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
“综合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八)”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8课图片两组
作者简介
王小亭(1900-1981),北京人。早年任英美公司电影部摄影师。1925年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1930年任《申报》新闻摄影记者。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新闻摄影记者,是中国人投身于新闻电影界的鼻祖。
常识整理
新闻摄影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这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的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瞬间(shùn) (2)悬赏(xuán) (3)废墟(x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血 (2)宁
2.语境辨析法
(3)这些并不强(qiánɡ)壮的少年却被法西斯强(qiǎnɡ)令穿上军装,送到前线去充当炮灰。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易混辨析
臭名昭著vs遗臭万年
课本
原句
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的一个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集中营的路上。
辨析
两个词都是指很坏的名声。“臭名昭著”侧重于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遗臭万年”指坏名声流传下去,永远为人唾骂。侧重于影响时间长。
即境
活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科技媒体近日发布了科技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3大罪犯榜单,其中斯诺登、Reddit创始人施瓦茨等榜上有名,这些人在美国历史上或许会流芳百世,抑或遗臭万年。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说一说每一幅图片的内容。
明确:第一组图一画面主体是一个幼儿在火车站废墟上无助大哭的镜头。
图二是各族劳工奋力铺路的场景。
图三是德国少年成为盟军的俘虏,他们却笑容满面。
图四是在纳粹溃逃后的一个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集中营的路上。
第二组图一是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欢庆胜利的场面。
图二是一片荒芜、凄凉的墓地,墓碑累累相望、令人痛心的场景。
图三是从战俘营释放的士兵回到成了废墟的家。他痛苦地趴在一堵破墙上哭了起来。
图四是德国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后,下跪道歉的场景。
2.给每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第一组图一:废墟中哭泣的幼儿
图二:各族劳工大抢修
图三:稚嫩的战俘
图四:失色的心灵
第二组图一:欢呼
图二:你在哪里
图三:回家
图四:忏悔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理解图片含义。
2.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背景解读,理解文章主旨。
一、观看课文中的第一组图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象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答:
明确: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图二,在蜿蜒的山路上,劳工们背着竹篓,用自己的双手紧张施工,参与施工的居然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图三要注意少年们的装扮和表情,他们被强令穿上军装,反而露出了笑容。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集中营的路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慌?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2.第一组的第四幅图片中,尸体遍地,而孩子的表情竟然是平静的,丝毫看不出恐惧感,为什么?
答:
明确:因为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对这种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观看课文中的第二组图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图二照片的标题“你在哪里”?
答:
明确:在人们又一次纪念法西斯胜利的日子里,当年牺牲的战士,“你们在哪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和平,永远地沉睡在地下。残酷的战争夺去了那些最可爱的人的生命,我们将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一句“你在哪里”蕴含着深沉的伤痛和怀念之情。
4.图三的背景介绍有什么特点?包含了哪些信息?
答:
明确:这段背景介绍,文字简洁,却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德国”表明这个士兵属于战争挑起方,“1946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他才被释放回家。归途已经不必细说,他魂牵梦绕的家园竟成了眼前的废墟,这是战争最残忍的注解。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战争中,都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
5.四幅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题的?
答:
明确: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图一是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载歌载舞的场面,是从人类对和平的祈盼表现主题的。
图二、图三是从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来写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图二是一片荒芜、凄凉的墓地,墓碑累累相望,令人痛心。图片的标题“你在哪里”揭示了画面的内涵。图三是从战俘营释放的士兵回到成了废墟的家。他痛苦地趴在一堵破墙上哭了起来。
图四是从对战争的忏悔这一角度表现主题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下跪道歉,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如何读懂图片,体会图片震撼人心的力量
[写法领悟]
抓住精彩细节,捕捉永恒的瞬间。如第一组图一,断壁残垣、满地鲜血的细节,小男孩孤独无助哭泣的细节,都从小处反映了大的主题,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刻骨铭心。再如第一组图四,一个小男孩,面对遍地的尸体,闻着腐烂的恶臭,本该是怎样地惧怕惶恐,可他神态自若地走着,没有逃离,而且离尸体那么近。这种反差充分说明,在这样一个地方,屠杀已成常态,孩子已经麻木。
[写法指导]
1.看:抓住图片中的细节,看图片中的事物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读显性信息)
2.想: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读出图片背后的丰富内涵。(读隐性信息)
3.揣摩:关注细节,揣摩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4.思考:思考图片的社会意义。
在读懂图片的基础上,体会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时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有文采,并富有感情。
[针对练笔]
右面是著名摄影家尤素福·卡什在二战时期拍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艺术肖像,名为“愤怒的丘吉尔”,这幅照片被《镜头》杂志称为摄影史上采用率最高的一幅摄影作品。试体会该图片震撼人心的力量,并写成文字。
答: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卡什拍摄的著名人物肖像作品《愤怒的丘吉尔》中,丘吉尔的表情准确地刻画出了丘吉尔狮子般的性格,对希特勒的愤怒跃然纸上,民众的视觉通过图片得到了真实延伸,愤怒的首相为他们树立了抗击德寇的必胜信念。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图片两组》中的每一幅照片,都记录了一段屈辱、悲惨的历史。它让我们重拾久违了的记忆,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擦亮眼睛,振臂高呼:历史不容忘记,惨剧不能重演。
2.从历史中积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四大洋,波及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 0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 000余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 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深受创伤的大地和疲惫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
3.从名言中积累
(1)如果不忘记许多,人生无法再继续。 ——巴尔扎克
(2)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佚名
(3)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照样得再犯前人的错误。 ——鲁迅
4.从佳作中积累
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地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记忆像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唯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乎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一笑泯恩仇”?不,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领悟] 作文片断论述的中心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共创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作者正是从两组图片中,透过历史来审视人类曾经遭受的战争的摧残,仿佛听到了人类祈祷永久和平的无声呐喊。它提醒我们忘记意味着背叛,表达了追求和平的愿望。
[精彩范文]
①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
②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③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都和所有的人们一起在纷飞的大雪之中,并没有我们这里司空见惯的一些格外的关照,比如起码临时搭建一个遮挡风雪的塑料棚,甚至没有特殊的位置,比如起码比一般人们高一些的主席台,铺上红地毯,再在桌前摆放我们这里特别爱摆的座签,按照职位的高低大小排队,分别写上他们各位的名字。或者再配备礼仪小姐,在他们上台讲话的时候,袅袅婷婷地引领着他们。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只是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们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的大雪纷飞。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
④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纷飞的雪花洒满习惯了荣誉权势与金钱冠盖那骄矜不可一世的头顶,让冰冷的雪花浇湿并激活业已麻木了并被今天那威胁着人类和平的战火所膨胀所炙烤的心灵。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
⑤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学到一些接轨的有益方式和启示。
⑥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⑦也许,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列宁同志先走”?
⑧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⑨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选自肖复兴《我的人生笔记》)
?佳作赏析
作者在观看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时,受到了深深触动。纪念活动被安排在奥斯维辛遗址进行:参加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露天举行活动;各国领导人和普通人一样在纷飞的大雪中,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各国领导人讲话时,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而不顾纷飞的雪花。从中我们应该得到有益的启示: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
[写法借鉴]
1.学景物描写
一是在雪景中引出故事,如开篇的描写;二是在雪景中衬托人格,如写领导们出席纪念活动的情景;三是在雪景中升华主旨,如收束时的景物描写。
2.学对比手法
文章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们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的大雪纷飞”,“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
3.学修辞手法
文章的第⑦段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官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多么充分!
4.学双关
结尾句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尽信书[注],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注释: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上古时代的史实,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大多为公文。
[翻译] 全部都相信《尚书》上所记载的史实,那么还不如没有《尚书》呢!
[明理知义] 读书的时候不能盲从,更不能迷信,一定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进行深入的分析。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书本上说的来,岂不是典型的“本本主义”吗?我们常说“做学问”,就是说既要不断地“学”,又要不断地“问”,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凿壁偷光
成语释义: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 ①逮:及。②穿壁:在墙上凿洞。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④资:借。⑤大学:大学问家。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同县人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诵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中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时他已经做了参议员,在政坛上是个热门人物,遭此打击,差点心灰意冷,退隐乡园。
开始时,他一点儿也不能动,必须坐在轮椅上,但他讨厌整天依赖别人把他从楼梯上抬上抬下,晚上就一个人偷偷练习。
有一天他告诉家人说,他发明了一种上楼梯的方法,要表演给大家看。原来,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来,挪到台阶上,然后再把腿拖上去,就这样一阶一阶艰难缓慢地爬上楼梯。他的母亲阻止他说:“你这样在地上拖来拖去的,给别人看见了多难看。”
罗斯福断然说:“我必须面对自己的耻辱。”
[人生教益] 直面自己的耻辱需要一种力量,换回尊严需要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以及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罗斯福没有逃避自己的残疾,而是选择面对。能够勇敢面对耻辱的人当然更能够面对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课时跟踪检测(八) 图片两组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zhù) 着力(zhuó)
震撼(hàn) 遗憾(hàn)
B.盛装(shènɡ) 盛饭(chénɡ)
昭著(zhāo) 诏令(zhāo)
C.分别(bié) 别扭(biè)
撤退(chè) 播撒(sǎ)
D.投降(xiánɡ) 降雨(jiànɡ)
溃逃(kuì) 匮乏(kuì)
解析:选B “诏”应读zhà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瞬间 震撼 悬赏 愤怒
B.狙击 沮丧 龃龉 阻碍
C.热烈 庇护 纳碎 摄影
D.形骸 咳嗽 弹劾 隔阂
解析:选C “纳碎”应为“纳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网络歌曲词作者刻意追求“陌生化”“小清新”等效果,导致不少歌词出现直白、浅俗、口水化等问题,________业界诟病。
②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怪圈,留住齐鲁特色乡愁,________地方历史文化。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③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如果有的国家,一意孤行,继续制造对抗,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________。
A.备受 继承 位居 B.备受 传承 后果
C.倍受 传承 跃居 D.倍受 继承 结果
解析:选B “备受”,完全地、普遍地受到,侧重于范围。“倍受”,加倍地、格外地受到,侧重于程度。“继承”,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也指按照法律或遵照遗嘱接受死者的财产、职务、头衔、地位等。“传承”,更替继承,传递、接续,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结果”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中性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扭曲价值观的主导下,“绿领巾”“红校服”蜂拥而至,为校园形象的管理危机又涂抹上浓重的一笔。
B.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
C.现实生活中,面对功名、地位、金钱这些让人利令智昏的东西,一些腐败分子毫不自律,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D.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大了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关键技术研究及临床研究上的重点扶持,完全有理由相信,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倚马可待。
解析:选B A项,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的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应该用“接踵而至”。C项,利令智昏:因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不能用在“让人”后面。D项,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写完。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此处用错对象,应为“指日可待”。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瑞士女排精英赛”于今年5月27日至6月1日在瑞士举行,它云集中国队、巴西队、俄罗斯队及美国队的运动员参加比赛。
B.从图片来看,通过人群场面来表现主题——欢庆胜利。
C.摄影散文既注重图片与散文的有机结合,更强调对图片的联想与想象,强调对图片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理解。
D.学习了本板块,请同学们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我们要举办一个“渴望和平”图片展。
解析:选D A项,句式杂糅,“云集……运动员”与“运动员参加”两种句式杂糅。B项,缺少主语,应为“图片通过……”C项,语序不当,“新的创造”应移至“新的理解”之后。
6.给下面的图片写一段“画外音”,100字左右。
乌干达的干旱
画外音: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7.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这些代表的话,就我国影视创作提两条建议。(每条不超过15字)
两会期间,网上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采访文艺界委员的标配问题。莫言称:“看韩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大家喜欢看国外的影视作品,主要一个原因是他们编故事编得确实好。”著名编剧高满堂表示他也曾看过几集,“挺好看的,因为它写了一个梦想……现在的韩剧的商业化、反映题材的角度都值得我们借鉴”。
3月5日下午,王岐山参加了北京代表团审议。在听到人大代表、人艺院长张和平谈及人艺发展困境时,王岐山以最近在中国人气甚高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强调韩剧的内核与灵魂是儒文化,鼓励大家相信5 000年不断的中华文化。
答:
参考答案:在影视创作中,一应学会借鉴(好的手法等),二应体现自己民族文化内涵,三应增强文化自信。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图片和文字,完成8~11题。
奔跑的小女孩
说明:这是在越南战争中最具震撼力的新闻图片之一。照片中赤身奔跑的小女孩叫潘金淑,在美军的凝固汽油弹袭击中被烧着了衣服。图片捕捉了1972年7月8日的一瞬,并令当年年仅9岁的潘金淑的人生道路从此改变,成年后她投入和平运动,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
下面是上面图片中的潘金淑长大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一个越南女孩的回忆
①在1972年,一枚汽油炸弹落在了我所在的一个南越村庄。一个摄影记者——尼克尤特,拍下了我正在跑离火场的照片,我也知道这张照片非常著名。我记得那时候我9岁,只是一个孩子。那天晚上越南共产党人民军开进了村里面并和我们讲他们要用我们的村子。到了第二天早上,战斗就发生了。
②我非常害怕。我记得我和家里人决定躲到佛寺里去,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那里就一定会安全了。我并没有听到爆炸声,但看到周围都是火光。突然间我的衣服被烧着了,我看到在我身上,特别是在臂上的熊熊烈火,很奇怪的,我记得当时我只想到可能我那时的模样会很丑陋,这有点不像一般孩子的想法。我很害怕,因为周围突然一个人都没有,只能看到火和浓烟。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脚竟然没有着火。我低头跑啊跑,一个劲向前冲。
③我的父母没能跑出火场,所以他们又折回到庙里面找地方躲了起来。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之后我就晕倒了。
④尼克尤特把我们带到附近的医院,然后把我们留在了那儿,自己跑进了暗房里开始洗他刚刚拍到的照片。
⑤在那所小医院里他告诉我要把我和其他受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到西贡医院。两天后我的父母就在医院里找到了我。
⑥我在医院里整整呆了14个月,动了17次手术来修补我面积达一半身体的一级烧伤。这成了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它令我渴望以后能帮助到别人。
⑦我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当他们把报纸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
⑧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因为这张照片能告诉人们战争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可怕。你能从我面上的表情感觉到它。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8.根据你对上面这幅图片的理解,写出这位儿童想说的话。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提示语“被烧着了衣服”,仔细注意观察图片中“赤身奔跑的小女孩”的动作和惊恐的神情,揣摩此刻她内心的想法。
参考答案:我的家没了,我的衣服没了,快救救我吧,快救救我的家吧!
9.从文章中摘出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感受的词语。
答:
解析:解答此题,须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描写人物动作和内心感受的词语。第②段中“我非常害怕”“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一个劲向前冲”,第⑦段“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第⑧段“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即是。
参考答案:动作:哭、躲、冲、跑。
心理感受:可怕、残酷、非常害怕。
10.阅读这篇回忆文字,文中哪些信息强烈地刺激着你?这些信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结合画面展示的情景,再看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孩子逃命时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最具震撼力,它把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无辜儿童的身心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①孩子逃命时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②对战争的残酷的恐惧和憎恨。
11.作者最后说“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你认为,现在谁最应该看看这张照片?为什么?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章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结合当今社会哪些人破坏和平,对人类造成什么后果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破坏和平的人、战争分子、恐怖主义分子。
这些画面会使他们的良心受到谴责,使他们想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惨象,从而减少战争,减少伤害,以和平对话的方式减少世界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