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11课 登高 锦瑟(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第11课 登高 锦瑟(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18:07:38

文档简介


[新课入门须知]
[朝闻天下]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杜甫草堂之旅

12月2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开始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这位倾慕中国文化的英国首相选择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并在这里流连了一个多小时。行至茅屋景区,卡梅伦首相在此“啜茗围坐”,品盖碗茶,听古琴音。途经杜甫草堂的著名景点——花径时,讲解员吟诵了杜甫七言律诗《客至》里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卡梅伦显然听懂了诗文传达的情谊,转头问讲解员:“今天我来之前你们打扫过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大方地说:“下次来你们就不用打扫了,因为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这次文化之旅促进了中英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作者档案]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诗史”“诗圣”。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困顿失意,曾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却“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所作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之感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颇有特色。其七律艺术成就很高,旨趣幽深,包藏细密,优美中不失厚重,唱叹有情,韵味悠长。也有部分作品朦胧隐晦,令人难以索解。
作品
《无题》《贾生》《夜雨寄北》等。
评价
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背景链接]
1.《登高》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受沧桑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大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2.《锦瑟》
李商隐因婚娶之事,无意之中被抛入牛李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晦隐的诗篇里,形成了其诗朦胧难解的特点。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回忆往事,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遂作此诗,不久病故。
[知识园地]
近 体 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绝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分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言较为少见。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一、读准字音
1.渚清(zhǔ) 2.霜鬓(bìn)
3.潦倒(liáo) 4.惘然(wǎnɡ)
二、词语解释
1.猿啸哀:猿的叫声悲哀
2.萧萧下:树叶被风吹得纷纷落下
3.百年: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年暮垂老,今义指一百年
4.苦恨:极恨,非常悔恨
5.潦倒:古今异义词,古义指蹉跎失意,今义一般指生活贫困
6.无端:不知原因
7.华年:青春年华,一般指青年时期
8.春心: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9.惘然:迷惑怅惘,若有所失
三、名句默写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了解行文脉络
1.《登高》
2.《锦瑟》
二、把握诗歌主旨
1.《登高》
本诗是诗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法施展的怅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锦瑟》
诗人通过对自己一生遭际的回顾,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和由此产生的哀怨感伤,痛惜年华流逝而抱负难以实现,反映出在当时社会环境的重重压抑下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和横遭埋没的悲惨命运。
一、阅读《登高》一诗,完成下面问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
?知识解读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指津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提示: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3.颈联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目睹了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4.尾联是如何进一步抒发悲秋苦恨之情的?
提示:“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仇,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
二、阅读《锦瑟》一诗,完成下面问题。
5.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提示:“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6.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如何理解?
提示:(1)“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繁乱,怅然若失。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梦。
(2)“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于锦瑟之声。
7.“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8.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锦瑟》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结合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这首诗的主题。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参考答案:观点1:怀才不遇。这首诗颔联叙述了李商隐感慨人生如梦,自己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奔走呼号,但却终生不被重用,也只能像啼血的杜鹃那样作哀怨之鸣。颈联中的珠和玉是作者的自喻,夜晚被遗忘在海底的珍珠对着月光也只能是空自流泪,不遇识宝者的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只能是徒然生烟。这不就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写照吗?
观点2:晚年回顾过去,自述感伤的作品。首联以瑟起兴,乐声勾起诗人对往昔时光的回忆。颔联运用典故,告诉我们: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颈联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在凄迷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的怅惘、悲伤之情。尾联写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的确是不堪回首。诗人身世的悲怆、理想的幻灭、爱情的悲剧、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一并概括在诗的形象之中,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观点3:对社会人生、青春年华的无限怅惘之情。首联告诉我们,这首诗的诗心是“思华年”。中间两联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其中既有对甜蜜爱情的回忆,又有因爱情失落而引发的悲伤痛苦;既有对自己仕途生涯的无限感慨,又有着自己忧国伤民的无限怅惘之情。尾联实际上呼应首联,意思是说: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流逝,只能成为一种追忆,但实际上青春年华的酸甜苦辣在当时就使人惘然不知所措了。
《登高》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重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锦瑟》
1.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生梦蝶,望帝托鹃,两句用典,比喻自己所回忆的往事已成梦幻,远大的抱负不能施展,徒落得一片伤感之心。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达高潮。“沧海月明”“蓝田日暖”比喻自己所追求的美好思想,以“珠有泪”“玉生烟”比喻理想的幻灭。意思即美好的理想,像鲛人的泪珠洒落海中,终成泡影;像玉山上升起的烟霭,随风飘散。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能有如此丰富之内涵、奇丽之联想,实属罕见。
2.借用典故,抒发情怀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一次,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觉得自己就真是蝴蝶了;后来梦醒了,又觉得自己是庄周,而不是蝴蝶。这个典故表现了这样的情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这里既是美好的情境,又是虚幻的梦境。“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啼声哀切。这里用这个典故写了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情和难言的怨愤。作者以两个典故比喻自己所回忆的往事已成梦幻,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感的心情。“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烘托了诗人凄凉孤寂而沉郁的心境。

[课内素材]
心忧天下之杜甫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是唐代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安史之乱”。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人生理想。他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献身社会、关心民疾的核心价值。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等,都体现了杜甫所具有的宽广的人文情怀。
[运用角度] “爱国”“责任”“胸怀”“信仰”等。
[精彩运用]
不敢想像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像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他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我看李商隐
李商隐诗现存六百多首,其中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辞藻典雅,摹写曲折入微。当然也有一些诗篇绮语飞荡,轻薄浮艳,透露出作者沉湎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的心境。他的诗意往往是避真就幻,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宣泄出来。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渡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如雾里看花,后人评价极为分歧。如王渔洋诸人,曾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正如我们看凡·高的画,有些色彩和构图并不能理解,凡·高用他精神病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以至他的画含着诡异的力量和神秘的风情。李商隐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描摹爱的婉曲,祭奠流逝的感动、心中的伤痕和逝去的爱人,自有他的道理,何况他的爱恨情仇并不准备给后人观看。我联想到已故学者陆侃如和冯沅君伉俪,一辈子相濡以沫,他们那句“兔儿永在你笼中”的爱情隐语,不也成了谜,谁能解读得清楚?
李商隐一生,命运乖戾,怀才不遇,在时代的倾轧下,无法大声呐喊,于寂寞和困苦中,只能尝试去和自己对话,把自己不遇的悲哀写于幽怨之中,把自己的千千心结,尽藏在那呕心沥血的诗里。对爱的执着,虽造就了低回再三的震悚,但终究仍在自我的困境中徘徊。凝练的文字,奏出凄美的音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情感,不过却显现出一种残缺的美丽。但诗人那种热切的入世情怀,没落的时代感伤,注入瑰丽诗境的凄凉,都是字字血泪,当是无法磨灭的。
《旧唐书》说李商隐“恃才诡激,俱无持操”,《新唐书》说李商隐“诡薄无行”,这都源于李商隐一生四次,虽短暂坎坷,但却销魂蚀骨的感情经历。苏雪林女士认为李商隐的爱情“是千古以来文人中罕有的奇遇,情史中的第一悲剧”。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总以为李商隐种种均系子虚乌有,野史笔记所记当不得真。其实任何人文科学都离不开这个“情”字,“问天下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李商隐那些情动天地、爱撼山岳的吟咏不仅源于心灵中感动的升华,更是和鸣着宇宙万物本有的共同律动。这才有永恒,这才有真理。抽去了“情”,那些干巴巴的汉字还有什么韵味?
爱情,成了李商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而一生四次的爱情却如此艰难,更增添了李商隐一生的悲苦。爱情的本质,究竟如烈火猛烈,一燃即尽,还应似江水不断,天长地久?婚姻究竟是对爱情的承诺,还是该留下无尽的遗憾?爱情最完美的时候,是抓在手中诚惶诚恐,还是存在于失去时的无限思念?爱情难道这样不可靠?爱得轰烈,到头来又如水般清;爱得冷静,却总是擦肩而过。李商隐一生所求,终成水中月,镜中花,只留下哀怨千古的歌吟,在一片岑寂中,冷中凝香,幽幽飘来……
让我们跟着李商隐的爱情心路,去领悟他曾翻江倒海的心底波澜吧。
[赏析] 本文虽题为“我看李商隐”,但作者并没有架空分析,而是紧密结合李商隐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他的思想、感情、诗风,把一个真实的李商隐推到了读者面前,仿佛触手可及。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李商隐的钟情及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
课件45张PPT。谢谢!课下能力提升(十一) 登高 锦瑟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B.无边落木萧萧下 下:飘坠
C.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独自
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待:可以等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 B.望帝春心托杜鹃
C.只是当时已惘然 D.艰难苦恨繁霜鬓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尽/长江/滚滚/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望帝/春心/托/杜鹃 D.蓝田/日暖/玉生/烟
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长江”抒写心中愁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感慨当年不够珍惜,如今往事成风,无奈只剩怀念和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国运之艰,以及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情绪。
二、类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8分)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①,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 ①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②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6.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4分)
答: 
 
 
 
7.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秋兴八首(其三)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①抗疏②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 ①匡衡:字雅圭,汉朝人。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8.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9.有人说,本诗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8分)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注]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 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10.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认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任选两种表达技巧进行赏析)(4分)
答: 
 
 
13.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语言运用(10分)
14.下面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绝句,诗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原诗的句序加以排列。(2分)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 ②锦城丝管日纷纷 ③半入江风半入云 ④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确的语序应为: 
15.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4分)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  ;读李商隐, 

16.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写成一段描述性文字。(50字左右)
(4分)
答: 
 
课下能力提升(十一)
1.解析:选D 可待:岂待,反问之词。
2.解析:选B 春心,古义: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今义:思慕异性的心情。
3.解析:选D 应为“蓝田/日暖/玉/生烟”。
4.解析:选C A项,运用鲛人泣泪成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B项,运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D项,运用诸葛亮的典故;C项,没有运用典故。
5.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6.答案: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③年岁老大,飘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之情。
7.答案:①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②互文。“思家”“忆弟”为互文。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③对偶。“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突出了作者坐卧不宁的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答出一种即可)
8.答案: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了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衣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9.答案:示例1: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如果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示例2: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少了力度与激情。
10.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11.答案:①以景托情。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12.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像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情。(任选两种分析即可)
13.答案: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作者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作者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4.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知晓绝句排序的诀窍。首先确定第三句。绝句的第三句尾字不能押韵,四句诗中,只有④句不押韵,由此可知④应是第三句。第二步,通过对确定的第三句进行具体分析来确定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因为绝句一般都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构思的,对第三句的分析尤其必要。“此曲只应天上有”是作者听曲的感受,也是对此曲的评价。“此曲”指何曲?当然是指“日纷纷”的“锦城丝管”,③句是对②句的描绘,因此②③句之间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第三步,中国古诗一般都是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即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一条也很适用于这首绝句。总之,要想正确排列出这种从未读过、比较陌生的诗歌句序,或者其他陌生材料的语序,只有利用一定技巧并结合具体题目分析推断,舍此别无他途。因此,要善于捕捉题目材料中关于解答题目的种种有效信息,仔细分析,认真判断,才能顺利解题。
答案:②③④①
15.答案: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16.答案:秋天来了,无边无际的落叶簌簌而下,盘旋飞舞,一望无尽的茫茫江水也波涛汹涌,翻滚不止,如躁动不安的灵魂。