概括总结,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学结尾
明确记忆的内容以及这些记忆长留心间的意义,强化主题。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登东山而小鲁[注],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释:登东山而小鲁: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东山,即今天山东省境内的蒙山。
[翻译]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
[明理知义]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是对胸襟的拓展,是对人生境界的升华。人如果拘囿于一个狭窄的生活圈子,那么他势必会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眼界狭隘,见识不高;如果能够跳出小圈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那么就会使自己的眼界变得宽广,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
螳螂捕蝉
成语释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告诫我们,凡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成语原文: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⑤务欲:一心想要。⑥前利:眼前的利益。
请将成语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译文: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像这样子过了三个早晨。
(2)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
参考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像这样子过了三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了他们的军事部署。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对他多年的得力助手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半年内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非常努力地寻找。可是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说:“我真是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有说完,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
[人生教益] 一个人一旦对自己缺乏信心,就会很容易让机遇偷偷溜走。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关键是如何发掘自己。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瓦砾(lì) 颠簸(bǒ) 舷梯(xuán) 羡慕(mù)
B.栖息(qī) 戳进(chuō) 勋绶(shòu) 应酬(yīnɡ)
C.窒闷(zhì) 堡垒(bǎo) 厥功(jué) 湔雪(jiān)
D.胡诌(zhōu) 窗帷(wéi) 挣扎(zhā) 顷刻(qǐnɡ)
解析:选C A项,“舷”应读xián;B项,“应”应读yìnɡ;D项,“扎”应读zhá。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荒忙 荒谬 荒凉 天网恢恢
B.安祥 斐然 内涵 小心翼翼
C.清晰 秘室 贤慧 不屈不绕
D.窒息 鹊跃 胀死 目光迥迥
解析:选C A项,荒忙—慌忙;B项,安祥—安详;C项,秘室—密室,贤慧—贤惠,不屈不绕—不屈不挠;D项,鹊跃—雀跃、目光迥迥—目光炯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在全舰________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②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________,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③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______,目不暇接。
A.庄重 安闲 琳琅满目 B.庄严 安闲 五光十色
C.庄重 安然 五光十色 D.庄严 安然 琳琅满目
解析:选B “庄严”是庄重而严肃的意思,比“庄重”更符合当时的气氛。“安闲”比“安然”更能表现出美国作为这次仪式的主人的悠闲姿态。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解析:选D “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在这里词不达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B.我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还从来没有见过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C.“密苏里”号上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往来互相招呼。
D.因为我们这些记者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
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在这样一块小地方”应放在“没有见过”之后;C项,句式杂糅,将“往来互相招呼”去掉;D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记者”后。
6.在盟军接受日本的受降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参加了受降仪式。请你以徐永昌将军的身份,写一段签字感言。
答:
参考答案:从拿起笔的那一刻起,我们身上背负的就已不再是过去的耻辱,而是创造一个更安定幸福更和平的世界的重任。
7.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的新闻。请将《落日》改成一句话新闻。(30字以内)
答:
参考答案: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8.为庆祝抗战胜利71周年,学校将举行诗文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话,要求语意相关,前后连贯。
女:朋友们,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中华儿女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都会心潮澎湃,为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男:
女:朋友们,我们为今天中国的巨变而欣慰,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参考答案:朋友们,当你听到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时,当你看见老人们爽朗的笑容时,当你挽着心爱的人漫步时,当你走遍祖国的壮丽河山时,你是否还记得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是否还记得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本报9月17日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会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1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摘自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记者罗伯特·凯塞)
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
参考答案:英国防空民防人员伊万斯值夜班时发现德军投掷的定时炸弹,他及时汇报并紧急撤走附近住户,始终站在炸弹旁疏导行人,最后被炸身亡。
10.伊万斯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身体条件太差,不能入伍杀敌;作为防空民防人员,平时训练表现平常,工作中不被上司重视。着力渲染伊万斯普通的目的是和后文他的英雄壮举形成对比,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无私、勇敢、负责任的高贵品质。
11.这则新闻的题目是“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请分析一下标题的特点。
答:
参考答案:(1)直述式标题,给人以亲切感,似乎很普通很平常。战争期间运用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觉得奇怪,引发阅读的兴趣。
(2)普通中蕴含着不寻常,值班是不平常的值班。质朴的标题后面隐含着记者真挚的赞颂和发自内心的哀悼。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每天发生的大事有很多,而记者却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因为这个小人物具有英雄的品格。这种英勇献身品格恰恰是二战时期人们所需要的,也是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所需要的。因此,就使此文的选材,有了时代精神和特征。
课时跟踪检测(七) 落 日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瓦砾(lì) 颠簸(bǒ) 舷梯(xuán) 羡慕(mù)
B.栖息(qī) 戳进(chuō) 勋绶(shòu) 应酬(yīnɡ)
C.窒闷(zhì) 堡垒(bǎo) 厥功(jué) 湔雪(jiān)
D.胡诌(zhōu) 窗帷(wéi) 挣扎(zhā) 顷刻(qǐnɡ)
解析:选C A项,“舷”应读xián;B项,“应”应读yìnɡ;D项,“扎”应读zhá。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荒忙 荒谬 荒凉 天网恢恢
B.安祥 斐然 内涵 小心翼翼
C.清晰 秘室 贤慧 不屈不绕
D.窒息 鹊跃 胀死 目光迥迥
解析:选C A项,荒忙—慌忙;B项,安祥—安详;C项,秘室—密室,贤慧—贤惠,不屈不绕—不屈不挠;D项,鹊跃—雀跃、目光迥迥—目光炯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在全舰________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②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________,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③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______,目不暇接。
A.庄重 安闲 琳琅满目 B.庄严 安闲 五光十色
C.庄重 安然 五光十色 D.庄严 安然 琳琅满目
解析:选B “庄严”是庄重而严肃的意思,比“庄重”更符合当时的气氛。“安闲”比“安然”更能表现出美国作为这次仪式的主人的悠闲姿态。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解析:选D “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在这里词不达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B.我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还从来没有见过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C.“密苏里”号上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往来互相招呼。
D.因为我们这些记者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
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在这样一块小地方”应放在“没有见过”之后;C项,句式杂糅,将“往来互相招呼”去掉;D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记者”后。
6.在盟军接受日本的受降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参加了受降仪式。请你以徐永昌将军的身份,写一段签字感言。
答:
参考答案:从拿起笔的那一刻起,我们身上背负的就已不再是过去的耻辱,而是创造一个更安定幸福更和平的世界的重任。
7.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的新闻。请将《落日》改成一句话新闻。(30字以内)
答:
参考答案: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8.为庆祝抗战胜利71周年,学校将举行诗文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话,要求语意相关,前后连贯。
女:朋友们,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中华儿女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都会心潮澎湃,为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男:
女:朋友们,我们为今天中国的巨变而欣慰,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参考答案:朋友们,当你听到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时,当你看见老人们爽朗的笑容时,当你挽着心爱的人漫步时,当你走遍祖国的壮丽河山时,你是否还记得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是否还记得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本报9月17日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会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1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摘自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记者罗伯特·凯塞)
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
参考答案:英国防空民防人员伊万斯值夜班时发现德军投掷的定时炸弹,他及时汇报并紧急撤走附近住户,始终站在炸弹旁疏导行人,最后被炸身亡。
10.伊万斯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身体条件太差,不能入伍杀敌;作为防空民防人员,平时训练表现平常,工作中不被上司重视。着力渲染伊万斯普通的目的是和后文他的英雄壮举形成对比,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无私、勇敢、负责任的高贵品质。
11.这则新闻的题目是“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请分析一下标题的特点。
答:
参考答案:(1)直述式标题,给人以亲切感,似乎很普通很平常。战争期间运用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觉得奇怪,引发阅读的兴趣。
(2)普通中蕴含着不寻常,值班是不平常的值班。质朴的标题后面隐含着记者真挚的赞颂和发自内心的哀悼。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每天发生的大事有很多,而记者却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因为这个小人物具有英雄的品格。这种英勇献身品格恰恰是二战时期人们所需要的,也是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所需要的。因此,就使此文的选材,有了时代精神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