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3课 季氏将伐颛臾(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3课 季氏将伐颛臾(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17:59:37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谢谢!
[新课入门须知]
[朝闻天下]
关于规范以“孔子”命名奖项的提案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关于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中曾说道:“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很多观点方法,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基本观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思想一致的,不约而同的,有些是独自的贡献。”
中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贡献。“孔子热”持续加温,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奖项、活动和相关研究活动。当前,以“孔子”命名的各类奖项日渐增多,虽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规范和加强管理。
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美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孔维克,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共同提交了《关于规范以“孔子”命名奖项的提案》,旨在规范相关评选活动与奖项,保障其正面价值与国家形象。
[名人档案]
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宣扬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圣人”“万世师表”。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背景链接]
孔子时期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知识园地]
1.《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二十篇,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录言行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惯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2.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简短的一两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因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名句点击]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孔子和其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谈话,谈话中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见:动词,拜见,谒见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
(2)无乃尔是过与 过:动词,责备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介词,对
(4)夫颛臾 夫:语气词,可译为“那”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者:代词,用于时间词后,……的时候
(6)是社稷之臣也 是:代词,这
(7)何以伐为 为:语气助词,表反问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用兵
今义: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为,动词,做
今义:认为
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这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应为“过尔”。
(2)是社稷之臣也。
译文: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
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
(3)何以伐为?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伐为”。
宾 语 前 置
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通常都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古代汉语中有时则出现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具有这种句式特点的文言句式称为宾语前置。
常见类型
例句
相应成语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何去何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借助“之”或“是”强调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
唯利是图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介词一般是“以”)
不然,籍何以至此?
夜以继日
[步骤二 文意理解]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的一项是( )
A.求!无乃尔是过与 B.且在邦域之中矣
C.是社稷之臣也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解析:选A 是孔子谴责冉有,表明了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不是“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
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师徒谈话的背景事件是季氏将伐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一句表明了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
C.冉有、季路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季氏的家臣。
D.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对季氏加以劝阻未果,孔子对他们的严重失职行为表示极大的反感。
解析:选D 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对季氏加以劝阻。
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动词,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就:动词,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列:名词,位,职务
止:动词,不去就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而:连词,表转折
持:动词,护持
颠:动词,跌倒
(3)则将焉用彼相矣 焉:疑问代词,哪里
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4)虎兕出于柙 于:介词,从
(5)龟玉毁于椟中 椟:名词,木匣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文: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柙出”“于椟中毁”。
[步骤二 文意理解]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一句是冉有在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B.孔子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就应该辞职,而不应该尸位素餐。
C.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季氏攻打颛臾的错误。
D.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的人格魅力。
解析:选C 孔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教育冉有、季路要认识到自己的失职。
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固而近于费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2)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动词,成为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动词,痛恨,讨厌
舍:动词,舍弃,回避
为:介词,给,替
辞:名词,托辞,借口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也:助词,表舒缓语气
国:名词,诸侯的封地
家:名词,卿大夫的封地
(5)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动词,忧虑,担忧
(6)盖均无贫 盖: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7)安无倾 倾:动词,倾覆
(8)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连词,表目的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动词,辅佐
(10)邦分崩离析 邦:名词,国家
(11)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名词,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忧患
(2)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3)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译文:反而想在国内挑动战争。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邦内谋动干戈”。
[步骤二 文意理解]
4.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句是(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选A 表现孔子对口是心非的两面派的痛恨态度,非仁政思想。
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的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
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表明了孔子的鲜明主张,给人的印象深刻。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和锐利的政治眼光。
解析:选C “有国有家者”指的是奴隶社会中的诸侯、大夫。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参考答案:观点1: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观点2: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人养成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2.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内素材]
内外兼修之孔子
千百年之前,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而奔走呼号。他以简约的语言点画出治世之道。孔子有言:“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更有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反对谋动干戈,力主修德服人,他的远见卓识对当下营造内外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这样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他心怀天下的主题却是单纯的,以人性安顿人心,单纯的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运用角度] “仁爱”“社会和谐”“以德治国”等。
[精彩运用]
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里,他得以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出现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圣人的这一叹,活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过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学识,知分寸,没有丝毫偏执。“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删节)
[赏析] 孔子是儒家先哲,是一位圣人,然而作者却别出心裁,从《论语》中读出了孔子的洒脱: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文章通过孔子的言论和故事,从功利和伦理两方面述说了孔子的态度,从而说明孔子是一个相对洒脱的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课下能力提升(三) 季氏将伐颛臾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季氏将伐颛臾
C.固而近于费 D.邦分崩离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且在邦域之中矣 B.则修文德以来之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既来之,则安之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伐为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沛公安在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③三都④。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国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必具官以从 具:具备,具有
C.为坛位,土阶三等 等:台阶的层级
D.齐有司趋而进曰 趋:跑,疾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使告鲁为好会 家祭无忘告乃翁
B.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臣死且不避
C.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敛赀财以送其行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  )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孔子任宰相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的治理方法。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醒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从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挠。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2分)
译文: 
 
(2)景公心怍,麾而去之。(3分)
译文: 
 
(3)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3分)
译文: 
 
三、语言运用(15分)
11.以“孔子”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6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与逐渐寻回文化自信,孔子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第一次被中国官方在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上运用。
答: 
 
 
 
12.下面这段话在用词、语序等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
,
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已深入人心,其中的一些话已演练
,,至今
。
答: 
 
13.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杯咖啡,那么时间则是一块方糖,调味着人生;  ,  ,  ;  ,
,  。
课下能力提升(三)
1.解析:选A “与”同“欤”。
2.解析:选B 过:错,犯错。
3.解析:选D A项,“于”分别为介词“对”,“在”;B项,“为”,前为语气助词“呢”,后为介词“替,给”;C项,“以”分别为介词“把”,“凭”;D项,“之”均为代词,“他们”。
4.解析:选A B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辞: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找托辞;D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5.解析:选B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
6.解析:选B 具:配备。
7.解析:选C A项,副词,于是,便/代词,你的。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让步,尚且。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8.解析:选A ①句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受到重视而被屡次提拔;②句说的是两国君主在夹谷见面的情景;⑥句是齐国有司的话。
9.解析:选A “中都宰”是指中都的地方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宰相”。
10.答案:(1)用国君相遇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
(2)齐景公心里很惭愧,就挥手让乐队退了下去。
(3)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
谢罪。
参考译文:
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的地方官,孔子才到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各地官员都效法他的治理方法。孔子便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势必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约定会晤的地点在夹谷。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约。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的职务,他对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齐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定公带了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在夹谷与齐景公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双方互相敬酒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盾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拥而上。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管事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齐景公心里很惭愧,就挥手让乐队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齐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往台上走,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管事官员去执行!”于是管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让他们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自己道义上不如他(孔子),回国之后很是慌恐,告诉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义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么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您如果痛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做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这时,叔孙氏首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氏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带领费邑的人袭击鲁城。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人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宅,登上了季孙武子的高台。公山不狃率领的费邑人进攻他们,没能打进去,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人失败逃走,鲁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击溃。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接着准备拆成邑的城墙,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孙说:“拆除了成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况且成邑又是你们孟氏的屏障,没有成邑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我不打算拆毁。”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成邑,没有攻下来。
11.答案:孔子这个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与逐渐寻回文化自信,第一次被中国官方在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上运用。
12.答案:②中的“含意深刻”与“语言精练”互换。③中的“演练”改为“演变”。④中在“广大群众”之前加“被”。
13.答案:示例:如果说生命是一块绿地 那么时间则是一场春雨 滋润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扇大门 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钥匙 开启着人生 (或:如果说生命是一幅油画 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画笔 点染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