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6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6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18:01:35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 谢谢!
[新课入门须知]
[朝闻天下]
让孩子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并无不妥
网友“笑容下的阳光”在常州当地论坛发帖,称上初中的女儿扶了一位摔倒的老人,并拨打110向警方求助。这位网友为懂事的女儿骄傲,同时也担心这种善行会不会为女儿带来麻烦。该网友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不知该不该让孩子过早了解这个世界不完美的一面。
(选自1月27日《金陵晚报》)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他们未成年的时候,我们更愿意他们多接触这个世界积极、健康、阳光的一面,而不愿意他们接触不完美,甚至阴暗的一面。虽然父母这么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完美和阴暗面本来就是一个完整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只能暂时把它们和孩子的世界隔离,但是却无法永远屏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让未成年人接触和认识到世界的“另一面”呢?报道中这位初中生家长完全可以把女儿在街头扶起摔倒老人这件事,当成是教会她认识世界“另一面”的一个契机。
首先,家长或者老师,应该对孩子见到老人摔倒在地之后,毫不犹豫地上前救助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告诉孩子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其次,也要把这么做可能面临的风险告诉孩子,也就是把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告诉孩子。至少,要教会孩子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时的正确做法,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可以请周围的人帮自己作证;可以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留作证据,等等。同时,也要普及一下正确的救护常识。让孩子在认识社会“另一面”的基础之上懂得救助别人的时候保护自己,也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无可厚非。
至于说什么时候才适合让孩子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也没有定论,所以让一些家长陷入纠结与困惑当中。对于这个问题,一些教育、心理、社会方面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多给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档案]
简介
雨果(1802-1885),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爱文学,9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作品
《〈克伦威尔〉序》《欧那尼》《东方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历代传说》《静观集》等。
评价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背景链接]
《巴黎圣母院》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831年。它的创作时期,正值雨果在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伪古典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在这部小说里,雨果用他擅长的诗歌和戏剧的文笔,把400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
[知识园地]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伽西莫多展开。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内容简介:丑聋人伽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孚罗洛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神父孚罗洛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他指使伽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骑兵上尉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孚罗洛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伽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伽西莫多大战,副主教孚罗洛威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由孚罗洛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伽西莫多愤然将孚罗洛从教堂顶楼推落,最后伽西莫多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2.雨果与阿黛尔的故事
雨果17岁那年,与门当户对、年轻貌美的阿黛尔·富歇订婚,20岁时两个人结婚。可是到了1832年,阿黛尔突然另结新欢,追随一位作家而去。阿黛尔离开雨果后,生活并不幸福,经济一度很拮据。一次,她精心制作了一只镶有雨果、拉马丁、小仲马和乔治·桑四位作家姓名的木盒,到街头出售,可是因为要价太高,很多天无人问津。一天,雨果从那儿经过看见了,就托人过去悄悄地买下来,这只木盒至今仍陈列在巴黎雨果故居展览馆里。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笞刑(chī) (2)粗糙(cāo)
(3)虫豸(zhì) (4)垂头耷脑(dā)
(5)跛脚(bǒ) (6)刽子手(ɡuì)
(7)蜷缩(quán) (8)抽搐(chù)
(9)牛虻(ménɡ) (10)黝黑(yǒu)
(11)缄默(jiān) (12)憎恨(zēng)
(13)犄角(jī)
2.多音字
(1)轴 (2)菲
(3)轧 (4)扁
(5)哄 (6)扎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爆发·暴发


“暴发”与“爆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①感彩:“暴发”多含有贬义;②使用范围:“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③适用对象:“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既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还可用于力量、情绪等。


①针对南苏丹再度爆发武装冲突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2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严重关切和担忧。
②几内亚卫生部22日宣布,2月初在该国东南部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2)不止·不只


不止:①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副词;②继续不停,动词。
不只:有“不但、不仅”之意,连词,下半句通常有“并且、而且”或“也、还”等词与之呼应。


①一直以来,一些游客习惯在景区设施上刻字的行为屡禁不止。
②“都教授”的走红不只靠脸,还在于他背后的产业链支撑着他。
2.成语积累
先读例句,再写出加点成语的意思。
俄罗斯人的读书时间每昼夜平均只有9分钟。普京说,俄罗斯对此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制定措施引导人们对俄罗斯文学产生特殊的兴趣。
听之任之:听凭事情(多指不好的)自然发展变化,不管不问。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部分,写的是伽西莫多因帮助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劫持爱斯梅拉达而遭受笞刑的经过。通过爱斯梅拉达不顾舆论讥笑,在大庭广众之下送水给在烈日下口渴难忍的伽西莫多的过程的叙写,表现了这位美丽纯洁的少女的善良;并通过多重对比,衬托了她这种善良人性的难能可贵。
一、阅读“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脚镣手铐(还有徒刑和断头台)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充满嘲讽,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野蛮、残忍、暴力、惩罚制度的不满。
2.“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人们在笑什么?特别提出“小孩们和姑娘们”有什么用意?
提示:嘲笑伽西莫多愚蠢,嘲笑他丑陋。
强调“小孩们和姑娘们”,意在说明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善良的群体也已失去了同情心,可见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从而突出群众的愚昧与无知。
二、阅读“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3.“他蜷缩在绳绑里……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伽西莫多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提示:这段话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伽西莫多受刑的惨状,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忍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行刑者的凶狠和群众的麻木不仁。
三、阅读“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4.作者形象地写到伽西莫多“被狗和枪刺激怒了”,“狗和枪刺”指什么?
提示:指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
5.在伽西莫多被嘲骂、虐待时,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恩人克洛德经过这里但却转身躲开了,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伽西莫多的神态变化,请概括。通过这些神态变化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神甫为何要“转身躲开”?
提示:克洛德出现时,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脸色温和起来,愤怒变成了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神甫离去,他的脸色又黯淡起来,神情痛苦、无力,微笑中带着悲哀。神甫是他心中的“神”,他心里充满着对他的尊敬和感激;而神甫竟像避瘟神一样弃他而去,使他内心深感困惑和痛苦。
伽西莫多受刑罚是由克洛德造成的,他担心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的事为人知晓,克洛德正避之不及。这正揭示了他虚伪的本质和肮脏的心灵。
四、阅读“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本文结尾,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6.为什么她会“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这一细节真实吗?
提示:这一细节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爱斯梅拉达没有因为伽西莫多曾对她的伤害而不送水给他喝,这反映出她的心地善良与纯真,这也是美好人性在她身上的体现。但眼前之人毕竟曾有过伤害自己的行为,疑虑和害怕似乎仍让爱斯梅拉达心有余悸,所以,她惊恐地将手缩回去了。
7.爱斯梅拉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里?
提示: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以卖艺为生,流浪街头,与流民为伍的吉卜赛女郎。她诚挚、善良、美丽。她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在伽西莫多受鞭刑这件事中,她是受害者,伽西莫多就是因为抢她而受鞭打的,她本应最感到痛快,她应该最希望对伽西莫多施加惩罚,然而她没有,她反而在伽西莫多遭受鞭打后,因流血和烈日暴晒而口渴难耐之际,不顾舆论反对,毅然走上刑台送水给他喝。她的这种大度和善良,与众多围观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与伽西莫多的养父——衣冠禽兽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形成鲜明的对比。
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知识解读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答题指津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彰显其性格。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4)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伽西莫多受刑时周围观众的哄笑、嘲笑,这一点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先生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提到的看客。请你表达自己对两位大文豪笔下两种看客的看法。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参考答案:观点1:两者的“笑”是相同的。伽西莫多受刑时,周围群众是哄笑、咒骂、扔石子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受刑时,周围的中国人则是欣赏、嬉笑。中外看客的共同之处都是对他人苦难的冷漠、麻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观点2:两者的“笑”是不同的。在浪漫主义激情的感染下,雨果所写的围观的看客在善良的感动下也善良起来;而由于受特定时代及鲁迅悲观情绪的影响,中国的看客则显得总是那么一成不变地冷漠、麻木。
观点3: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写法归纳]
1.结构上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
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总体上就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在这个大场面中,又有许多小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中,始终贯穿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二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三是作者的议论。开始部分写了施刑者的行为,中间穿插了神甫的出现,最后又描写了爱斯梅拉达送水的场景。
2.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本节选部分里,对比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围观的群众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二是副主教浮罗洛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三是爱斯梅拉达的美和伽西莫多的丑的对比。
[写法精讲]
怎样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正确运用对比,能给文章增加不少色彩。茅盾先生说过:“正面的渲染方法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对比还被中外艺术家看作一条规律和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比的类型有:
(1)直接对比和间接对比
直接对比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直接陈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对比则是先陈述对比的一方,然后通过中介过渡,再陈述对比的另一方。
(2)描写对比和议论对比
描写对比就是把对比双方的情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从而在形象的感受中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3)相似对比和相反对比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何书的前后不同回答就是较典型的相似对比。本文中极力描写爱斯梅拉达的美和伽西莫多的丑,就是典型的相反对比。
事实上,上面将对比手法进行的分类有时是难以分清的,它们之间有交叉重叠的现象。总之,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对比,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迁移运用]
请运用对比手法谈谈怎样区分一个人的爱好和志趣是否正当。
参考示例:主要看这种爱好和志趣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是振奋一个人的精神,还是使人意志消沉;是使人的生活目的和理想更加高尚,还是趋于颓废、庸俗。使人身心健康、精神振奋、理想高尚的爱好的志趣,都是正当的。相反,那些消磨人的意志,使人精神颓废、生活庸俗,从身心两个方面损害人的东西都是不正当的,是低级趣味的。正当的爱好和志趣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生活,使人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内素材]
宽容的力量
伽西莫多一生之中极少流泪,当被他伤害过的爱斯梅拉达把装水的葫芦举到他干裂的唇边的时候,他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种感激,非语言所能表达。那些观赏的群众本来对伽西莫多也是满腔义愤,可是,当看到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的时候,人们也情不自禁地被感动了,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人生启迪:人来到世间不容易,对他人多一些友善,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包涵。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乃至伤害的人,是心地纯洁、胸怀宽广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肯定和赞赏。
[运用角度] “宽容”“爱”“人性”等。
[精彩运用]
宽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良好的心态。无论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应赠以甜美的微笑。就像爱斯梅拉达,虽然曾被伽西莫多劫持,但却在所有人都辱骂、嘲讽他的时候,为他送去了救命之水。她的举动唤醒了伽西莫多内心的良知,也拯救了他的灵魂。伽西莫多成了她最忠实的守护者。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曾有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也许现在的对手会成为我们未来的朋友。
巴黎圣母院
柳鸣九
圣诞节下午,我来到了巴黎圣母院。
弥撒正在进行。大厅里坐满了人,过道上也站满了人。过道上的人像坐着的听众一样,也在胸前画着十字,也随着神父的指挥唱圣诗圣歌。音乐声和神父的声音一停,上千人的大厅里没有一点嘈杂声,人群只在唱圣歌的时候,在齐声回答“阿门”的时候,才发出声音。这里什么人都有,有穿着讲究的,也有服装寒酸的;有老夫老妻,也有年轻的夫妇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男女。他们的表情一样虔诚,法国人平时脸部常有的那种机智、活跃、调皮甚至玩世不恭的神情,都不见踪影了,完全沉浸在宣道和音乐声中。有些人低着头在沉思,有些人把木椅转过来,跪在椅子上。过道上不时有人走动,但动作缓慢轻柔,大气都不敢出,即使是青年人,也早已收起了他们一出教堂门也许就要恢复的放肆轻佻的常态。我看到一个男子坐在神父的面前,这是一个练达世故的中年人,从讲究的衣着来看,他显然在世俗中混得相当不错,现在,他两手合在胸前,与神父严肃认真地交谈。
多么值得深思!在法国封建社会,自教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以后,神父和教士就成为被讽刺揭露的对象,宗教教义就受到诘难。拉伯雷在《巨人传》里几乎把有关宗教的一切神圣的事物都嘲笑遍了。到18世纪,宗教和教会更是遭到彻底的否定。到了18世纪末,巴黎民众干脆涌入巴黎圣母院,打碎了原来的宗教偶像,在这里举行了理性女神即位的典礼。然而,理性女神在巴黎圣母院的地位却难以巩固。后来,拿破仑与教皇签订协议,在法国恢复宗教信仰,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于是,巴黎圣母院停敲了近十年之久的大钟又敲了起来,巴黎圣母院的“香火”再也没有断过。
他们真相信天主?现在已经是科学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宇宙空间的新世纪,他们仍然相信诺亚方舟那些陈旧的神话?记得两三个星期前,我和一对老夫妇坐在圣母院广场旁边的椅子上聊天时,我这样问他们。那位衣着整齐的老先生回答说:“的确相信。如果您不相信,您怎么解释这样奇妙的世界是谁创造的?而且,人,总应该相信一点儿什么。”
人,总应该相信一点儿什么。现在,这些人的态度和表情,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时刻,他们从生存竞争中、从灯红酒绿中完全超脱了出来,正在思考一些严肃的事情。我深知,他们所相信的东西只不过是并不存在的彼岸世界,然而,他们却相信得这样认真、这样严肃、这样执着、这样热烈,我多少有些感动了!
我走出教堂的大门,准备乘地铁回我的住所。我知道,地铁站旁有一个花市,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地方;还有一个鸟市,有各种奇珍鸟雀的啾叫与婉转啼鸣。但今天是圣诞节,恐怕不会开市。走完了阿尔戈尔街,来到了塞纳河边,河对岸一排大电影广告赫赫在目,画的是……请允许我不加复述,画面实在不雅,而且,画的下方还有一句隐晦的粗话。我知道这张广告在地铁的过道里、街口、河岸到处都有,它像海洋一样包围着巴黎,因为,圣诞节期间,这部片子正在巴黎各影院上演。
这时,我产生一个感觉: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感受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扭转里的一缕轻烟。
[赏析] 在法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宗教,至今还有人相信;在科学发达的现代,沉浸在世俗生活中,但不少法国人仍然严肃认真地相信宗教。花市、鸟市、广告牌象征繁华、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从侧面说明了法国人热衷宗教的原因:找到精神慰藉,使他们从生存竞争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摆脱出来。
课下能力提升(六)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笞刑(chī)  赤裸(luǒ)   镂刻(lòu)  菲薄(fēi)
B.蜷曲(qū) 憎恨(zēnɡ) 恫吓(hè) 抽搐(chù)
C.黝黑(yǒu) 刽子手(ɡuì) 轧钢(yà) 虐待(nüè)
D.虫豸(zhì) 挣开(zhènɡ) 缄默(jān) 粗糙(c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等侯    消磨    聚拢    犯而不较
B.处境 神密 喘气 韬光养晦
C.镣铐 清晰 咆哮 未雨绸谬
D.惊惶 黯淡 诅咒 莫可名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伽西莫多虽然帮助副主教劫持了爱斯梅拉达,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是罪不容诛的,所以,只是对他动用了鞭笞的刑罚。
B.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C.他的力气那么大,那么不可思议,出人意料,把皮条和绳子都挣开了。
D.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去的水,对于干渴得要命的伽西莫多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综合三甲医院尽管都开设了儿科门诊,但由于缺少医疗资源,大多数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并没有成为患儿家长的首选。
C.2016年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的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凭借中国首播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的收视率。
D.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因病于2016年5月25日去世。据有关资料显示,杨绛先生把她与丈夫钱钟书的稿费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先生虽去,风范永存。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____。在笔者看来,新闻中的“陪读村”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下的“怪蛋”。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家长“变着法儿”的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学生们,在成绩的压迫和父母的“呵护”下,磨去了棱角,失去了自理能力,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和成绩的“奴隶”。
A.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更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B.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更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C.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还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D.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还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母亲的勋绩
[西班牙]狄森塔
①骄阳似火,无情地烤灼着宽阔的马路——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在这条道上,行人要想在路边找株小树来乘乘凉,或者找条小溪来解解渴,那是枉费气力。只是偶尔有一群小鹌鹑从割过的庄稼地里振翅飞起,扬起一团灰尘;大鹌鹑叫得很响,在空中一翻就不见了,而灰尘仿佛被阳光照穿了似的,像金雨一般落到路上。在八月闷热的傍晚,杳无人迹的马路和茫茫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②一小队穷苦的行人在缓缓地行进着。这一小队行人的成员是一个女人、三个孩子和一头毛驴。那个女人嘴巴似张非张,喘着大气,她衣衫褴褛,满身灰尘,光着脚,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一双动人的乌黑的眼睛透露出往日的风韵;这双眼睛此刻正充满着爱,凝视着儿子那张黑黝黝的小脸。跟在那个女人后面有气无力地走着的,是一头皮包骨的老毛驴,两只耳朵耷拉着,尾巴没精打采地拖着,满身是污泥和杂草。搭在驴背上的两只筐里,在破布堆上,躺着两个孩子。他们彼此迥然不同!小的脸色红润,头往后仰着,睡得很香,在睡梦中不知笑什么;大的五岁光景,发着烧,在那不舒服的床上翻来翻去,常常痛苦得嘴唇歪斜,睁着大而红肿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她们是什么人呢?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走在这杳无人迹的、被无情的太阳晒得火烫的大道上呢?她们是什么人呢?是一家无依无靠的吉普赛人,她们在欧洲到处流浪,沿途乞食。从哪儿来的?是从最近的一个村子里来的,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因为农民们吓唬说,如果她不立即离开他们的村子,他们就要把她这个女乞丐、巫婆、吉普赛女人痛打一顿。因此她没有讨到一块面包,没有弄到一滴水,就带着生病的孩子走了。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③那个生病的孩子,吃力地支起身子,把手伸向那个女人,轻轻地唤道:“妈妈……”那个吉普赛女人浑身抖了一下,向孩子扑过去。“怎么了,亲爱的?”她低声说道,把吃奶的婴儿放在睡着的哥哥身旁,用双手搂住病孩的脖子。“水!给我喝吧!我很想喝……这儿在火烧。” 孩子用小手指指自己难受地挺起的胸部。“水?”母亲惊恐地重复说了一遍,“我到哪儿去弄呢,孩子?”“喝,”孩子又要求道,“我想喝……”他那干裂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张开,而在凝视着母亲的目光中含着那么多的失望和忧愁,使得她脸色发白,失声大哭。她的儿子,她的亲骨肉,在向她祈求他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她却无能为力。她眼巴巴地朝瓦罐看了又看:瓦罐里空空如也。她瞧了瞧天空,天空里一小片云彩也没有;又急切地望望像荒漠一般的大路、田野、草地、平原,一直到天边都看不到一条小溪,也看不到一口水井。正在遭灾受难的土地好像露出了它那干得变了样的嘴巴,对那个吉普赛女人说道:“给你儿子喝的水?这儿给谁喝的水也没有。让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死吧。”母亲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发狂似地反复说着:“一滴没有,我一滴也没有……我到哪儿去给你弄到水呢,孩子?”可怜的母亲!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④吉普赛女人蓦然满怀希望地露出了笑容:在不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一所修路工的茅屋。窗子和门都关着,那个年轻的妇人奔到门前,疯狂地用拳头把门擂得砰砰直响,可是白敲,没有人答应。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敲,也没有力气喊了,步履艰难地沿着墙走去,拐过屋角,意外地看到地上满满的一钵子水,真是又惊又喜。她又看了一次,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她没有发觉有一只很大的牧羊狗正走近那个钵子。狗毛倒竖,龇牙咧嘴,眼睛里露出凶光。它一见女人,就发出呜呜的叫声。她抬头一看,猜到狗的意图,就扑上前去,与狗同时来到钵子跟前。在一刹那间,他们都愣住了,敌对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个女人已经把手伸过去,可是牧羊狗抢在她前头一跳,趴在钵子上面,恶狠狠地露出牙齿。她根本没有想到退缩:她准备把水争夺过来。“嘿,你也想!”她恨恨地嚷道,“瞧着吧,你得不到水的!”她朝着狗脸上打去。狗一下子站立起来,咬住她的肩膀,把她弄翻在地。她又怒又痛,禁不住叫了一声,可她没有惊慌,也没有退缩;她抓住敌人的喉咙,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狠命地握紧了。狗牙齿咬得愈来愈深了,可吉普赛女人使出浑身力气,紧紧地卡住它的喉咙。这场搏斗时间很短促,没有声音,却很可怕:两个敌人在地上翻滚,极力要战胜对方。可就在这时狗呜呜叫着松开了牙齿,身子软了,倒在吉普赛女人身旁。吉普赛女人放开了手指。她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从地上爬了起来。她身上的衣服一块块地掉了下来,裸露的胸部和肩膀上很深的伤口裂了开来。她并没有感到痛,踢开敌人的尸体,拿起夺得的钵子,就向儿子奔去。她没有理会肩膀上流下来的鲜血,把水凑近生病孩子的嘴巴,又亲切又温柔地笑着说道:“喝吧,孩子,喝吧!亲爱的!”
6.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7.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3分)
答: 
 
 
(2)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3分)
答: 
 
 
8.举例说明,第④段具体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母亲形象。写母亲与恶狗争斗,目的是什么?(6分)
答: 
 
 
9.你如何理解标题“母亲的勋绩”?(4分)
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4分)
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1月15日在法国巴黎大区拉开帷幕,组织者将举办戏剧、诗歌和电影等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活动组织者阿尔诺·拉斯泰在谈到创办该节目的初衷时说,“雨果是法国最著名的诗人,也是天才画家,涉猎戏剧、诗歌、小说和评论等文学创作领域。”
节目名称之所以叫作“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是源于雨果的一句格言:“最高艺术是同等者的境界。”今年雨果的“同等者”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
答: 
12.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组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6分)
答: 
 
 
课下能力提升(六)
1.解析:选B A项,“菲”应读fěi;C项,“轧”应读zhá;D项,“缄”应读jiān。
2.解析:选D A项,侯—候,较—校;B项,密—秘;C项,谬—缪。
3.解析:选A “罪不容诛”的意思是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跟上下文语境不相符合。
4.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到句首;C项,搭配不当,“远超”“收视率”搭配不当;D项,“据……显示”杂糅。
5.解析:选B 从句号的提示可知,空处应是完整的一句话,应排除C、D两项。根据语段大意,这段文字主要是在介绍“陪读村”一事,所以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句子,批判应试教育产生的恶劣影响,应排除A项。
6.答案:①内容:写出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周围环境的酷热和荒凉。②结构:为故事的展开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提供了特定的场所;为下文母亲寻水、夺水埋下伏笔。
7.答案:(1)“灰色钟楼”代指远处暮色中的村庄,“灰色”暗示了附近村民对他们的冷漠、自私,表达了这位年轻母亲痛苦失望乃至气愤的心情。
(2)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突出荒野中没有任何水源,表达了这位母亲的伤心与绝望、痛苦与无奈。
8.答案:手法:①心理描写,如写到母亲在敲门无人时流露出的失望心理,发现水后的惊喜,突出了母亲的爱子心切。②动作、细节描写,如文中运用“奔”“抓”“踢”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勇敢、坚毅。(举出两种手法并分析即可)
目的:以狗的凶猛来衬托母亲的勇敢、母爱的伟大。
9.答案:①从文章内容看,“母亲的勋绩”,指的是母亲不顾个人安危,为孩子抢来救命的水。以此为标题,形象地概括出了全文的内容。②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歌颂母爱的伟大。
10.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1.答案:巴黎举办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或马塞尔·普鲁斯特获首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同等者”称号)
12.答案: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看透社会人生以后获得的那份从容;宽容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理解别人以后获得的那份超然;宽容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是经历风雨以后获得的那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