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8课 氓(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8课 氓(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18:02:06

文档简介


[新课入门须知]
[朝闻天下]
衡水饶阳县三位文化老人考察诗经台遗址立标志碑
“诗经·毛苌·诗经台”文化研究开创者肖献法、赵树标、徐托柱再赴河北省衡水市饶阳诗经台拜谒考察,确定设立“饶阳诗经台遗址”标志碑,以保护这块风水宝地,留住老祖宗给予的宝贵遗产。
6月19日,衡水市饶阳县地域文化名人肖献法、中国石油文联作家赵树标、网络诗人饶阳史学工作者徐托柱,以及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爱兵一行四人,在饶阳县诗经村党支部书记侯建英和一直关注诗经台恢复重建的村民侯建刚陪同下,再次来到饶阳诗经台遗址拜谒考察,他们献上鲜花,行礼告慰文化大师、诗经最重要传人毛苌的英灵。选准位置,确定设立“饶阳诗经台遗址”标志碑。
饶阳三位文化老人肖献法、赵树标、徐托柱,是爱家乡、重历史文化,有历史责任和担当精神的“诗经·毛苌·诗经台”文化研究开创者,多年来对“诗经·毛苌·诗经台”念兹在心,潜心研究,取得成果。今年,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历史文物指示精神感召下,多次来诗经村(又名师钦村)拜谒、考察诗经台,听取民众呼声,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做好舆论宣传,提出恢复重建诗经台,以保护宝贵遗产,弘扬诗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厚植道德沃土。此举引起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做好这件事直接受益的是饶阳和当地的百姓,更是对燕赵文化、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作品档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对其进行整理、校对。汉代时被儒家尊为经典,尊称《诗经》。
《诗经》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即各地的民间诗歌,共160篇,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的历史或歌功颂德的。“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背景链接]
《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不过这个时期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知识园地]
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直述法),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指“托物拟况”,是打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可恶的老鼠譬喻贪婪的统治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指“托物起兴”,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说是先言他物,再兴起联想(联想法),如《周南·桃夭》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联想到新娘出嫁时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四言诗
四言诗是指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名句点击]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一、了解行文脉络
氓焉哉
二、把握诗歌主旨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阅读《氓》第1~2节,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匪我愆期 匪同“非”,不是
(2)将子无怒 无同“毋”,不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抱布贸丝 贸:交换
(2)来即我谋 即:就
谋:商量婚事
(3)送子涉淇 子:你
涉:渡过
(4)匪我愆期 愆:拖延
(5)将子无怒 将:愿,请
(6)乘彼垝垣 乘:登上
垝:毁坏,倒塌
垣:墙
(7)既见复关 既:已经
(8)载笑载言 载:语助词,乃,就
(9)体无咎言 咎:灾祸
(10)以我贿迁 贿:财物
(11)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以:①介词,把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②介词,用
③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连词,表目的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顿丘
古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处所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把……当作……,把……作为……
今义:认为
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不是我故意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媒人。
句式特点: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
(2)秋以为期。
译文:把秋天当作(我们)的婚期。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宾语“秋”置于介词“以”之前。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在第1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提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传统、善解人意。
6.“乘彼”六句表现了姑娘怎样的心理与性格?
提示:“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热情。
二、阅读《氓》第3~5节,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于嗟女兮 于同“吁”,唉
(2)犹可说也 说同“脱”,脱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其叶沃若 若:……的样子
(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沉溺
(3)其黄而陨 陨:陨落
(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往
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汤:水势盛大的样子
渐:溅湿,浸湿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7)士也罔极 罔:无
极:中,准则
(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无,没有
(9)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言:助词,没有实义
遂:顺心,满足
暴:凶恶
(10)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句中助词
躬:自身
悼:伤心
(11)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之: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代词,代婚后的生活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年龄为三岁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夙兴夜寐 夙: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2)其黄而陨 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3)士贰其行 贰: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4)二三其德 二三: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这一部分是写婚后“氓”的变心,女主人公的痛苦,但先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比兴。用自然物桑树荣枯前后的变化,比喻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由甜而苦的变化,这样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比 兴
?知识解读
(1)含义: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于指诗有寄托之意。
(2)作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诗歌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答题指津
先根据以上解说判断是否是比兴手法,再根据内容回答其作用。
6.第3节中将女主人公比作“鸠”是为了说明什么?第3节第一、二句和第4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提示:(1)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爱情。(2)第3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3)第4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老色衰。
7.婚后男女主人公各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男主人公: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主人公: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三、阅读《氓》第6节,完成下面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隰则有泮 泮同“畔”,边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及:和,与
偕:共同
(2)隰则有泮 隰:低湿的地方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宴:欢乐
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违反,指违背誓言
(5)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这
已:止
[步骤二 文意理解]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1)运用比兴,暗含自己的愁思,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2)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决绝、刚强的性格。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句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男子的一种什么态度?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流露出女主人公决绝分离的态度。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是一首弃妇诗,通过记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请你思考,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最终被遗弃呢?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参考答案:观点1:我认为是“士”变心了。情节中“不见复关”对此有所暗示;“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显示了这一点。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女主人公最终被遗弃的关键原因。
观点2:我认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是造成她被遗弃的主要原因。最初女主人公年轻貌美,所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心生爱慕之情;“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赋比兴手法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
角度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女主人公
婚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热情
婚后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

婚前
氓之蚩蚩
突出氓的不专一和粗暴
婚后
士贰其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人生
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广泛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女子年老面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老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课内素材]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运用角度] “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精彩运用]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它们最终都安排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最高峻的智慧。
《诗经》里的爱情
从没有刻意正式地去阅读《诗经》,只是在闲暇的时候,偶尔吟来做消闲果子般一段段零散地品味。其中有些篇章是可以被反复咀嚼的,如青橄榄在嘴中慢慢地溢出浓烈的味道,于是所有尘封的记忆在瞬间被打开。
记得少年时读《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这原本是描写姑娘出嫁的热闹和喜庆:夭夭是桃花含苞的样子,形容茂盛而艳丽;灼灼是鲜明光亮的样子。虽然是这样盛大的开放,可我多愁善感的心却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首悲哀的诗。虽然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但在这无限的人间胜景中却偏偏有个姑娘要出嫁了。仿佛出嫁总是一种最决绝的了断,若非是与心爱之人在一起,就意味着从此与爱情擦肩而过。这个姑娘,因着婚姻,便要断绝了一切的念想,收拢了心,安心做他人的妻。从此年华老去,欢颜以沉淀如水的平静替代,弹指间老去的,不只是年岁,更是一种心境。
然后,是渐渐地长大。某一天开始有女孩子对自己说喜欢,说爱。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并不喜悦。或者自己是个固执的人,所以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一种所谓的原则,经年不变;或者自己是个很矛盾的人,外表的明朗坚强与内在的沉静懦弱相依相存。这是一个浮华的年代,我开始越来越厌倦某种逢场作戏的周旋,对周围环境全不关心。不是孤傲的特立独行,只是疲惫,在某些时刻,会开始希望有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双明澈的眼睛和纤细的手掌,能够给我带来小小力量。而有时会开始恐慌,因为没有答案。
但是仍然会逃开,在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女孩的时候,或者是因为她们的眼睛,过早地失去了纯净的光华,变得浑浊不堪,我看不到、看不清她们层层隐藏的心。于是我保持拒绝的姿态,即使只是双手的接触,即使指间凉却温度,我要它们是纯净的。
有时候会有瞬间的动心,为着某句话,某个小动作,恍惚间似乎遇到了那个挚爱的人,却一直模糊得看不清容颜。而那些温暖的错觉总是会像美丽的气球,带我飞上天堂的瞬间却又突然爆破,直落深渊,清醒的那一瞬间,感觉到疼痛,却无法开口表述,心像撕裂开来的网。风吹冷我的眼睛,我看到自己的漠然的神色。所谓救赎,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坚持,而我们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世俗男女。
在阳光满地的时候,坐在地板上,让阳光暖暖地包围自己,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失去温度。这个世界,总是喧嚣而沉默的。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心底最荒凉无依的时刻,带着我的骄傲和勇气奔赴一场场婚礼,见证幸福的瞬间,于是有了坚持的意义。七夕的情人节,独自坐在某个临街的咖啡馆里靠窗的位置,不顾别人诧异的眼光,固执地笑着看满世界幸福的孩子游走。孩子气地给自己买一大串气球,笑着走在路上,看到喜欢的孩子,就递一个过去,看所有的笑脸明晃晃地从身边划过。
对自己说,终是有那么一天,会遇到对的人。遇到的那个女孩,留着飘逸的长发,穿着素洁的连衣裙、不失轻巧的长靴,有天使般甜美的笑容,眼睛不一定漂亮但一定清澈明亮,有修长浓黑的睫毛;或许她不会对我说爱,但会在我身边安静守护,会在我疲惫的时候让我平静幸福。而我终会盘起她的长发,学老一辈的人在她耳边轻轻地一句一句地唱: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诗经》里的爱情总是那样朴素、精致,让人不忍释手。
在人生最绚烂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不是吗?
[赏析] 罗素说,有三种单纯而又极强烈的感情支撑着他的生活,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爱情的不舍追求,而且还将这种美妙的感情故事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也使我们在得以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又能享受古人的爱情故事。如果说,唐诗宋词里的爱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浪漫,那么《诗经》里的爱情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宁静与安详。
课件55张PPT。谢谢!课下能力提升(八) 氓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隰则有泮/士也罔极 B.将子无怒/尔卜尔筮
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D.言笑晏晏/其叶沃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躬:自身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乘彼垝垣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从早到晚不停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女主人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自己品行没有差错而男子却变心的愤懑之情。
(3)《氓》中写女主人公追忆当年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10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4分)
答: 
 
 
7.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0分)
桃  夭①
桃之夭夭②,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④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②夭夭:木繁盛貌。③于归:指姑娘出嫁。④(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8.《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5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5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10分)
蒹  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秦风》)
【注】 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②苍苍:秋天水边芦苇茂密青苍之貌。③溯洄(sù huí):逆着曲折的水流而上。④溯游:顺流而下。⑤萋萋:与“苍苍”同义。⑥晞(xī):干。⑦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⑧跻(jī):上升,这里地势渐高,需要攀登。⑨坻(chí):水中高地,小渚。采采:众多而形形色色。?涘(sì):水边。?右:迂回。?沚(zhǐ):水中小沙洲。
10.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答: 
 
 
11.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12.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4分)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性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13.《诗经》中运用的重章叠句章法在当代流行歌曲中也经常被运用。下面是为了迎接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设计的一段歌词,请以“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为开头,运用重章叠句章法续写一段歌词。要求:不得与第一段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4分)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沐浴奥运风,我们青春豪迈。心连着心,手拉着手,朋友们走到一起来,怀着一个梦想,友谊的圣火传递千秋万代。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1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 
 
 
 课下能力提升(八)
1.解析:选C A项,“泮”通“畔”;C项,“匪”通“非”,“于”通“吁”;
B、D两项无通假字。
2.解析:选B 耽:沉溺。
3.解析:选B B项,①②都代“他”。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来。C项,①动词,做;②介词,被。D项,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代指上文所述的经历。
4.解析:选D 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5.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6.答案: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7.答案:示例:如“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及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他简直已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8.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第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9.答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10.答案:这是一个情思满怀、不畏险阻却难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形象。
11.答案:通过清秋萧瑟秋景的反复渲染,衬托了主人公愁肠百结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12.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而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3.答案:高擎五环旗,我们激情满怀。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大家走到一起来,同在一个世界,文明的种子播撒五湖四海。
14.答案: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之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